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楚网消息 (楚天金报) 湖北省“两会”召开前,一封读者来信提出了这样的追问:湖北的城市,尤其是武汉,城市的品位在哪里?他告诉我们,许多事实和现象说明,这个他居住了10年的城市,离“品位之城”还有很大差距。在昨日开幕的省政协十届三次会议上,省政协委员、著名作家方方也谈到了城市品位问题。我们城市的品位究竟在哪里?昨日,围绕着这个追问,本报记者分别走进市民和政协委员中,倾听他们的看法。
市民:城市品位在点滴之间
在一封署名李刚的来信中,这名在武汉呆了10年的读者,讲述了自己两个小小的经历。
一个是关于雨水的。他告诉我们,读大学的时候,正是他学校所在的光谷大兴建设之时,学校被四周大小的工地包围,空气中都弥漫着黄土的味道;只要外出回来,肯定是一身的灰土。后来,他感觉武汉有了一些变化,但最近这种不好的感觉又来了;特别是一到雨天,雨水和尘土混合成黑色的污水四处横流,让人感觉很不舒服。
另外一个是乘公汽的经历。李刚是个普通的工薪族,上班基本都是靠公汽,除了感觉拥挤之外,另外一个感受就是车上吵架的特别多:乘客与乘客、乘客与驾驶员,经常会因一点小事,吵得不可开交。这种时候,感到不舒服的除了当事人外,其他乘客的情绪也会受到影响。
李刚说,这让他一直在思考,武汉这个大城市,如何能够提升品位。而昨日下午,在武昌街头,记者与几位市民随机攀谈,感觉这样的担忧也非常普遍。
市民张先生,来汉7年的的感受也很有代表性。他说,很多人对武汉的印象,就是地跨三镇、特色鲜明的武汉话、热干面、和火炉一样酷热的天气。
在他眼里,武汉的街道缺乏特色,不别致,也没有情调。他说,有些中小城市尽管街面不宽、楼宇不大,甚至过于陈旧,但几乎每一个建筑和店铺都值得你驻足观赏,细细品味,在咫尺之间做道场的精细中散发出一种独有的风情,讲述着遥远的故事,一如北京的胡同、上海徐家汇的里弄、扬州的明清宅院、云南的丽江古城。
相比之下,武汉有些街区虽然街景宏大壮观,也有点现代感,照相时取景也算好看,但因忽略了细节情调的营造,建筑装饰、临街铺面没有文化的沉积感和独特性,索然无趣,走过即忘。可以说,无可品味也就没有了品位。
而市民们眼中的不和谐细节还有:
大街上,有人端着纸碗边吃边走,吃完了随手一扔;公园里,一人牵着小狗,任其撒尿、拉屎;
随处可见果皮、纸屑、烟蒂;
公众场合吞云吐雾,烟雾缭绕。
政协委员方方:要留住城市的记忆
“提高城市文化品位”,一直是省政协委员方方关注的话题,她也经常在不同的场合就这一话题进行鼓与呼。
提升品位不能浮躁
武汉是一个市民化色彩浓厚的城市,文化品位总体不高。昨日接受采访时,方方认为,这也不是哪一方面的责任,而与武汉这座城市的历史渊源密切相关。像北京、南京这些城市,曾作为多个朝代的首都,历史文化底蕴深厚;而天津、上海这些城市,历史上虽没有作为国都,但由于是沿海城市,容易接受外来文化的熏陶。相比它们,武汉作为一个内陆城市,是靠码头经济发展起来的,是汉正街的“扁担”挑出来的,因此,这样一个高度市民化的城市,其文化背景中“土俗”的烙印非常深刻。
但另一方面,武汉的独特之处在于,它虽然是一个高度市民化的城市,但这里却高校云集,大俗之中又深藏大雅,因此大家对武汉城市文化品位的期望值较高。这样,期望和现实之间就产生了矛盾。
——文化可不像武广高铁,‘唰’地一声一日千里。文化的提高需要积累,不能急躁,更不能浮躁。
要上好基层“第一堂课”
现在的问题是,怎样才能提升一个城市的文化品位?
方方认为,现在有一个认识误区,以为建一座高档剧院、投巨资打造一台文化大戏,就是提升文化品位,其实这还远远不够。比如,武汉有国内顶级的琴台大剧院,这的确是武汉的骄傲,但仅仅有一个高规格的剧院还不够。“我总认为,一个国家的物质和文明程度的高低,不在于有多么豪华亮丽的城市设施,而在于广大村镇的发展面貌。”
现在的问题是,乡镇的文化建设非常滞后,群众的文化生活非常匮乏。过去,农村还有些如评书、地方戏之类的民间文化,老百姓往往能从这些民间文化中接受“仁义、善恶”等人生的“第一堂课”教育,但现在,农村连这些民间文化也都很少见了。
——只重视城市建设,不重视基层文化建设,就好比穿着体面的貂皮大衣,里面却穿着破旧的内衣内裤一样,整体文化品位如何提高?
文化界应“扛大旗”
方方认为,虽然城市文化品位的提升有一个渐进的过程,但还是可以用外在的因素加快这一进程。
方方认为,提升城市文化品位,文化界有义务担当责任。一方面,文化界可以创作高品质的文化产品,比如高品质的话剧、杂志等,这能代表一个城市的形象。方方曾积极主张搞武汉的“雅痞”话剧(“雅痞”话剧是外国十分流行的咖啡剧,舞台就设在咖啡馆里,观众与台上的表演融为一体)。这可以发展成武汉老百姓自己的文化。“一栋老建筑就是一种回忆,一百个人就有一百种回忆!”另一方面,文化人士还可以利用自己的阵地去影响官员的决策,比如在城市拆迁中,对历史老建筑进行保护,留住市民对城市的记忆等。“我们现在的文化产品比较单一,‘无聊’的文化产品太多。”方方一针见血地指出。
——作为文化人,我们完全可以用自己的方式影响更多人。
政协委员孙家寿:
城市规划应大手笔
省政协委员、武汉工程大学环境与城市建设学院教授孙家寿,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如何提高城市的品位,与一个城市的规划有着很大的关系。
他以东湖为例。东湖是湖北省的名片,打好这张牌,对武汉的城市品位提升有很大的作用。对东湖而言,最重要的是保证其良好的水质和原生态的环境,这就要求对东湖的规划要大手笔,要眼光长远。
比如,现在正在修建的东湖隧道和八一路延长线,孙教授就认为,要与保护整个东湖的景观结合起来,要将东湖的过境车流和旅游车流分开。为此,隧道应该更大气些,要横穿整个东湖,成为过境车辆的通道;而对分割湖面的道路,则应拆除,让整个30平方公里的湖面能够连成一气。这样一来,一个大手笔规划的东湖对城市品位的提升,将有着巨大影响。而在涉及城市建设的方面,也需要有这种长远规划的意识。
他同时认为,细节对城市品位的提升也很重要。他举例说,武汉的几个车站,应该是武汉对外的窗口,而目前来看,这些地方的一些细节并没有处理好,给外来人的第一印象,就不是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