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新闻频道 > 武汉30年

改革开放30年:汉正街样本的时代意义

发布时间:2008-03-13 03:44:00 来源:

  汉正街以小商品开端,在中国市场经济历程中书写下辉煌一页。图为日益现代化的汉正街。(资料图片)

  荆楚网消息 (湖北日报) 一座城有一座城的高度,一个市场也有一个市场的高度。汉正街,因其在市场改革中的解放思想与冒险探索,已载入史册,成为武汉人敢为天下先的辉煌记忆——
  编者按
  30年前,改革开放伊始。103位武汉人摆摊汉正街,掀开了中国城市商品流通体制改革的大幕。汉正街成为一个时代小商品的代名词,进而引发全国为之瞩目的汉正街现象。
  在我国改革开放30年的历史进程中,弄潮的汉正街从来就聚焦着各方关注的目光。无论其怯怯的萌发,勃勃的兴起,轰轰烈烈的巅峰,还是差强人意的盛极转衰,汉正街从它诞生起似乎就注定了它所演绎的每一步历程,都将作为一个时代的样本留存历史。
  回眸过去,可以更清晰地审视现在;反思历史,可以更敏锐地着眼未来。伴随着思想解放的纵深推进,簇拥着商品经济大潮的滚滚向前,闪烁过历史之光的汉正街还将以它独特的姿态生存与发展。
  今日起,本版刊发系列述评,再次将目光聚焦汉正街。我们希望通过解剖市场经济中的这样一个样本,来探寻中国商品经济大潮如何因汉正街而汹涌澎湃;来探究在激烈的竞争中,义乌的超越昭示着商业与市场模式的怎样一种进化历程;来探讨汉正街商家如何进一步解放思想、勇于创新,以更进一步的探索来纪念30年前改革的胆略与智慧。敬请您关注。
  103位首批个体经营者临街吆喝,打开了中国全新的商业发展版图
  不久前,法国连锁超市家乐福中国区总裁罗国伟在汉表示,要抛开供应商,直接到田间地头为市民采购回秭归脐橙;轻点鼠标,小至几块钱的钢笔,大至数千元的家具通过“淘宝”、“拍拍”网,轻松为您送货上门;逢至节假日,商厦、卖场不是“满80送20”,就是“买1000减200”,竞相推出打折优惠……
  这些,都是眼下生活中百姓熟知的场景和商家的促销手法,但它们无不昭示着:市场经济的细胞,已水乳交融般融入了人们的日常生活,成为推动中国经济崛起的“无形之手”。
  然而,30年前的中国,这样的场景是那么的不可想象。更不可想象的是,长江与汉水交汇处一条千米老街,与30年中国市场经济改革大潮,有着一段密不可分的传奇经历。
  历史变革,似乎往往总有微小而偶然的起点。1979年,1632米长的汉正街。那一年,武汉市决定开放中断了数十年的汉正街小商品市场,103位待业青年和社会无业人员经工商登记,发证成为全国首批个体经营者。
  时年39岁的郑举选接过15元资本金换来的个体经营执照时,战战兢兢地摆起竹床卖起扣子。此时,他已因“投机倒把”罪第二次被割“资本主义尾巴”,刚刚走出看守所。
  人们在沉寂了多年的街上,听到了103位像他这样的待业青年和社会无业人员不大的吆喝声。
  自由流通是商业社会最原始、最朴素的真理。郑举选和他的102位同伴,做梦都没有想到,他们的行为锻造了全新的商业流通链条,重绘了新中国商业模式,并由此打开了中国全新的商业发展版图。
  没人预料到,商品迁徙的足迹和中国经济的全新旅程,会由这103位无单位、无权无势的人身上开始。
  《人民日报》发表社论:汉正街小商品市场的经验值得重视
  如今,汉正街75%的商户经营服装。可是,30年前它和自动伞等商品被列入禁卖的“小商品”黑名单。
  1979年,全国工商局长齐聚北京,提出在打击投机倒把的同时,要更好地促进商品流通,活跃市场和方便群众。两次因“投机倒把”被定“罪”的郑举选,似乎对局长们的前半句话有更深刻的理解。
  “那时,做生意抓住是要坐牢的!”今年68岁的老汉正街人郑举选说。
  一件衣服,一只手电筒,按国家下达计划生产,由国营商业部门独家收购,出厂因循着绘定的“线路图”:按指令由国家批准的商业储运公司负责,调往省级商业批发站,然后由省到地区到县,此所谓固定供应区域、固定供应对象、固定倒扣作价率。
  相对应,自行进货自行运输、自行定价销售,刑法称之为“投机倒把罪”。
  显然,汉正街个体户们的行为违背了法定的商业模式。他们根据顾客需要直接从厂家进货,依据市场供求自行定价。
  尽管如此,遵循市场规律的商品自由流通,有着不可阻挡的力量。1982年,汉正街成了有数百名从业人员、400米长的街道集市,根据顾客需要直接从厂家进货,依据市场供求自行定价。
  随着汉正街的个体户们打开了传统商业模式的缺口,他们的冒险行为引来了质疑。一家很有影响力的媒体甚至刊发了一篇颇具杀伤力的文章:《汉正街是社会主义吗?》“那时的小商品仅仅是针头线脑之类的,人们都在讨论服装算不算小商品、伞算不算小商品!”汉正街上首家经营自动伞的商户王仁昌,被工商部门没收的“超标小商品”和人们左右摇摆的讨论一样多。
  风口浪尖,存废声起。1982年8月28日,所有的争论戛然而止,中国市场经济取向的经济改革迎来了转折点。
  当天,《人民日报》发表社论——《汉正街小商品市场的经验值得重视》。借力解放思想,一场探索市场经济之路的商业改革、城市改革由此拉开序幕。
  经济学者们曾如是说:要看对内搞活来汉正街
  “没有汉正街的星星之火,就没有今天全国的燎原之势。”有学者说,我国小商品市场如雨后春笋,流通领域改革步步深入,城市改革层层推进。一时间,全国市场发展风起云涌,沈阳五爱、浙江义乌等市场接连兴起,市场经济的大潮迅猛涌动中华大地。
  20世纪的最后20年,经济学者们如是说:在中国,要看对外开放,得去深圳;要看对内搞活,则要来汉正街。
  1985年10月,日本新闻代表团在参观、采访了汉正街小商品市场后,团长、日本《朝日新闻》东京本社社长梅本洋一先生动情地说:“从闻名的汉正街小商品市场的经营活动中,我们对中国政府提出的开放、搞活政策,有了实质性理解。”“汉正街的出现,冲破了‘三级批发、禁止长途贩运、统一工业品价格’的政策限制。”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陈淮的评价,与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教授朱延福的看法不谋而合:“汉正街模式”是我国改革开放初期的三大制度创新之一——“小岗模式”(又叫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中国农业经营体制的重大创新;“首钢模式”(又叫企业承包经营责任制),是工业企业经营体制的重大创新;而“汉正街模式”是城市商品流通体制的重大创新。
  市场经济的内生力,仍在汉正街源源创造中
  弹指一挥间。30年的发展,现在的汉正街有1.3万家个体户、近1000家私营企业和10万从业人员,经营近10万个品种,年销售额逾百亿元、税收过亿元。而在全国,亿元以上交易市场较2002年增长20%,市场营业面积和成交额增长75.2%和87.2%。
  中国的市场模式与商业生态环境已经涅槃:商品交易不断由满足基本交易功能向多功能服务转变,由传统的存在形式向新型的市场现代化流通组织形式转变,由传统交易手段向现代营销手段转变。
  市场经济的内生力,在汉正街众多经营者源源创造中得到体现:在相关政策还限制着民间办校的1988年,这里出现了全国第一所民办的个体户学校;1993年,汉正街人李裕安一曲“蛇吞象”震惊神州,其麾下的私营企业大地公司,兼并了有近百年历史、职工人数达1868人的国营武汉火柴厂;20世纪90年代初,有人还在争论“姓社姓资”、“雇工是否存在剥削”时,汉正街有的雇工已达到一二百人;在政策倡导进行股份制改造前,这里的家庭股份制、合伙制等新型企业组织形式已大行其道……
  东汉正街的牌坊旁,有一座孙中山铜像。游历此处,经济学家童大林提出一个恰似新“三民”的观点:汉正街充分体现了民需、民有、民营。正如原人民日报总编辑王晨所言:“市场取向改革的目标明确了,商贸流通业在引导生产、促进消费、优化资源配置、实现国民经济良性循环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越来越为人们所认识。”(记者 涂亚卓 张真真)

编辑:涂亚卓 张真真

Copyright © 2001-2020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营业执照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互联网出版机构网络视听节目许可证广播电视节目许可证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广告服务在线投稿网站地图

版权为 荆楚网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