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频道 > 新闻推荐

更多

[武汉一周/观察]武汉捧得全球规划“杰出贡献奖”

发布时间: 2009-11-27 11:14   来源: 荆楚网   进入电子报

规划有七个楔形绿地,十个休闲观光生态区等,以外环路连接一体。


其1971年规划,整个城市分8片,每片100万居民,片区之间以绿地带状或楔状分割,用快速交通干道花园环路联系。


沿着市内各条河流的线性生态廊道,河流两岸建设着休闲公园和城市风景公园。


轴楔相间的城市空间

  中国城市总体规划获得的最高国际奖
  长江日报讯 8日,武汉城市总体规划获得国际城市与区域规划师学会颁发的全球“杰出贡献奖”,是我国城市总体规划在国际上首次获得的最高奖项。
  此前,中国获奖的项目多在地区规划和区域战略。
  国际城市与区域规划师学会的全球“杰出贡献奖”主要是颁布给在城市发展方面为城市做出卓越贡献的创新性规划设计理念与研究,获奖项目至少在政策、研究和实践三方面都具有杰出的代表性和示范性。
  《武汉城市总体规划(2009-2020年)》获得国际权威机构的肯定,是武汉城市规划建设历史上的一个重要的里程碑,是武汉建设“两型”社会的又一丰硕成果。同时,这也是我国城市总体规划在国际上首次获得的最高奖项,为我国规划事业在国际上争得了荣誉,进一步提高了我国城市规划的国际知名度。
  “低碳城市”数字化
  国际国内对“低碳城市”,还没有建立公认的量化指标体系和评价标准,有些专家提出了学术上的建议,如:
  学校和医院在500米的步行范围之内;
  上下班合计通勤时间小于1小时的比例应大于95%;
  居住区周边3公里内的就业岗位与居住人口中就业人口的比值应达到70%以上;
  可再生能源占能源消耗总量的比例高于20%,生物燃料在交通能耗中的比例高于10%;
  人均二氧化碳排放低于2.8吨等。
  张庭伟(美国北伊利诺大学教授 武汉市政府国际顾问团主席)
  武汉城市总体规划获得全球突出贡献奖,是国际规划界为中国一个成功例子鼓掌。
  中国的地位、中国的规划追求,正在进入国际规划界的视野。
  武汉市的成功在于将城市发展“插”在山水中,找到了一种适合自身——百湖之市特色的结构。城市得到发展,城市的山水资源又得到了保护。
  一个城市应该追求的是发展而非增长,最好、最有效率的发展,是追求质量,而不是追求速度。追求质量的发展,参照系是未来,不会只看重一时的经济指标增长。而追求速度,会让我们只顾数字GDP,放弃环境保护,放弃城市自然品质。
  武汉在城市总体规划中体现重发展、重质量的选择,就是国际规划界为武汉鼓掌的背景。
  结构合理,才是更大的节能。当一个城市的人全都开着绿色节能车时,这个城市也是不节能的。美国芝加哥的中心区聚集着十几万人上班,一到晚上,这十几万人就被6条地铁全部“消化”到城市各个方向的边远住宅地区。不开小车或少开小车的城市才是交通高效、环境清洁的。
  武汉市现在将轨道线沿着城市的发展轴布局,让人口在新的城市发展区安家,工作可以坐轨道进出市中心,也可以就选在家附近。就业不会受到交通不方便的制约。而城市人口在多个发展轴间的联系,也非常快捷。
  这样的交通与城市发展的对接,减少了小车,是低碳城市的追求。
  石楠(中国城市规划学会秘书长)
  武汉能够获得国际规划界最高学术机构的“全球贡献奖”,是因为武汉城市总规在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上做出了新的示范,可实施性强。
  武汉代表中国规划界提出的新理念,是全方位的统筹,在世界上具有示范效应。现实中有很多城市,要么偏向保护,要么偏向发展。
  中国当前处在快速发展时期,武汉能够在发展中注重保护,国际规划界希望武汉的追求在中国大城市发展中具有引领作用。
  希望武汉市抓住机遇,按照低碳城市的规划理念来组织实施。生态框架的执行难度很大,它面临着区级经济发展、局部利益的冲击,希望政府带头维护,对规划的实施给予政策配套、转移支付、考核机制等手段保证,做好中国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示范。
  占世良(湖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副厅长)
  武汉的规划得到了国际的肯定,是湖北省实施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的重要事件。
  “两型”社会建设的要求是,在保护自然环境、节约利用资源的基础上,大力推进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城市建设。武汉总规在协调发展和保护之间关系上提出了一个好的模式,值得全省推广。
  武汉市的历史包袱比较重,城市功能结构调整、旧工业区的改造、现代服务业的升级,都是大手笔,都要大投入,尤其需要以总体规划为指导。我希望武汉市要坚持总规的方案设想,取得保护与发展的并进,成为我省“两型”社会建设的典范。
  刘奇志(武汉市国土资源和规划局副局长)
  这次武汉城市总体规划获奖,正如一些专家所讲:它为中国在世界规划领域赢得了“第一块总规金牌”,可以说是献给国庆60周年的大礼。这轮总规凝聚了各方面的智慧与心血,从为我们提供金点子的市民到直接参与规划编制和研究的中规院、北京大学、同济大学以及国家、武汉的众多高校和科研机构与专业部门,都会为此而高兴。
  这次武汉总规获奖,也是在国际舞台上对武汉的一次最佳宣传与推介,让全世界都知道武汉有好的山水风光、好的城市规划,其结果必然是会为武汉赢得更多的投资者和观光者。
  这次武汉总规获奖,还是国际规划界对我市未来发展方向的肯定, 不少欧美城市如伦敦、慕尼黑等都是城市环境破坏到相当程度了,才开始规划绿带。武汉则是汲取了这些前车之鉴,还在工业化进程中,就找到了一条可持续发展的城市框架,所以国际城市与区域规划师学会的评语是,“武汉市通过规划一个可持续的空间发展框架,在协调生态保护与发展方面进行了宝贵探索,在实现特大城市依靠自然循环促进生态保护方面具有全球示范效应。”
  如何实现这幅可持续发展的美好蓝图还需要做大量落实工作。要实现这一美好蓝图,还需要全社会、各部门的共同努力。城市是大家的,是全社会共同建造的,只有公众都了解规划,参与规划与建设,总规这张蓝图才能更好、更快的实现。
  吴之凌(武汉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
  市民对武汉的发展,一直集聚着很深的焦虑:武汉与沿海城市、发达区域的差别什么时候能够缩小,武汉正在建设的项目是否一流?
  武汉从来不缺一流人才和思路。从张之洞规划的蓝图、孙中山构想的建国方略、国民政府1945年大武汉规划至今,诞生了汉阳铁厂……一批中国城市发展史上里程碑式的建设项目。
  新中国成立,武汉规划师在从无到有的艰难条件下精心谋划,诞生了中国城市新的标杆项目:第一座长江大桥、第一条长江隧道、武汉最大城中湖东湖风景区……
  武汉1996年版城市总体规划获得国家建设部一等奖,与深圳齐名。这一轮规划,又赢得了世界规划界的重视和公认。
  武汉大规模的城市建设为规划工作者提供了世界一流的舞台,相信未来还将会产生更多的优秀作品。武汉市民应该有信心:武汉有能力做世界一流的规划。
  我们所面临的挑战是,好的蓝图究竟如何精心组织实施,迅速转化为美好的现实?武汉缺失形成城市合力这种文化。我们希望象当年伦敦人面对当年大伦敦规划、巴黎人面对大巴黎规划一样……上下一心,形成合力。
  黄亚平(华中科技大学建筑城规学院副院长)
  新的城市总规增加了区域视野,将城市与远城区、与城市圈进行了“沟通”。这样,会推动武汉城市真正实现城乡一体化的发展。
  武汉周边区域有200——300万人口,现在将这些边远地区的农村、乡镇纳入城市规划,布局城市设施,规划旅游发展和生态保护,会让更多的人受益,城市的发展也更公平、更均衡。
  在与民生相关的设施布局上,新总规体现了超前性和均好性。
  武汉市的交通堵塞,重要的原因是基础设施跟不上。新的城市总规预测到了机动化的趋势,超前引导和提倡公交出行、减少小车,布局了完善的公交系统,满足外围居民的出行需求。
  分布在城市中心区以外的地区,常常会遇到“看小病也跑市中心”的问题。新总规在社区级的菜场、医院、教育等设施的布点上,照顾了市民的便利性。在给水、排污、供暖等设施上,也给予了保证。
  周婕(武汉大学城市设计学院副院长)
  武汉是中部最大城市,发展经济的担子很重,“低碳城市”的追求意味着我们有些技术不成熟的产业要停下来,要加快产业转型步伐。
  规划是一张蓝图,实现它,要经过全体市民和政府的努力,这种“渗透”是不容易的。比如,武汉要沿着城市的轴向空间建立绿色交通网络,要建大运量、快捷的公共交通,这个工程量是巨大的。要保护绿楔中的生态用地,需要政府拿政策和资金投入,去安置住在绿楔中的人群……
  得奖只是一个起点,对政府对全体市民,实现这个规划是一个挑战。
  好规划不实施还是落后
  远行:规划好,不如规划实施好,有规划就要放开去搞,严格去搞,机会不能错过。
  要像规划一样自信
  哑元:有时我们是否因为落后太久,而变得不自信了
  从理论上来说,这个规划理念是先进的。
  从历史来说,武汉由于先天的影响,而自然形成了多中心的城市格局。
  从实践上看,蛇山还绿、月湖透绿、汉阳六湖连通……这一系列举措基本上是在实施这一规划。下一步还有大东湖生态水网等工程将继续这一规划思路。
  武汉的发展值得期待
  WX:以前,规划的地位不高,老被篡改,成了“墙上挂挂”,现在的政府力度大,规划作得好,蓝图可以期望变成现实。
  水中鱼:交通是制约武汉发展的核心问题,总规的轨道设想手笔很大,解决了三镇交通,以后上班轻松了,就是不知道什么时候能实现。
  马尾松12:除了“低碳城市”的规划理念外,建议应很好研究一下“两江四岸”的规划与设计。两江四岸的景色虽然不错,但缺少突出的给人以深刻烙印的景色。
  在这一点上,应好好借鉴一下上海外滩的设计方案,如有了给人以深刻烙印的景点,将是武汉重要的形象体现。
  将自然环境与人工环境协调。


  “海星”布局让远城区获得发展平台
  本报讯 上一轮城市总规,武汉是圈层式布局。三环线为界,里面是城市发展空间,外面布局阳逻、北湖、宋家岗、蔡甸、常福、纸坊、金口7个新城,作为远城区发展的平台。
  从生态用地总量上比较。业内介绍,上一轮城市总规“比这一轮生态”。三环线以外,全部作为生态和保留耕地的区域,不让开发,那是一片广袤的土地。
  生态指标虽然大,矛盾显现:远城区几乎没有多少建设用地。
  现实中,就出现了远城区的“自选动作”,他们开辟了新的经济增长点,如盘龙城、汉口北、庙山、流芳……依然是在贴着城市生长。卫星城却遭到冷落。
  这些“自选动作”都布局在三环线以外,规划中的生态区还是被侵占了。
  新总规不再恪守“大”,城市空间的布局是“有取有舍”——生态廊道以内,你必须严格保护。廊道以外,在城市发展的轴线上,给了远城区最大的灵活度,你可以贴主城近一点,也可以结合某个龙头产业基地新辟一片发展空间。
  远城区有了实实在在的经济发展空间,城乡才能和谐发展。
  据介绍,政策和规划条件都是“向”着生态区的。“基础设施的布局,我们是沿着规划的城市轴向发展带建设的。你只有在这个区域里选点,你的水电才是成本最低的。”


  从点到群 远城区杜绝“摊大饼”
  本报讯 上一轮总规,武汉远城区布局了8大新城。
  这些新城是宋家岗、金口……大多离远城区区政府比较近的地方。
  发展的结果,这8个卫星城并没有形成。
  远城区倒是靠近主城区或沿着主城区延伸出来的城市快速路上,形成了一个个新的发展区,如盘龙城、吴家山、阳逻……
  新总规关注了这些新发展点,在未来的11年里,为每一个远城区布局了“新城组群”,由4——5个发展点组成。如东部有阳逻、北湖、武钢、左岭,东南有庙山、流芳、九峰、豹澥等。
  如果还是为远城区规划一个新城,它的发展也会圆周一样向外扩展的。规划师介绍,“这种组团布局,相互之间有间隙,也是以生态、耕地分隔。避免了新的‘摊大饼’,城市空间也能获得更多的绿色隔离带。”


  “轴向拓展”是对百年规划的提升
  本报讯 8日,武汉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在国际规划界最高级别会议上获得“全球杰出贡献奖”。
  “这一轮城市规划的空间布局,是对传统城市规划的一次提升。”昨日,市规划局负责人这样描述。
  第45届国际规划大会的主题是——低碳城市。
  新总规中,武汉城市格局是:六条生态廊道与城市发展用地相间,共同组成至2020年武汉城市发展的新形态,占地3261平方公里。可满足未来十一年,武汉城市从现在的900万人发展到1180万人的建设、发展和生态需求。
  “提升”在于城市发展的空间形态变了。“过去我们是圈层式向外扩张,就象现在许多中国城市都有一二三四……环线一样。城市一圈圈向外生长,俗称摊大饼。”
  市规划院介绍,新的空间生长方式,是城市呈海星一样向外伸展——沿着六条轴线。轴线与轴线之间,留出生态廊道。
  从“圈层式”转向“轴向式”,武汉选择了一种最适合保护自己“泽国”特征的空间形态,大量湖泊和山体就分布在六大生态楔中。据统计,武汉的山体湖泊面积占全市域的47%。不用这种生态禁建线的格局保护,早年武昌沙湖及汉口五湖的“萎缩”就是代价。
  城市空间,这样大手笔地“留白”, 是武汉人追求一种新的城市品质——将自然原生态地融入城市,而不是被建筑挤占后的一种点缀。
  有了生态廊道,城市就有了“透气功能”, 城市的扩展不再是密不透风式地向外“齐步走”。现在武汉的夏天,东湖平均气温比城市其他地方低两三度。未来的武汉,生态廊道会均匀地为城市夏天降温,缩短开空调时间,创造武汉人的低碳生活。
  

(本文来源:荆楚网 编辑:王媛)
关键词:

相关新闻:

湖北焦点

国内要闻

娱乐推荐

荆楚网版权相关声明:
① 本网欢迎各类媒体、出版社、影视公司等机构与本网进行长期的内容合作。联系方式:027-88567716
② 在本网转载其他媒体稿件是为传播更多的信息,此类稿件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果本网转载的稿件涉及您的版权、名誉权等问题,请尽快与本网联系,本网将依照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尽快妥善处理。联系方式:027-88567711
③ 本网原创新闻信息均有明确、明显的标识,本网严正抗议所有以"荆楚网"稿源的名义转载发布非荆楚网原创的新闻信息的行为,并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④ 在本网BBS上发表言论,不代表本网立场,应当理性、文明,遵守相关法律法规。
鎰熻阿鎮ㄧ殑娴忚锛-鑽嗘缃

瀵逛笉璧凤紝鎮ㄨ璁块棶鐨勯〉闈笉瀛樺湪鎴栧凡琚垹闄!
10 绉掍箣鍚庡皢甯︽偍鍥炲埌鑽嗘缃戦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