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频道 > 媒体观察

更多

中国三楚传媒网:荆门水产水美鱼肥人欢笑

发布时间: 2009-09-03 10:44   来源: 荆楚网   进入电子报

  来源:中国三楚传媒网

  养殖户捕鱼

  水产品加工

  编者按
  中国三楚传媒网消息  2009年3月6日,市委书记傅德辉在《致全市水产工作会议的信》中指出:“我市是水产资源大市,水产业既有发展优势,更有发展潜力,在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方面,要抬大头,挑大梁。”大半年过去了,市水产系统的广大干部职工不负重托,不辱使命,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取得了良好业绩。7月3日,在了解到上半年以来全市渔业经济发展局势后,市长王玲欣然作出批示:“水产业发展很快,水产局功不可没,继续努力。”
  近年来,我市水产部门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科技创新为支撑,以质量效益为核心,以优化结构为抓手,不断推进科技进步、资源富集、生态良好、产业发达、保障有力的现代水产业建设,渔业经济保持了健康快速的发展势头。
  建国60年来,我市水产业实现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经历了吃鱼难、吃鱼足、吃鱼优到吃品牌鱼的几次历史性飞跃,实现了从附加产业向支柱性产业的转变。改革开放以来,荆门水产品产量增长了140倍。
  水产养殖面积现居全省第三
  水产品人均占有量达106公斤
  我市自古以来就有“鱼米之乡”的美誉,境内湖泊、河流众多,发展水产业条件得天独厚。长湖、漳河南北相映,滔滔汉水穿境而过,大小水库点缀其间。据统计,我市共有各类水域面积277万亩,其中可供水产养殖开发利用面积150万亩。
  然而,60年前,吃鱼难一直困扰着荆门人民。人们守着丰富的水域资源,望水兴叹。水产品来源主要以捕捞型生产方式获得,水产养殖还是人放天养的粗放模式经营,渔业生产水平极其低下。
  到1978年,我市水产养殖面积仅有6万亩,且每亩单产不足25公斤,养殖产量只占当年水产品总产量434万公斤的34%,渔业产值占农业产值不到1%,人均占有量仅有2公斤左右。
  凭借改革开放的东风,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下,水产部门不懈努力和探索,荆门水产业从此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南到北、从东到西,从湖泊到堰塘、从水库到精养池,到处是翻腾跳跃的鲜鱼,还有经过精深加工的水产品飘洋过海出口到欧美等地,荆楚门户处处洋溢着蓝色产业带来的盎然生机。
  从过去的“想鱼吃”到现在的“变着花样吃”,我市从水产弱市一跃成为水产大市,渔业养殖的规模化、集约化,让我市农民实现了“年年有‘鱼’”的美好愿望。
  2008年8月,市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现代水产业建设的意见》,有力推动了我市水产业又好又快发展。至2008年底,我市水产养殖面积及产量分别跃居全省第三位和第四位,完成水产品产量32万吨,将其除以全市300万人口,人均占有量达106公斤,比31年前翻了53倍。2008年,水产品产量增幅高于全省平均水平11个百分点,居全省第一,结束了连续11年全省第五的位次。我市水产业现已成为加速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的支柱产业之一,全市渔业各项主要经济指标均位列全省前列。
  今年上半年,我市共完成水产养殖面积140.7万亩,占全年计划的100.5%,荆门水产养殖面积现居全省第三,正逐步形成长湖虾蟹、汉江名优鱼、永兴龟鳖、漳河生态渔业和城郊休闲渔业五大水产板块基地。预计今年全市渔业产值将达55亿元,全市农民可人均增收100元。
  荆门水产业正如一只雄鹰展翅高飞!
  六大特色产业主导荆门渔业
  14个水产品牌“游”向世界
  “实现了市民从无鱼吃到有鱼吃,到选鱼吃,再到吃优质鱼,吃高档鱼的转变,水产业已发展成为当前农民持续增收的支柱性产业。”回眸荆门渔业60年的发展历程,荆门水产人用这样一句话作出了生动而精辟的概括。
  建国初期至改革开放前夕,因生产方式和经营模式的滞后,荆门人是有钱都难买到鱼吃。上世纪80年代中期,市委发出了《关于加速渔业基地建设的决定》,自此我市拉开了大规模兴建精养鱼池的序幕,荆门人民吃鱼难的状况得到改善。
  近年来,我市水产部门围绕市场建产业,逐步形成了生态龟鳖、优质鲫鱼、湖田虾蟹、网箱鱼回鱼、优质鳙鱼和热带罗非鱼六大支柱性产业。六大产业年可实现产量25万吨,占全市水产品产量的78%。
  作为我市当前水产养殖的一个亮点,小龙虾养殖为荆门水产业的特色之路增添了绚丽的一笔。
  每年春夏,一盆盆火红的麻辣小龙虾被端上荆城人民的饭桌,吃龙虾成了一种时尚。据不完全统计,每年春夏我市中心城区每天要消耗8吨龙虾。惊人销量的背后,蕴藏的是无限商机。为把小龙虾做成大产业,我市现已实现龙虾养殖面积40.4万亩。一亩田可产小龙虾100公斤,农民增收1000元/亩,全市人均占有量达13公斤。
  淡水鱼、虾蟹、龟鳖、罗非鱼……我市出产的特色水产品,每天随着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运往四面八方,在全国乃至全世界,打响了“荆门制造”的品牌。
  为提高我市水产品的知名度,占据更大的市场,近年来,我市坚持“品牌立业,优质取胜”的发展方针,不断加强水产品质量安全建设,分别在钟祥市、沙洋县建立了2个水产品检疫检测站,共获得无公害水产产品认证109个,产地认定32个,获绿色食品认证7个,无公害水产养殖认定总面积75万亩。漳河银鱼获得国家级绿色食品AA级证书,漳河、温峡、黄坡、铜钱山四个水库通过了国家商检局认证。全市水产品安全率、养殖基地监管率、投入品使用合格率达到了三个100%。
  目前,我市已打造出各类水产品品牌14个,其中养殖品牌7个,即漳河牌系列鱼、长湖牌系列鱼、金星牌黄鳝、老柳河牌中华鳖、盛昌牌中华龟、绿水牌小龙虾、长寿牌系列鱼;加工品牌7个,即楚玉牌系列产品、漳河牌系列鱼、长湖牌鱼糕、蛟龙牌鱼糕、楚龙兹露牌虾仁、万家汇牌鱼子酱、大东方牌鱼肉火腿肠。挂有“荆门产”的水产品正在源源不断地“游”向世界。
  逐步形成“四水经济”养殖格局
  科技兴渔增产增收
  “以前捕捞手段简陋,鱼网都是由棉麻制成的,捕鱼多用‘罾子’‘迷魂阵’‘花篮子’等,只知道多捕点,什么养殖、放流都不知道,渐渐地,有一段时期内鱼很不好捕。”东宝区漳河镇苏院村渔民田江波介绍。
  十几年前,我市水产养殖亩平产量不足100公斤,一直低于全省平均水平,有面积无产量一直是发展水产养殖的一个瓶颈。必须向科技要发展!践行着这一定位,从推广新品种到普及新技术,再到实践新模式,多年来,水产人作出了不懈努力,使我市水产养殖亩平单产跃至300公斤。
  我市积极通过开展科技下乡培训活动,使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得到全面推广和普及,科研项目完成20多项,推广名优品种20多个,建立各类渔业示范基地20多处,并在全市逐步形成了“四水经济”养殖格局,即水上鱼禽经济配套养殖、水中渔业经济生态养殖、水下植物经济共生养殖和水边休闲经济多元发展的生态经济养殖格局。
  通过学习借鉴中科院、华农大、省水产养殖科研所的科研成果及广东、湖南等外省市的先进经验,我市在水产养殖上还引入不少新品种,如湘云鲫、杂交黑鱼、罗非鱼、鱼回鱼等。其中,湘云鲫套养产量可达400公斤/亩,今年市场收购价为2.5元/公斤,农民每亩可增收600元—700元;鱼回鱼养殖规模正逐步扩大,一个网箱的鱼回鱼可获利3000元;为配合湖北楚玉食品有限公司加工、出口的需求,我市今年新增罗非鱼养殖基地3000亩,建成了优质水产品出口原料基地。
  在养殖方式上,变以前的“混养”为现在的“专养”。目前,我市对常规鱼养殖推广“二八模式”,即主养鱼(草鱼)的比例占80%,配养鱼(花鲢、鳊鱼等)的比例占20%;利用省水产技术推广中心的研究成果,在全市大力推广“猪沼鱼”循环经济配套模式、“鱼鸭”配套养殖模式等。据悉,以上每种新模式带来的纯收入都在3000元/亩以上。
  “水产站经常组织我们养殖户到十里、牌楼、潜江等地学习。我发现,养殖面积和产量不是关键,质量品质才是今后的发展趋势。”渔民田江波自豪地介绍。他家40亩鱼池主要以养草鱼和湘云鲫为主,全部采用仿生态养殖,目前已获得全省无公害基地产品和产地认证,每年获纯利7多万元。
  据了解,近年来,我市每年开展科技下乡培训、创业培训、阳光工程等多种形式的水产科技培训活动150余次,全市新品种、新模式、新技术的推广普及率达到85%。
  水产品加工
  挖掘产业增值潜力
  水产业是一个传统产业,也是一个增值潜力大、创汇能力强的朝阳产业。要把这个朝阳产业做大做强,就必须将发展的眼光转移到内涵挖掘上来,挖掘产业的增值潜力,扩展更大市场,赚取更多利润。提高渔业附加值,凸现“精深化”,成为蓝色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近年来,我市不断延伸产业链条,把水产品加工业作为加快水产品流通,提高水产品附加值,促进渔民持续增收的一个主导产业。目前,水产品加工品种已打破了过去冷冻、腌熏鱼、鱼糕、鱼糜等传统加工品种,逐步开始了鱼肉火腿肠、鱼酱、虾仁、风味鱼等4个系列20个品种的精深研制加工。
  为加快水产品加工转化增值的进程,我市已规划并正逐步形成以风味鱼加工为主的漳河渔业加工园区、以综合加工出口为主的沙洋渔业加工园区、以鱼糜制品加工为主的长湖渔业加工园区、以小杂鱼及冻鲜鱼加工为主的荆门城郊渔业加工园区、以水产品精深加工为主的南湖渔业加工园区、以特种水产品加工为主的京山渔业加工园区六大水产品加工园区。为打造加工龙头企业,湖北楚玉食品有限公司、东湖食品有限公司正在着手对现有加工设备进行扩规增容,将分别新增小龙虾和鱼肉酱生产线。京山楚龙兹露水产食品有限公司正在与山东、江浙等外地客商磋商,新增精深加工生产线。
  水产品加工业的快速发展,直接带动了广大农民增收致富。各水产加工企业均与养殖户签订了订单生产合同,极大调动了农民发展水产养殖的积极性。目前,由企业与农户签订养殖订单面积达3万多亩,涉及养殖户1000多户。通过加工品种的多元化和品牌的带动,水产加工产品销售市场得到进一步拓宽,今年水产品加工出口企业在巩固欧洲市场、扩大美洲市场的同时,进一步开拓了韩国、新加坡、马来西亚等亚洲市场,并在北京、上海、郑州、武汉等20多个国内大中城市建立了销售网络。这使水产品加工出口订单在去年的基础上得到较大幅度增加,仅小龙虾、罗非鱼、鱼回鱼三个系列产品销售订单就分别比上年增加3000吨、1000吨和2500吨。东湖水产食品有限公司生产的“长湖牌”鱼糕目前已销售3.75万公斤,比去年荆门整个市场销售总量翻了一番。
  今年上半年,我市水产品加工能力达9万吨,已完成水产品加工量3.4万吨,实现出口创汇1020万美元。预计今年,我市水产品加工能力可达10万吨以上,实现水产品加工6.5万吨以上,出口创汇3000万美元以上。(记者李蕾蕾/文 三毛/图)

(本文来源:荆楚网 编辑:朱习芳)
关键词:

相关新闻:

湖北焦点

国内要闻

娱乐推荐

荆楚网版权相关声明:
① 本网欢迎各类媒体、出版社、影视公司等机构与本网进行长期的内容合作。联系方式:027-88567716
② 在本网转载其他媒体稿件是为传播更多的信息,此类稿件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果本网转载的稿件涉及您的版权、名誉权等问题,请尽快与本网联系,本网将依照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尽快妥善处理。联系方式:027-88567711
③ 本网原创新闻信息均有明确、明显的标识,本网严正抗议所有以"荆楚网"稿源的名义转载发布非荆楚网原创的新闻信息的行为,并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④ 在本网BBS上发表言论,不代表本网立场,应当理性、文明,遵守相关法律法规。
鎰熻阿鎮ㄧ殑娴忚锛-鑽嗘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