关注我们
新闻频道 > 伟大成就

中国2.1亿农民"变身":助推经济社会版图重构

发布时间:2008-03-11 17:38:00 来源:

  2.1亿农产品生产者从第一产业流向二、三产业,所带来的变化绝不止于农民钱袋子的"丰歉"。这是劳动力资源在市场作用下自由流动的必然结果,它既对我国结构性通胀情况下发展农业生产确保粮食供给形成挑战,又为我国正处于发展黄金时期的城市化和工业化提供了必要的劳动力支持。
  说起耕种,王广安有些不好意思。"我已经有七八年不种地了。"他说:"自从村里土地被征后,我们这些市郊农民就和真正的城里人一样,吃起了'商品粮'。"
  王广安是西安市未央区河址西村村民。从2000年起,因为西安修建绕城高速、三环路等工程,王广安所在村子的土地陆续被征用,王和其他村民从过去的务农者变成了农产品消费者,腿脚不再沾满泥土,饭桌上每一样食物都要从市场购得。
  不久前召开的全国农业工作会议透露,目前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已达到2.1亿左右。和河址西村村民一样,他们已从农产品生产者"变身"为纯粹的消费者。
  人口数量与结构变化影响农产品供求
  去年以来,我国亿万消费者对物价上涨有了更深感受。农历鼠年之前一场罕见的大雪过后,家庭主妇们办年货时更觉得手头紧。但耐人寻味的是,这轮物价上涨是在我国粮食生产连年丰收的背景下发生的。
  2007年是近年来"从土地里收获最多的一年":全年粮食总产量为10030亿斤,实现自1985年以来首次连续4年增产。与此同时,粮食、生猪、油料等农产品价格却持续上涨,CPI持续高位。这让辛苦一年在外务工挣钱的游子们,在回家数钞票的笑容中多了几分苦涩。
  "农产品丰收"与"物价上涨"同时存在,如何分析这特殊经济现象,它向我们传送出了什么样的信息?
  2007年我国粮食产量为10030亿斤,2006年为9949亿斤,与1996年的10091亿斤相当。但这10余年间,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快速发展,我国人口数量和人口结构已发生显著变化,它们直接影响着农产品的市场供求关系。
  从人口数量上看,我国人口的增加拉动了对农产品总量的需求,1996年和2006年全国粮食产量相当,但10年间我国人口净增了9059万。人均粮食占有量从1996年的412公斤下降到2006年的378公斤。
  我国人口结构的变化对农产品供求的影响更为深远,它拉动着消费的快速增长和明显升级。最近10余年间,我国城镇化率每年提高1.3个百分点,新增城镇人口2亿多,带动了消费总量和商品量的增长。尽管去年物价上涨还有国际市场因素和国内农资成本增加的影响,但我国人口结构的变化,尤其大量农业人口的转移对农产品市场的深远影响不可小视。
  2亿多农民"变身",挑战和机遇并存
  2亿多农民"变身",增加了中国发展粮食生产"保供给"的难度。尽管部分农民能做到由家人兼顾"农事",但农业生产的劳动投入减少,势必对农业劳动生产率、土地产出率产生一定影响。
  大量农民的"非农化",还导致土地利用率低下、农业规模不经济。许多改"饭碗"的农民已经进入城市,有的土地长期撂荒,但他们并不是很乐于流转出土地,土地资源向职业农民集聚还面临重重困难。
  2亿多农民"变身",又是我国多年来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实现农民就业结构战略性调整所取得的显著成绩。近年来,工资性收入一直是农民增收的重要来源。这一巨大群体对工业产品、服务业的消费能力的加速提升,正成为带动内需、提升我国经济发展内驱力的一大亮点。这对社会发展来说,是机遇和进步。
  "现在城里打工工钱也都涨了一些,我做家政工资从去年每月900元涨到今年每月1200元了。"在北京务工的湖北省浠水县农民小岑对半月谈记者说,"赚的钱能再多一点的话,物价涨点、年货贵点也不是难事。俺们多掏点钱买肉,不就能让还在农村养猪的农民多挣点嘛!"
  劳动力"大转移",政策如何"跟进"调节
  2亿多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第三产业的转移,对中国经济而言是一种重构。在这种新的条件下,如何发展农业生产,保障主要农产品基本供给?以何种政策促进农业市场主体的发育,引导科技、资金等生产要素向农业注入?以何种政策放大新生消费力对经济发展的内驱力?政府的相关政策理应快速"跟进"。
  一是把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落到实处。首先,把一家一户无力改善的农业生产条件切实抓好。在保住"命根子"数量不减、质量不降、用途不变的同时,加大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抓好农田水利建设和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尽快取得成效,提高农业防灾减灾能力。此外,地方政府及相关部门还应想方设法做好小生产者与专业市场的"引渡"工作、职业农民的"催化"工作。在中国农业一步跨入国际化的市场环境下,这种"引渡"、"催化",也是一种农业基础建设。中国要发展现代农业,必须有一大批具有全球眼光、具有较强的市场因应能力的职业农民。在刚刚过去的猪年里,屡屡挑战消费者神经、长期高位运行的"猪市"背后,就隐藏着"养猪"从传统农村家庭副业向专业化生产的"进化史"。
  二是把强农惠农政策落到实处,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近几年,中央制定了一系列强农惠农政策,加大了对"三农"的投入力度。要不折不扣地贯彻落实中央的各项强农惠农政策,切实保护和调动地方政府重农抓粮和广大农民务农种粮的积极性。2007年前三季度,农民出售农产品的收入较大幅度增长,同比增长19.8%,这将让更多农民看到务农越来越"上算"。
  三是把增加农民工收入、维护进城农民工权益落到实处。目前劳动密集型企业以及私营企业的职工和农民工的劳动报酬不仅过低,且呈"蜗牛式"增长,"收入增长在爬,社会保障在晃悠,只有物价在飞跑"。应按照十七大提出的"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让农民工也能"跑赢CPI",为农民工"涨工资"提供机制体制保障。此外,目前农民工权益受侵害的问题仍然严重,工伤和职业病多发、缺乏社会保障、子女就学难、居住难、缺乏参与社会管理的权利、缺乏利益表达渠道等,需要有关部门及城市管理者为其提供基本公共服务。从长远来看,应通过土地制度、房屋和宅基地制度、农村集体经济制度、户籍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等的综合配套改革,让"变身"农民彻底城市化。

编辑:

Copyright © 2001-2020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营业执照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互联网出版机构网络视听节目许可证广播电视节目许可证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广告服务在线投稿网站地图

版权为 荆楚网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