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频道 > 大冶新农村

更多

大冶加快城乡一体化步伐

发布时间: 2011-07-06 15:38   来源: 荆楚网   进入电子报

  大冶,是我省经济要素十分活跃的地区之一。近些年来,在转型浪潮的强力推动下,大冶经济格局开始了一场前所未有的深刻变革,已经走出“一矿独大”的局面,进入了大冶市“后矿业经济时代”,县域经济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站在一个新的发展高度,2010年,大冶市委、市政府制定了新一轮发展目标……积极推进城市转型大冶加快城乡一体化步伐“弯道超越”再造“三个大冶”。
  “十一五”以来,大冶坚持科学发展,深入推进城市转型,加快城乡统筹发展,全市经济社会实现了平稳较快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显著成效。
  在2011年大冶市委四届七次全会暨全市经济工作会议上,该市市委书记傅继成说,“十一五”时期,大冶在危机中转型,在转型中崛起,实现了“弯道超越”,再造了“三个大冶”。
  再造了一个“经济大冶”。五年来,大冶市举全市之力,打造城西北工业园,拉开了20平方公里的整体框架,灵成工业园和乡镇产业园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形成优势互补、竞相发展的态势。四大产业集群不断壮大,产业竞争力不断增强。几项主要经济指标实现或超过了“翻番”:全市地方生产总值、财政收入、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是“十五”期末的2.6倍、2.9倍、2.1倍、2倍,年均增速分别为17.1%、24.5%、15%、15.4%;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固定资产投资、利用市外资金、规模工业增加值分别是“十五”期末的3.8倍、3.5倍、3.2倍、3.5倍,年均增速分别为30.7%、32.4%、20%、30.2%。数据显示,“十一五”时期,再造了一个“经济大冶”。
  再造了一个“魅力大冶”。五年来,大冶城市建设日新月异,城区面积扩大了一倍,由15平方公里发展到30平方公里;城区基础设施更加完善,高楼大厦鳞次栉比,规划和正在建设的20层以上商居楼有50栋,位居全省县市首位,五星级酒店、国际影院、文化广场即将成为现实。交通路网四通八达,加快了大冶与先进发达地区的融合步伐,大广高速、黄咸高速、城际铁路纵横境内,城乡交通路网总里程达到4130公里,基本实现“通村道路水泥化、通镇道路等级化、市区道路现代化、出境道路快捷化”。五年来,共投入新农村建设资金2.3亿元,整治306个自然湾,实施洁绿亮美工程620个,城乡生产生活环境明显改善,城乡面貌发生巨大变化。特别是去年“一节一会”中,先后投入5.6亿元,拉动投资20亿元,掀开了城市建设和管理的崭新篇章,极大提升了大冶城市品位和美誉度。大冶城区变靓了,农村环境变美了,生活质量变高了。大冶这座城市更加宜居、更显魅力,“魅力大冶”魅力无限。
  再造了一个“和谐大冶”。五年来,产业结构从“三个10%”的变化发展为“三个18%”的变化,三次产业的比重由2006年的11.8:53.3:34.9发展为8.1:54.5:37.4,经济增长逐步摆脱了对资源的依赖产业结构更加和谐,可持续发展能力大大增强。强力推进节能减排,整治“五小”企业千余家,万元GDP能耗和主要污染物排放量连续3年实现“双下降”,提前完成“十一五”控制计划。矿山废弃地、尾砂库、地质灾害、流域性河流治理等项目纳入整体规划,投资2.57亿元的铜绿山地质环境治理项目全面启动,全市生态环境更加和谐。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等社会事业稳步发展,新农保试点工作全面展开,失地农民权益得到有效保障,信访渠道不断拓宽,市民文明素质不断提高,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深入开展,治安形势明显好转,连续三年获得全省“平安县市”称号,人民群众的安全感、幸福感进一步提升,社会环境更加和谐,“和谐大冶”脱颖而出。
  “十一五”末,大冶市地方生产总值达到240亿元,年均增长17%,增幅高于“十一五”规划目标5个百分点;财政收入25.6亿元,年均增长24.5%,地方一般预算收入11.8亿元,年均增长30.7%,增幅分别高于“十一五”规划目标4.5和14.7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15亿元,年均增长30.2%,增幅高于“十一五”规划目标12.2个百分点;农林牧渔总产值38亿元,年均增长12.5%,增幅高于“十一五”规划目标6.5个百分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0亿元,年均增长1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预计累计完成403亿元,年均增长32.4%,是“十五”时期累计投资的3.5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211亿元,年均增长15%,农民人均纯收入6698元,年均增长15.4%,增幅分别高于“十一五”规划目标7.7和8.4个百分点;金融业各项存款166.1亿元,年均增长25.1%,各项贷款85.6亿元,年均增长40.5%,增幅分别高于“十一五”规划目标5.06和10.5个百分点,大冶经济社会发展跃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十一五”期间,大冶市在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评价中的排位不断前移,从2006年的262位上升到2010年的156位,前移了106位,目前位居湖北省第一位。
  在转型中奋力跨越大冶是典型的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是大冶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近年来,在经济转型的过程中,大冶始终坚持大集团引领,大项目带动,集群化推进,园区化承载的战略,以园区为载体,把产业作为转型的重要支撑,在招商引资上进一步突破,取得了显著成效。
  为实现大冶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大冶大手笔实施园区建设,坚持把园区建设与推进经济转型、加快新型工业化和中心城区的发展一起谋划,高起点规划建设了36平方公里的城北工业新区,使之成为产业先进、设施齐全、功能完备的环保型、科技型工业园区。园区总投资达20亿,已基本拉开20平方公里园区框架,“四纵四横”路网已基本建成,水、电、气、通信等配套设施不断完善,园区吸引外资、承载项目、推进经济转型的载体和平台作用进一步显现。到2010年,园区已引进项目58个,引进资金128亿元,从业人员8000余人,亿元以上项目26个。大冶经济开发区在2009年全省113个县市区综合实力排名第一,2010年又荣获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开发区。同时,以建设湖北省特钢模具和重型装备制造业生产基地为目标,加快灵成工业园建设,目前入驻企业达到36家,总投资30亿元。
  经济转型的核心是调整产业结构,调整产业结构必须搞项目建设,而项目建设依赖于招商引资,招商引资是地区发展的生命线。投资是经济发展的重要驱动力,加强重点招商引资项目落实,是不断拓宽资金来源渠道,不断优化投资主体结构的重要举措。大冶市长荣绪俭说,大冶的招商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大冶改变考核模式,实施在招商一线考核干部的办法。
  大冶变“散户招商”为“集中招商”,成立了10个长驻经济发达地区的招商专班,10个非长驻专班,实行一个专班,一个副局级领导带队,一部车、一笔经费、一台笔记本电脑、一张招商线路图和一个招商时间表机制,以机电制造、纺织服装、新型建材、食品饮品为主导产业,按照产业布点,结合大冶实际,积极开展招大商、引名商活动,相继引进了隆成集团、山力板带等亿元项目,为下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十一五”期间,大冶市引进市外资金项目620个,其中亿元以上项目60个;累计利用市外资金190.7亿元,是“十五”期间的4倍;累计完成外贸出口6218万美元,是“十五”期末的5.2倍。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有了新突破,五年来共投入技改资金30.7亿元,完成了178个重点技术改造项目,目前全市高新技术产品35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5家,科技型企业39家,省级以上工程技术中心1家,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2家,博士后产业基地2个,院士工作站1个,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企业增加值比重达到16%。
  据测算,到2013年,大冶四大产业集群将实现产值650亿元。
  在加快发展现代农业方面,大冶始终坚持“特色化、规模化、集约化、品牌化、专业化”发展方向,大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加快发展畜禽养殖、特色种植、农副产品深加工等特色农业。目前已形成年出笼3000万只鸡、3600万只鸭、20万头猪的畜禽规模养殖带;年产8万吨水产品的名特优水产养殖带;300处花卉苗木基地和林业生态庄园、5万亩的花卉苗木生产带;总面积达30万亩的优质粮油种植带等四大板块。同时,大冶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辐射带动作用,先后引进培育农业龙头企业28个,南京雨润、山东永大、中粮集团等一批500强企业落户,形成了饮品、畜牧、水产、纺织服装、优质粮油、特色农副食品等六大农产品加工园区。
  傅继成说,近三年来,大冶市在年均速度上,GDP、财政收入、一般预算收入、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工业增加值、农民人均纯收入等指标增速接近百强后十位的水平。在绝对值上,除城乡居民收入外,其余指标也较为接近。假设大冶市各项指标每年能够提速3-5百分点,以现行模拟测算速度发展,3年内有望达到或超过全国“百强”后十位的发展水平,从而跻身全国“百强”县(市)行列。
  统筹让城乡居民生活更美好2010年初,在大冶市委四届六次全体(扩大)会议上,通过了《关于深入推进城市转型加快城乡统筹发展的意见》,提出了实施城乡统筹的发展战略,和争当全省城乡统筹发展的排头兵的目标,拉开了大冶市城乡统筹发展的序幕。
  当年5月14日,在全省城乡一体化试点工作会议上,省委、省政府又将大冶纳入全省城乡一体化6个扩大试点城市之一。
  傅继成告诉记者,在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发展进程中,我们始终面临着一个长期、重大、复杂的基本问题,这就是城乡二元结构问题,作为国民经济基础的农业和占人口和地域面积比重较大的广大农村,并没有相应得到同步发展,出现了工农差距、城乡差距不断扩大的严重问题。这种状况的长期存在,越来越严重影响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的长期稳定。如何这种丢掉“发展中的烦恼”,大冶必须把城乡统筹发展作为当前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举全市之力,集全民之智,团结一心,努力拼搏,用工业化理念抓农业、用城市化理念抓统筹、用现代化理念抓发展,统筹城乡共同发展,努力争当全省统筹城乡发展排头兵。
  只有城乡一体化的规划,才能打开“二元结构”的“死结”。荣绪俭说,对于大冶,首要任务就是要统筹规划、统筹管理、统筹公共资源分配,坚定不移地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
  大冶还把城区企业向农村延伸作为统筹城乡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通过规划引导、政策激励等措施,推动有条件的城区企业将生产链条延伸到农村;镇村主动承接城区大企业的转移,积极融入工业主导产业体系,大力发展配套协作项目,形成了城乡一体的产业链条,促进了城乡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
  农业产业化是融合工业与农业的有效载体。加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建设,是统筹城乡经济发展、破解城乡经济二元结构的有效途径。目前,大冶市有重点农业龙头企业20家,国家级龙头企业1家、省级龙头企业2家,黄石市级龙头企业有17家,企业总资产达到35亿元。全年龙头企业共收购各类农产品7.8万吨,实现产值10多亿元,带动农户3万余户。在这些农业龙头企业的辐射带动下,大冶已经形成了工业带动农业、农业支持工业、一、二产业相互促进、融合发展的良好局面。
  统筹城乡社会发展,必须促进城乡社会事业、文化事业、生态环境一体化。据统计,五年来,大冶投入资金1.5亿元,完成农村校舍维修项目143个,改造面积13万平方米。高标准建设了滨湖学校、城北新区学校、正义希望学校等5所学校;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公共卫生能力逐步提高,城乡大病医疗救助制度逐步建立,农村合作医疗农民受益面不断扩大,2010年参合人数67.39万人、参合率99%。完成了市中医院住院大楼、市人民医院职业病慢性病综合大楼建设工程,对陈贵、保安等乡镇门诊大楼进行了改扩建,新建100个标准化村卫生室和21个省级示范村卫生室。
  五年来,大冶广播电视混合覆盖率达到98%,新改扩建乡镇综合文化站11个,农家书屋237个,新建农民体育活动设施180处。同时,进一步落实了库区移民政策,近9000移民得到实惠,并实施水库后期扶持等项目124个,库区和移民安置区生活条件得以改善。
  五年来,大冶解决了12.9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共修建乡村道路760公里,新建沼气池1100口、农村饮水安全工程34处,新建或改造房屋8万平方米,修建村庄公共绿地2万平方米,极大改善了农村基础设施农业生产条件,促进了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据统计,“十一五”时期,全市涉农资金投入达到26.72亿元,年均增长36%。
  五年来,大冶市新增就业岗位4万个,帮助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3.6万人次。参加城镇基本养老保险7.3万人、城镇基本医疗保险22.1万人;农村社会保险试点全面铺开,参保人数达到7.5万人。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参保人数3395人。城市低保基本实现了动态管理下的应保尽保,农村低保工作运行良好。社会治安和信访维稳工作得到加强,人民群众安全感明显增强。“十一五”期间,大冶共发放下岗失业人员贷款410万元、发放“惠农卡”8万张,发放中长期贷款14亿元。
  由于公共财政正在向农村倾斜,公共设施正在向农村延伸,公共服务正在向农村覆盖,现代文明正在向农村传播,目前,大冶城乡之间的“空间距离”正在缩小,基础设施“落差”正在减小,一个个“村容整洁、环境优美”的新农村正阔步走来。
  宜居 宜业 走文明发展之路城市的发展在环境,环境的核心在文明。傅继成告诉记者,去年以来,大冶市紧紧抓住中国黄石首届矿业文化旅游节和全省县域经济工作会在黄石召开的契机,以争创全国文明城市为目标,狠抓城市环境、政务环境、社会环境、人文环境建设,推动大冶经济社会走上文明发展的道路。
  为了打造宜居宜业的城市环境,大冶抢抓“一节一会”举办的契机,先后投入5.6亿元全面加强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拉动投资20亿元,掀开了城市建设和管理的崭新篇章,极大提升了大冶城市品位和美誉度。城市功能进一步完善,城市形象大幅度提升。
  与此同时,大冶还大力开展了“五小”整治工作,取缔“五小”企业近千家,为新产业的发展腾出更大空间,全市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十一五”时期,大冶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为0.84万吨,比“十五”时期削减0.23万吨,削减21.9%;二氧化硫排放总量为1.69万吨,比“十五”时期削减0.73万吨,削减30.2%;万元生产总值综合能耗累计下降28%,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为了营造安定和谐的社会环境,大冶警方先后了开展亮剑一号、天网雷霆一号专项行动,重拳打击各种犯罪行为,取得了“整治一地、稳定一方”的良好效果,全市的社会治安秩序明显好转,群众安全感明显增强。同时,大冶加强源头治理,进一步加大矛盾纠纷的排查调处力度,定期开展书记局长大接访活动,全面落实各项维稳信访工作措施,及时解决矛盾纠纷,大力化解各类疑难问题,最大限度地减少和消除了不稳定因素,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保证。
  为了塑造健康文明的人文环境,大冶充分抓住举办矿冶文化旅游节这一契机,将弘扬青铜文化和创建文明城市结合起来,一方面加大铜绿山古铜矿遗址的修缮维护,并进一步整体包装,申报“世界文化遗产”与“国家5A级旅游区”;另一方面,通过各种主题实践活动,进一步挖掘青铜文明的文化内涵,凝练具有现代气息的积极健康的新城市精神,让古老青铜文明与现代文明、世界文明交相辉映,把大冶打造成“中国最具特色的青铜文化历史名城”、“中部地区最适宜创业的投资洼地”和“武汉城市圈最适宜人居的绿色家园”。
  傅继成说,未来3年内,大冶市将凝聚全社会力量,向全国百强县市、全国文明城市发起冲刺,奋力争当全省城乡统筹发展的排头兵,为湖北率先在中部崛起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策划 潘峰 执行 殷珂 张林 李景坤 谢力生 程良友)三大目标“十二五”时期,大冶将抢抓机遇,开拓创新,求真务实,努力实现三大目标。
  在湖北率先进入全国“百强”县市。全面提升市域经济整体竞争力,力争2013年四大产业集群产值达到700亿元,财政收入达到50亿元,在全省率先进入全国“百强”县市行列。到2015年,力争工业产值超过1000亿元,GDP达到600亿元,财政收入突破70亿元,成为全国知名的实力强市。
  争创“全国文明城市”。这是一项很高的荣誉。要以争创“全国文明城市”为总抓手,通过坚持不懈的创建,进一步提高文明素质,加强社会管理,倡导文明新风,营造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形成健康文明的城市风貌。文明城市创建,重在过程,要把争创“全国文明城市”作为凝聚各方力量、提高市民素质、提升城市形象的永远追求。
  争当全省城乡统筹发展排头兵。抢抓纳入试点和召开全省现场会的契机,按照规划方案和既定思路,先试先行,大胆创新,坚持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城乡互动,全面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
  三个跨越“十二五”时期,大冶要实现跨越式发展,就要使这“三个轮子”一起转,更加坚实地走好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道路。
  充分发挥新型工业化的主体作用,推动大冶产业层次从低中端向中高端跨越。全力做强做大、做精做实现有的四大产业集群,形成有较强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不断拓展和提升现有产业集群。力争到2015年全市工业总产值突破1000亿元,实现市域经济整体竞争力的大提升、大跨越。
  充分发挥新型城镇化的引领作用,推动大冶城镇发展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跨越。“十二五”期间,大冶推进新型城镇化将更加体现“集约”的理念,实现由原来“粗放型”向“集约型”跨越。要按照“做强一个中心、建设两个城镇群(河金线和铁贺线)、打造2-3个镇级市、着力建设‘新四区’(新园区、新镇区、新社区、新片区)”的要求来推进实施。力争“十二五”期间全市城镇发展水平来一次整体大提升,到2015年全市城镇化率达到60%以上,形成具有区域竞争力的城镇空间发展布局。
  充分发挥农业现代化的带动作用,推动大冶农业发展从单轮驱动向整体联动跨越。力争2015年,农产品加工业总产值超过200亿元,基本形成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和新型农村发展格局。
  四大产业集群机电制造产业集群——以新鑫钢铁、航宇鑫宝铸管、登峰公司、斯瑞尔换热器等重点骨干企业为龙头,同时,随着山力板带、武汉重冶、宏力数控等一批项目的投产见效,2010年,集群产值达到237亿元,年均增长46%,已形成120万吨镀锌板、150万吨特钢和重型装备、60万吨无缝钢管的生产能力,无缝钢管产能进入全国十强行列。
  食品饮品产业集群——以劲牌公司为龙头,向上游发展基酒生产,横向发展制瓶、制盖、包装,向下游发展保健食品,以雨润、永惠、中粮集团、灵溪公司等企业为重点,发展肉鸡、肉鸭、生猪、水产品养殖和特色农副产品加工。目前,集群企业达105家,产值达35亿元,被省政府确定为全省60家重点成长型产业集群。2010年,集群产值达到67.3亿元,年均增长40%,已形成年产5万吨保健酒和加工收购各类农产品20万吨的生产能力。
  新型建材产业集群——以尖峰、华祥、成美等水泥骨干企业,晨茂、宏泰等铝业加工企业为重点骨干企业。目前,华祥、尖峰、成美的新型干法水泥年生产能力已达1200万吨。以正明铝业、美维铝业、茂晨铝业等13家企业为骨干的新型铝型材,已形成30万吨铝型材的生产能力。“宏泰牌铝型材”、“晨茂牌铝型材”已获国家免检产品称号。2010年,集群产值达到63.5亿元,年均增长29%,已形成年产1200万吨水泥,30万吨铝材的生产能力纺织服装产业集群——以立峰纺织、广东伟嘉、百世吉、依嘉制衣、金誉制衣等服装企业为龙头,集纺、织、染、整、制衣为一体,生产能力达60万锭纺纱、2000万件(套)服装。2010年,集群产值达到10.8亿元,年均增长45%,已形成60万锭纺纱和5000万件服装成衣生产能力。
  到2013年,四大产业集群将实现产值650亿元。

 

  作者:程良友 

(本文来源:荆楚网 编辑:叶文漪)
关键词:

相关新闻:

湖北焦点

国内要闻

娱乐推荐

荆楚网版权相关声明:
① 本网欢迎各类媒体、出版社、影视公司等机构与本网进行长期的内容合作。联系方式:027-88567716
② 在本网转载其他媒体稿件是为传播更多的信息,此类稿件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果本网转载的稿件涉及您的版权、名誉权等问题,请尽快与本网联系,本网将依照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尽快妥善处理。联系方式:027-88567711
③ 本网原创新闻信息均有明确、明显的标识,本网严正抗议所有以"荆楚网"稿源的名义转载发布非荆楚网原创的新闻信息的行为,并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④ 在本网BBS上发表言论,不代表本网立场,应当理性、文明,遵守相关法律法规。
鎰熻阿鎮ㄧ殑娴忚锛-鑽嗘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