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楚网消息(记者程评、张扬、安立 通讯员王东)6月18日,荆楚网记者随“全国网络媒体湖北行”采访团抵达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地丹江口市采访,就水源保护、生态建设、发展经济、移民搬迁等工作,丹江口市长曾文华接受了本网记者的专访。
记者:丹江口市作为南水北调核心水源区,当前最重要的任务是什么?
曾文华:1958年,丹江口大坝兴建,我们丹江口市也因坝而建。2005年,南水北调中线控制性工程——丹江口大坝加高工程动工,标志着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正式开工。作为南水北调中线核心水源区的丹江口市,由此面临着服务工程建设、移民搬迁、水源保护、生态建设和发展经济的历史重任,承载着 “保护”与“发展”的巨大压力。尤其是去年,我们丹江口市被湖北省列入七个脱贫奔小康试点县市之一,同时,又启动了丹江口库区试点移民搬迁工作,而今年,这两项工作依然是我市当前不可松懈的重要任务。
记者:丹江口市是如何在保护水源的前提下发展经济的?
曾文华:作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核心水源区,永保一库清水是丹江口市50万人民的神圣使命!近几年来,我们始终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挥棒”,牢固树立生态立市战略,正确处理“保护”与“发展”关系,加快调整产业结构步伐,大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积极发展生态农业、生态工业和生态旅游业,着力打造绿色水都。
一是加大生态建设。我们坚持不懈进行水土流失治理和生态环境的恢复和保护工作,设下生态缓冲、综合治理、生态自然修复三道防线,全力呵护一库清水。近几年来,先后投入3亿多元资金构筑水源地生态屏障,累计完成封山育林180万亩,退耕还林37万亩,荒山造林18万亩;在库区沿岸营造了北京、天津、石家庄、郑州、武警奥运世纪林等5个生态纪念林基地,并在10个乡镇的16条小流域全面推进“长治”工程,林业生态建设成效显著。此外,还大力开展“一建三改”(建沼气池、改圈、改厕、改厨),建立人畜便无害化处理示范工程,推广沼气等新式能源,积极控制面源污染。
二是发展生态工业。早在2002年,我市就吹响了“生态立市”的号角,将发展定位由原来的“工业旅游城市”改为“生态旅游城市”,编制了《丹江口市新型工业化规划纲要》,瞄准“高科技、绿色、节能、环保项目”开展招商引资,所有项目一律要过“绿色”环保关。我们从自身环境建设和生态保护的需要出发,以壮士断腕的勇气先后关停五小企业100多家,整治高耗能高污染企业30余家,对大坝以上库区范围内有可能影响水质的40多家企业实施排污许可证制度,限期治理排污不达标企业13家,关闭污染源120处,砍掉有污染的大小项目81个。先后建成水污染防治和环保设施设施30余台(套)。积极开展工业技术改造和产业结构调整,历经多年的重构,目前已初步形成以冶金、汽车零部件、医药化工、绿色食品工业和高新技术为主的新型工业产业格局。凭借中国水都的金字招牌、得天独厚的山水资源和良好的投资发展环境,已先后吸引台湾阿里山农业高科技公司、农夫山泉、雨润集团、丰华科技、涌伦印刷、西保集团等一大批大型知名企业落户,新型工业化迈出了可喜的步伐。
三是发展生态农业。我们引进台湾阿里山农业高科技公司,创建了台湾农民创业实验园,大力推广台湾现代农业技术与理念,引导库区农民逐步退出传统农业,发展现代高效设施农业、生态农业和循环农业。依托库区山水资源优势,围绕“水中有机鱼、库周武当橘、江南菜林特、江北粮油畜”的产业布局,培育壮大了柑橘、畜牧、水产、茶叶、烟叶、蔬菜、中药材等优势特色支柱产业,已发展畜禽、柑橘、水产品等农产品骨干加工企业29家,形成以柑橘、畜牧、水产为主的优势农产品基地,其中柑橘30万亩,年产量30万吨,被国家农业部列为全国优势农产品区域特色基地,被授予全省“水果大县”称号;水产业已形成11.5万亩养殖规模,年产水产品7万吨,被授予全省“特色水产大县”称号。
四是发展生态旅游。我们抢抓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建设机遇,以武当山旅游发展为龙头,相继恢复重建了武当山九宫之首的净乐宫,开发建设了石鼓太极峡、官山南神道、库区小太平洋、牛河森林公园、白杨坪金蟾峡、浪河银梦湖中国文联影视基地、南水北调主题公园等生态文化旅游景点,大力发展名山秀水游、民俗文化游、农业观光游、生态修闲游,打响调水源头丹江口的旅游品牌。
今年以来,丹江口市经济社会持续加快发展,回暖向好势头进一步巩固。元至5月,全市共招商引资项目30个,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7.9亿元,新开工项目46家,使规模以上企业增长到120家;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3亿元,同比增长20%;完成财政收入5.01亿元,同比增长71.4%,地方一般预算收入2.06亿元,同比增长59%。
记者:移民工作俗称“天下第一难”,丹江口市在移民工作中有什么创新的做法?
曾文华:丹江口大坝一期工程先后动迁移民16万人,南水北调中线丹江口大坝加高后,丹江口市规划动迁人口9.2万余人,其中市内安置5.4万人,出市外迁安置3.8万人,主要安置在全省10个县市区的98个移民安置点,移民工作任务相当艰巨。为圆满完成移民搬迁工作,实现“搬得出、稳得住、能发展”的移民工作目标,我们丹江口市创新移民工作方式,坚持做到以人为本,和谐移民,具体有以下工作创新:
一是先行试点积累经验。我们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率先着手移民试点工作,积极探索以人为本、和谐移民的新路,对正在进行的大规模移民工作提供可资借鉴的例证。我市先在六里坪、习家店、均县、石鼓等4个库区乡镇启动试点移民工作。自去年3月开始,我市从56个部门抽调162名工作人员进村入户开展移民工作,从乡镇办选派17名党政班子成员到移民试点乡镇协助开展移民工作,抽调1008名工作人员具体从事移民搬迁安置工作。全市建立了市级领导包乡镇、部门领导包村组、专班人员进农户、迁安双方互动的移民搬迁责任制,按照“统一组织、有序进行、分批实施、连续搬迁”的原则,对各责任单位、责任人和从事移民搬迁工作的人员实行“六包”责任制,即包政策宣传、包思想动员、包指标认定、包矛盾化解、包补偿兑现、包搬迁运输。同时,市领导带队多次深入安置地察看移民房屋建设情况,了解建房工作进展,积极与安置区政府进行沟通,及时协调解决移民反映的建房质量问题,融洽了迁安双方关系,有序推进了外迁移民建房工作。自去年8月20日启动首批试点移民搬迁工作以来,我市陆续组织了20批次移民搬迁,共搬迁移民1557户6625人。
二是成立移民理事会,坚持移民的事让移民自己做主。在移民搬迁安置工作中,我们探索成立了移民理事会,充分发挥外迁移民的主体作用,做到移民的事让移民自己做主。各移民村由移民推举移民代表,再又移民代表选举产生移民理事会,负责参与政策落实、补偿认定、矛盾调处、建房监督等工作。在移民人口、外迁对象及实物指标复核认定等方面,我们实行三榜公示,四个认可(市、镇、村、移民理事会),切实做到了阳光操作,实事求是,充分保障了移民的参与权、知情权、决策权和监督权,确保公平、公正、公开。目前,全市成立的80多个移民理事会,切实发挥了政策宣传员、矛盾调解员、搬迁带头人的作用。
三是开展“千队驻村,万人入户”活动。我市把移民工作当作锻炼、培养党员干部,进一步端正党风、政风一次难得的机遇,创新工作方式,选拔10多名优秀党员干部,充实到移民试点乡镇领导班子;将市直部门的50多名后备干部,安排到移民试点工作岗位;从109家市直各单位和乡镇办(处、区)抽调2000余名干部深入移民乡镇,组织开展“千组驻村,万人入户”活动,驻村包点参加移民帮扶工作。广大移民干部讲政治、讲大局、讲服务、讲奉献,吃住在移民工作一线,视移民为亲人,设身处地为移民着想,积极帮助移民排忧解难,有条不紊地推进了移民搬迁工作。
四是组建巾帼移民工作突击队。为充分发挥妇联组织优势和女干部自身优势,我市探索成立了巾帼移民工作突击队。巾帼移民工作突击队下设9个分队,由市直单位抽调的从事移民工作的127名女干部组成,队员们深入各移民乡镇驻村包点,参加和谐移民帮扶工作,她们发挥女干部优势,宣传政策,访贫问苦,化解矛盾,真心帮扶,成为移民信赖的宣传员、调解员、服务员。
五是灵活设置临时党组织,让党旗在移民乡镇高高飘扬。为了让市直、乡镇、村组所有党员凝聚在一起,我市探索出在移民一线灵活设置临时党组织的形式,在移民乡镇成立了9个临时移民工作党委,各党委又根据实际需要,分别成立了工作队或移民片区党支部。目前,我市临时成立的90余个党组织和3600余名党员,在移民一线奏响了“一切服务移民”的最强音。此外,市委组织部还号召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广泛开展“党旗在库区中飘扬、党徽在移民中闪光”主题实践活动,广大移民党员不仅做到自己带头搬迁,还带动亲戚朋友搬迁,发挥了较好的先锋模范作用。
六是坚持民生当先注重长远发展。为增强移民致富本能,坚定移民创业信心,我市坚持为移民免费开展大棚蔬菜、棉花生产、氨化养牛、驾驶技术、水产养殖等专门针对移民的转产技术培训,近3年来已先后举办100多场次。此外,广大移民干部积极与安置地对接,先期到安置地了解生产条件,探讨发展门路,选择发展项目,引导移民在搬迁中带头发展,彻底消除了移民的后顾之忧。广大移民干部全心全意帮助移民在安置地起好发展步、找到致富路,让他们安居乐业,真正实现“搬得出、稳得住、能发展”的目标。
瀵逛笉璧凤紝鎮ㄨ璁块棶鐨勯〉闈笉瀛樺湪鎴栧凡琚垹闄!
10 绉掍箣鍚庡皢甯︽偍鍥炲埌鑽嗘缃戦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