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频道 > 京剧与湖北

更多

京剧湖北探源:汉派在徽班中占有明显优势

发布时间: 2011-11-06 21:00   来源: D--第六届京剧艺术节   进入电子报

  京剧被称为“国剧”,受到多个剧种影响,是中国戏曲集大成者。强调湖北戏剧与京剧的渊源关系,要在客观公正的前提下突出自身的重要性,主要有以下三方面:一是语调声腔,二是人物,三是剧目。围绕这三个部分组织材料,但不是死板地分成三个区块来谈,重点在于说明湖北的地理、经济、文化、风俗等方面的原因所开“皮黄合奏”之先,以及“皮黄合奏”带给京剧的重大意义。

  京剧形成于北京,又称“皮黄”,而这“皮黄”并不是京剧所开的先河。所谓“皮”是指西皮,“黄”是指二黄。“西皮”与“二黄”本是完全不同的两种腔调,皮黄声腔形成的标志是西皮腔与二黄腔的合奏,完成这一壮举的剧种则是湖北的汉剧。听过汉剧的朋友可能会诧异汉剧声腔与京剧的惊人相似,不仅如此,汉剧、京剧大部分传统剧目也几乎一样。所以说,在京剧发展的历史舞台上,湖北的汉剧是不可或缺的一出大轴。

  汉剧前身称楚调(又名楚腔、楚曲),楚调后称汉调,民国后始称汉剧。西皮和二黄在湖北实现合流,并非偶然。湖北地处长江中游,长江东西横贯,汉水南北畅流,湖泊交错,土肥地沃,地理位置优越,有“九省通衢”之称。经济的发展,交通的便利,促进了戏曲文化的传播流布。西皮腔为山陕梆子传入湖北襄阳一带流变而成,山陕梆子沿汉水南下过白河,经郧阳进入襄阳,形成襄阳腔,又叫湖广腔,因其源自陕西,故称“西皮”,就是早期的汉剧西皮。二黄源于安徽,形成于湖北东部与安徽西部接壤地区,但此说或也有争议,有人认为是兴于南方,本于弋腔,在湖北流变为胡琴伴奏的二黄平板。皮黄中西皮高亢,二黄柔和。不论这两种声腔出处于何方,最终无可辩驳的是,它们经由湖北艺人的创造,以中州韵湖广音为舞台语言而实现了合奏,其合流的地区在汉口。皮黄腔作为近三个世纪以来影响极大的一个声腔,在我国戏曲发展上起着重要的历史作用。皮黄合奏后,最早出现的剧种是汉调。乾隆年间,汉口有一条戏子街,两座老郎庙,十八处会馆,还有庵、阁、堂等六十三处。大部分都修有戏楼,有的还设内外台,仅山陕会馆就有戏台七座。西皮、二黄合流,最早见于清代中叶叶调元《汉皋竹枝词》,该书成书于清道光三十年,即公元1850年,所记为嘉庆末年和道光十九年(1839—1850年间)的汉口见闻。尤其是描述汉调唱腔的“曲中反调最凄凉,急是西皮缓二簧。倒扳高提平板下,音须圆亮气须长”,明白说明西皮、二黄在当时已经合流,腔调、板式也趋于完备。至今,包括京剧在内的各地皮黄剧种,不论是唱西皮还是唱二黄,均保留着一些“楚音”,便表明了它们与湖北汉调的历史渊源关系。

  另外说到京剧的形成,还不得不提的一点是“徽班进京”。到了嘉庆、道光年间,由于西皮、二黄两大声腔在汉调中获得长足的发展,米应先、余三胜等一批出色的汉调艺人携着他们的“楚调新声”和汉调皮黄剧目如《战长沙》、《四郎探母》、《当锏卖马》等相继进京,逐渐改编了“徽班”以昆曲为主,兼唱秦腔、京腔的旧局面。之后徽班所唱的实际是徽调、汉调合流之后的声腔,它以汉调为主,又对昆曲、梆子等剧种加以吸收而形成,所以有了“班曰徽班,调曰汉调”的概括。汉调进京后,在剧目上产生的一个重要变化,便是将此前演旦角戏为主的风气,扭转为流行老生戏了。由于京剧形成的上述历史情状,所以道光中期,老生分为三派:汉派、徽派、京派,其代表人物分别是余三胜、程长庚、张二奎。这三人在京剧史上被称为前三鼎甲,又被称为老生前三杰。虽分三派,但汉派在徽班中占有明显优势;并且,在唱念之中夹有湖广音的情况,从余三胜、谭鑫培、余叔岩等人,一直延承下来。

(本文来源:D--第六届京剧艺术节 编辑:时事五)
关键词:京剧;湖北戏剧;西皮;二黄;三鼎甲

湖北焦点

国内要闻

娱乐推荐

荆楚网版权相关声明:
① 本网欢迎各类媒体、出版社、影视公司等机构与本网进行长期的内容合作。联系方式:027-88567716
② 在本网转载其他媒体稿件是为传播更多的信息,此类稿件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果本网转载的稿件涉及您的版权、名誉权等问题,请尽快与本网联系,本网将依照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尽快妥善处理。联系方式:027-88567711
③ 本网原创新闻信息均有明确、明显的标识,本网严正抗议所有以"荆楚网"稿源的名义转载发布非荆楚网原创的新闻信息的行为,并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④ 在本网BBS上发表言论,不代表本网立场,应当理性、文明,遵守相关法律法规。
鎰熻阿鎮ㄧ殑娴忚锛-鑽嗘缃

瀵逛笉璧凤紝鎮ㄨ璁块棶鐨勯〉闈笉瀛樺湪鎴栧凡琚垹闄!
10 绉掍箣鍚庡皢甯︽偍鍥炲埌鑽嗘缃戦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