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新闻频道 > 两会快报

创新驱动 武汉向万亿GDP城市迈进

发布时间:2011-02-14 09:17:00 来源: SRC-13

  长江日报讯

  【报告摘要】
  以传统支柱产业高端化、高新技术产业化、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化为目标,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全面构建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先导、以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为支撑的现代产业体系,经济实力再上新台阶。到“十二五”末,地区生产总值超过1万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0万元,财政收入达到2500亿元。
  【解读】
  省社科院副院长秦尊文:“十二五”,武汉要从中部中心城市向国家中心城市迈进,跨越的首要前提就是规模,实现万亿GDP是其支撑。没有一定经济总量作底气,跨越将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但是这种GDP的增长只是发展的前置条件,不能要规模而不要质量,不能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所以,武汉要在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上下功夫,告别GDP崇拜,实现经济、生态、社会民生协调发展,做好“两型社会”示范区试点,特别是要做足东湖自主创新示范区的文章,带动更大区域范围内的经济转型,使武汉经济转向以科技拉动、服务业为主的结构,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继续提升城市排位。
  【报告摘要】
  实施工业倍增计划,建成全国重要的先进制造业中心。工业投资五年累计超过8000亿元,培育壮大一批千亿产业和百亿企业,到2015年,工业总产值达到15000亿元,产值过3000亿元、2000亿元、1000亿元产业各2个,百亿企业超过20户,共形成电子信息、汽车、食品、装备制造、钢铁、石化等六大千亿元产业。
  【解读】
  市社科院城市经济研究所所长吴永保:建成国家中心城市,需要跨越式发展,按部就班的速度显然不够。什么能够支撑跨越式呢?就是建现代产业体系,实施工业倍增计划。通过这一轮倍增,武汉产业在全国甚至全球产生竞争力,有了参与全球分工的可能。
  从倍增的几个硬指标看,工业投资将是重点、难点,是建成现代产业体系、完成工业倍增的关键点。5年工业投资要累计达到8000亿元,以年均30%-40%的增速向前迈进,可谓任重道远。工业投资能否完成,决定了工业倍增的进度。
  工业倍增计划,并非就工业谈工业,而是相关配套跟进,实现三大融合:工业和服务业的融合,比如物流、设计等生产性服务业要与工业倍增同步。其二是城乡融合,体现在远城区的新型工业化过程中,在工业投资落地后,带来周边服务业、公共服务、软环境等配套的跟进,最终推进城市化的进程。第三个融合是工业化和信息化的融合,新的工业园区是按生态智慧小区建设的标准,低碳智慧城将前两种融合包括在内,成为“两型社会”建设的缩影。
  实施工业倍增,要注意三大问题。第一,是城市社会资源重新配置,要将工业投资放在最重要的位置,按国际惯例创新招商引资机制,要“真招商”。第二,是土地资源,要确保工业用地,同时在工业用地的开发中做好配套工作。第三,是建投融资平台,特别是调动民间资本,同时将财政引导资金和专项补贴集中用。第四,是东湖高新区的创新政策应该在全市普惠,使跨越式发展在江城遍地开花。
  【报告摘要】
  加快发展服务经济,建成全国重要的现代服务业中心。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基本建成全国重要的物流中心、区域金融中心、会展中心和工程设计中心。加快发展生活性服务业,巩固提升全国性商贸中心地位,基本建成国际国内旅游重要目的地和集散地。2015年,服务业增加值达到5200亿元以上。
  【解读】
  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黄本笑:武汉市正处在产业转换升级过程,首次将建全国现代服务业中心写进政府工作报告,这是武汉市发展战略的重大战略调整,是国家赋予武汉的城市功能定位使然。国家赋予武汉中部中心城市功能,武汉也在向国家中心城市迈进。国家中心城市首先需是发展服务业,才能集聚高端要素,发挥综合承载功能。在广州现代服务业对经济贡献率已高达70%。武汉不调整产业结构,将与城市功能、战略使命不符。
  在武汉发展现代服务业时,也要注意服务业的升级,要从低端服务业向高端服务业转变,一大益处就在于会拉动就业。根据学术界的研究成果,GDP每增长1%,就会相应增加就业,原因是在于产业新业态出现对就业的拉动,特别是在服务业,这种拉动更加明显。然而,武汉市这几年GDP迈过三大台阶,从3000亿元到4000亿元,再跨越到5000亿元,在全国的排位一再靠前,但就业仍然困难,这就是服务业的内在结构还未优化。
  随着武汉市向万亿元GDP城市行列进发,GDP与服务业新业态的伴生效应就会逐步显现,届时就算武汉本地内生型新业态不足,外来资本也会在汉云集,催生新业态的生产和发力,武汉与国家现代服务业中心距离将拉近。
  2015年
  工业总产值达到15000亿元,产值过3000亿元、2000亿元、1000亿元产业各2个,百亿企业超过20户。
  实施工业发展“倍增计划”是市委、市政府的重大决策,是实现万亿元GDP城市的重要举措。
  工业强则城市兴。工业对于提升整个城市的实力和地位,建设全国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中部地区的中心城市,都具有重要意义;工业强则财政壮。工业对税收的贡献率已经达到60%以上,是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工业强则结构优。工业倍增将更注重速度、结构、效益的协调发展,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中推动工业壮大;工业强则就业多。工业实现倍增发展将有利于吸纳更多的就业,提供大量的工作岗位;工业强则人民富。工业大发展有利于人民群众投资、创业、就业,为群众提供更多的收入,提高人民的幸福感。
  当前,我市仍处于快速工业化阶段,工业面临提档升级、加快转型的发展机遇,潜力十分广阔,发展空间巨大。实施工业发展“倍增计划”将实现工业和产业的双重跨越式发展,催生一批千亿产业集团军,净增增加值2000多亿元,占到全市万亿GDP目标中GDP增长目标的一半,为实现万亿元GDP提供强有力的支持,缩短乃至赶上全国先进城市的发展。
  委员茅永红:
  “十二五”,武汉要,提升经济总量,这是真正符合百姓幸福生活指数的战略,只有经济总量提升,才能提高生活质量、生活品位,改变城市面貌,提高精神文明建设等,一切的文化发展、社会发展都是以经济总量作支撑的,市委市政府的决策是客观的也是科学的。
  注重工业倍增,是进入万亿元GDP的一大支撑,对于普通百姓而言,工业对就业的带动最为明显。在武汉,就业问题更有特殊性:一方面是普通大众的就业,再就是庞大的大学生群体就业,特别是大学生就业,如果不安排好,人才就会流失,从这个意义上说,武汉就业的任务比其他城市更为迫切,既事关稳定与民生,还有未来发展的持续动力。所以说,“工业倍增”计划,除了指标的完成,还有对就业的拉动,以及人才持续力的供应,确实是武汉市“十二五”发展的要务。
  委员陈纯星:
  武汉应该多打造叫得响的城市品牌,增强百姓的自豪感。在国内的许多城市,都有内生型的知名品牌,就像提起青岛就想起海尔,提到广东就有格力。其实,武汉的产品不缺质量,不缺服务,就缺品牌,寄望“十二五”能诞生全国知名的武汉名牌,提升市民的自豪感,也是幸福感。
  【报告摘要】
  加快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初步建成世界一流的科技园区。先行先试,着力构建制度创新、人才保障、科技引领、产业支撑的示范区创新体系。深化科技创新改革试点,形成有利于自主创新和科技成果商品化、产业化的体制机制。聚集一批优秀创新人才特别是产业领军人才,形成一批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型企业、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际知名品牌、一批具有国际竞争优势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
  【解读】
  武汉大学发展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李光:从武汉市现状看,偏重的工业结构需要强大的能源支撑,武汉一直是能源奇缺的区域,因此经济的发展要转到科技拉动上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使创新成为武汉发展的主要驱动力,作为全国第二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东湖高新区给武汉结构调整注入了“创新”的驱动力。
  要建成世界一流科技园区,需要找准切入点和突破口,形成武汉的绝对优势。对于东湖高新区而言,当前关键的是把高技术服务业提升到战略高度。在国家发改委与国家科技部的文件中,高技术服务业已进入被关注领域,高新技术企业认定也增加了高技术服务业的“门类”。目前,北京中关村的企业中,高技术服务业超过50%,到2015年占比将超过60%,与其比较,东湖高新区还有差距。
  目前,东湖高新区正在编制的发展规划中,准备提出建中部高技术服务中心,希望以此为基点,开启武汉高技术产业调整的大幕,促进江城整个自主创新体系框架的尽快完善。
  【报告摘要】
  注重顶层设计、示范突破,形成“智慧城市”雏形。制定实施“智慧城市”总体发展规划,全面实施“光城计划”,建成无线城市,基本实现“三网融合”。实施物联网示范工程,实现车联网全覆盖。推广普及“武汉通”,推动电子病历与医疗保险相衔接。实现90%以上的政府行政许可网上办理。大力发展基于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智慧产业,促进信息技术在制造业和服务业等领域的广泛应用。
  【解读】
  华中科技大学电子与信息工程系副教授彭凯:在武汉高新技术产业中,很明显的优势是光电子信息产业,产业链齐全而且在全国领先。仅从设备制造而言,武汉光纤产量再过5年就可能超过美国成为全球第一,光器件占全国市场份额在国内厂商中位居第一,光通信产业已形成从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器件、模块到系统解决方案的完整产业链。“光城计划”的推出,正是基于这样的优势产业基础。
  作为“两型社会”示范的特大中心城市,利用光纤到户实现综合接入,推进电视、电话、宽带三网融合,实施集约化信息管网建设,开展无线城市建设等“光城计划”探索试点,对全国具有重要示范意义。
  “光城计划”实施后,有效拉动经济增长,带动内需,拓展产品应用和产业发展空间。初步估算,武汉推进光纤到户三网融合实施“光城计划”,每年将拉动社会投资50亿元,为5年内实现信息产业2000亿元目标奠定坚实基础。

编辑:

Copyright © 2001-2020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营业执照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互联网出版机构网络视听节目许可证广播电视节目许可证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广告服务在线投稿网站地图

版权为 荆楚网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