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冶:后矿业时代“千年铜都”的县城经济百强梦想
发布时间: 2011-07-06 15:38 来源: 荆楚网
进入电子报
大冶因“大兴炉冶”而得名,有着三千多年的采冶史,被誉为华夏青铜文化发祥地,近代民族钢铁工业摇篮被列为中国最具投资潜力“百强县市”。近年来大冶依托全国首批资源枯竭转型试点城市和全省城乡一体化试点县两大机遇在危机中转型在转型中崛起。“千年铜都”的经济社会各方面正发生着脱胎换骨的剧变。
站在“十二五”起跑线上大冶人展望未来提出新的奋斗目标:湖北已连续六年无缘全国百强县市!作为全省县域经济排头兵大冶有责任,有信心也有决心成为湖北县域经济的领头羊。力争通过3年的努力冲刺全国县域经济百强同时成为全省城乡统筹发展的排头兵。
后矿业时代大冶凤凰涅?
2000年以前的大冶矿业收入一度占到财政税收的70%以上随着资源的逐步枯竭和环境的不断恶化专家发出警告:大冶矿产资源30年内后就将消耗殆尽。
城市的生命向哪里延续?大冶市委书记傅继成告诉记者:实现从单纯依赖资源向依托资源全面发展的转变全面推进经济,机制,生态,社会,文化五大转型成为大冶人的共识。
随着被国务院确立为全国首批“资源枯竭型城市”以及被纳入“武汉城市圈”大冶迎来了城市转型,产业升级的历史性机遇。在政策引导和支持下为构筑多元化的经济发展格局大冶市以前所未有的决心和信心举全市之力打造大平台建设大园区把省级工业园城西北工业园,省管工业园灵成工业园和乡镇产业园作为培育,发展接续替代产业的新平台。同时坚定不移地实施产业集群发展战略实现产业优化升级,培植产业集群。
五年来大冶市投资亿元以上的项目32个5000万以上项目50个两年多时间引进外资102.3亿元形成了以机电制造,食品饮品产业,新型建材,纺织服装产业等为主的四大产业集群2010年四大产业集群产值突破400亿元。
一个个新项目的落户一片片产业集群的崛起大冶的经济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制造业税收连续4年超过采矿业已成为大冶市的第一大产业;采掘业占工业的比重由51%降到32.5%;制造业占工业比重由49%上升到67.5%;养殖业占农业比重由40.2%上升到58.8%。2010年大冶地方生产总值突破245亿元同比增长约17.1%;财政总收入25.96亿元同比增长40.2%;一般预算收入11.84亿元同比增长68.9%。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211元增长14.9%;农民人均收入6673元同比增长19.1%。
大冶已经从“一矿独大”中走出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大大增强以经济转型为核心的城市转型取得了初步成效。
强实镇域经济壮大产业骨骼做强县域经济镇域经济是支撑;推进城乡统筹镇域经济是纽带。以2010年新进全国百强的江苏省建湖县为例2005年就有一半以上的乡镇财政收入过千万元。如今建湖县镇域经济占全县经济总量达到76.2%蓬勃发展的镇域经济为建湖县进入百强提供了强劲支撑。
傅继成告诉记者目前大冶市的镇域经济总量只占全市GDP的58%乡镇财政收入只占全市财政收入总量的39%镇域经济比重远低于全国百强平均水平;同时大冶既有陈贵镇,灵乡镇,还地桥镇等多个湖北十强乡镇也有殷祖,金牛等贫弱乡镇。乡镇之间发展不平衡成为制约大冶经济发展的软肋。
为改变这种现状大冶市调整了对贫弱乡镇领导干部的考核办法支持贫弱乡镇“工业强镇”:按照“选好,配齐,配强”的原则加强落后乡镇领导班子建设同时在招商引资,项目建设及其它方面给予支持;给予落后乡镇各500万元的帮扶资金;连续两年给予1000万元贷款贴息扶持。各乡镇则围绕优势出特色围绕特色创品牌因地制宜地发展一镇一业,一村一品。经过努力全市五大特色中心镇初具雏形:综合实力提升型的陈贵镇,园区带动型的灵乡镇,产业带动型的还地桥镇,生态旅游带动型的保安镇,服装业带动型的金牛镇。
良好的外部环境激发出大冶各个乡镇力争上游,开展差异化竞争的热情:经济开发区依托城西北新区力争4年内进入全省地市级开发区综合实力前十强;金湖街办以新冶特钢,华鑫钢铁,成美建材为龙头努力打造全省冶金,建材强区;金山店镇全力打造罗金线工业走廊加快与城北工业新区对接;刘仁八镇将大力打造生态农业,特色种养,农副产品深加工,休闲观光和红色旅游为一体的特色镇;殷祖镇进一步提升品牌效应打造古建设计古建材料生产等配套产业;大箕铺镇积极打造工矿业,畜牧种养业大镇;茗山乡全力打造湖北省最大的烟花爆竹之乡;东风农场围绕环保安湖运动休闲项目打造万亩国际休闲垂钓中心和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
目前大冶市14个乡镇,街办中财政收入过亿元的有5个5000万??1亿的有3个。乡镇经济的快速崛起为加快城镇化进程打下了坚实基础。
改善民生推进城乡统筹转型的最终目的是让发展成果惠及广大民众。近年来大冶坚持把改善民生作为城市转型的最终目标以“三大保障”为基础努力营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
一是基本生活保障。大冶每年将新增财力的80%都投入到教育卫生,社会保障等民生工程上在全省率先实施失地农民生活保障制度实现了失地农民应保尽保;在全省率先建立城乡低收入群众临时救助制度对城乡低收入家庭因灾因病等影响生活的给予临时救助;建立了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制度目前参保人数已达2400人;将全市国有困难企业1.5万名退休职工和城市9.3万名低保人员全部纳入了医疗保障;60岁以上农村居民全部纳入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
二是住房保障。以改善中低收入群众住房问题为着力点连续三年把住房保障工程纳入政府“十件实事”之一。在进一步加大棚户区改造力度的同时同步推进廉租房和经济适用房建设并通过向城市贫困职工和低保户发放租赁补贴等多种形式保障城市低保户和贫困职工家庭“住有所居”。同时大力推进统筹城乡安居工程以“迁村腾地”的方式探索农村城市化的新路子使2万多名失地农民逐步住进了还建楼由“农民”变成了“市民”。
据统计近年来大冶廉租房建设投入1980万元经济房建设投入6800万元还建房建设15亿元住房租赁补贴415万元改善和解决了一大批低收入群众的住房难问题。
三是就业保障。实施“创业促就业”工程发放创业补贴500余万元,小额担保贷款近1000万元实现创业3500人带动就业近万人;实施“培训促就业”工程对全市2.5万人进行就业培训帮助近万人实现灵活就业;实施“项目促就业”工程通过加快项目建设和园区建设有效增加劳动力就业岗位。三大“促就业”工程每年为大冶新增就业2万多万人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1.3万人次组织农村劳动力转移5.8万人。
经济实力的增强民生的逐年改善为大冶推进城乡统筹创造了良好条件。2010年5月大冶被列为“湖北省城乡一体化试点县市”。在前期试点探索中大冶选择了10个村作为城乡一体化试点村投入建设资金2.17亿元全面展开规划设计,主导产业,公路硬化,林网绿化,农田水利,安全饮水,高产农田建设,村庄整治,便民服务,环境保护,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等十一项工程建设。同时按照“一村一品,一村一业”的思路培植试点村主导产业。力争到今年底10个试点村集体经济收入达到5万元以上试点村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八千元以上。
按照“科学选址,规划集并,配套建设,特色鲜明”的要求大冶还规划建设了100个田园型,生态型,文化型等各具特色的新型社区。将具备条件的村改为新社区;将人居环境好,历史文化深厚,不宜归并搬迁的村统一规划建设为田园村,生态村,文化村等特色村;将零星布局,人口少的弱村,小村,偏远村有计划,有步骤地实施迁村腾地,合村并居。
从群众的实际需要出发大冶还进一步把公共卫生,基础教育,文体设施,便民服务中心等公共服务设施进行整合和完善推进城乡公共服务均衡发展。积极推行城乡路网建设一体化对境内国省道,城区主要道路的拓宽改造收购了大金省道的经营权并投资1.5亿元实施全面改造升级解决了沿线50万人民的出行难问题;投入5.6亿元对城区七条主干道进行了改造刷黑对大部分市政基础设施进行完善城市功能进一步完善。
目前大冶市正在以争创“全国文明城市”为总抓手进一步提高市民文明素质加强社会管理倡导文明新风营造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形成健康文明的城市风貌力争用五年时间把大冶建设成为规划科学,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环境优美,产业兴旺,富有青铜文化特色的宜居宜业文明城市。
脚踏实地冲击县域百强2010年在经过充分调研后大冶市提出了一个令人振奋的目标:经过3年努力力争成为全省城乡统筹发展的排头兵经济实力进入全国百强县市行列。GDP达到375亿元财政收入50亿元城乡居民收入比为2.31:1全市城镇化率达到52%加快建设7个中心集镇完成30个新型社区和特色中心村建设。建立完善城乡公共服务均衡发展机制农村水,电,路基础设施逐步与城市接轨社会事业逐步缩小城乡差距社会保障逐步实现城乡并轨。
冲刺百强不仅要有激情更要有实力;不仅要登高望远更要脚踏实地。为科学论证冲刺全国百强的可行性大冶相关部门用近两个月的时间对全国县域百强县的评价体系和相关指标进行了认真,细致的研究,分析,测算。同时组织专班赴江西贵溪,河南偃师,巩义,新密,荥阳和湖南望城等六个百强县市进行考察学习。
大冶市委书记傅继成说与全国百强县市对比大冶在经济总量,人民富裕程度,发展速度,经济发展后劲等方面还存在不小的差距。但只要大冶及时调整发展思路不断加快发展步伐实现“加速度”,“跨越式”发展我们对3年内进入全国百强还是满怀信心的。目前大冶已初步具备了“冲刺”的有利因素:
首先是产业支撑。大冶市近年来着力打造的机电制造,饮料食品,新型建材和纺织服装四大产业集群已初具规模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和投资强度逐年扩大2004年以来年均增速超过40%以上为后续发展积累了强劲的动力。财政收入一直保持平稳快速增长年均增速接近30%。预计2013年四大产业集群产值达到700亿元。
其次是强有力的平台和项目支撑。近年来大冶全面加强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初步形成以城区为中心的“半小时交通圈”。多渠道筹资投入20亿元拉开了大冶经济开发区城北工业新区20平方公里的园区框架重点工业项目有了承载的平台。根据测算3年内要进入全国百强大冶固定资产投资增速要保持在30%以上累计投资额要达到750亿元。据此大冶将在积极利用政策优势同时主要靠项目拉动投资。一是千方百计向外招引项目力争3年累计利用市外资金560亿元以上。二是千方百计启动民间资本力争3年启动内资90亿元以上。同时进一步强化镇域经济。力争到2013年全市有5个乡镇进入全省综合经济实力十强乡镇固定资产投资和财政收入占全市比重分别要达到70%和63%。
综合而言大冶市近三年在年均速度上GDP,财政收入,一般预算收入,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工业增加值,农民人均纯收入等指标增速接近百强后十位的水平。在绝对值上除城乡居民收入外其余指标也较为接近。依各项指标每年能够提速3—5%测算大冶3年内有望超过全国“百强”后十位的发展水平。
面对历史机遇和挑战大冶人自豪的喊出:冲击百强我们有基础,有实力,有后劲,有信心更有决心。
(本文来源:荆楚网 编辑:叶文漪)
关键词:
荆楚网版权相关声明:
① 本网欢迎各类媒体、出版社、影视公司等机构与本网进行长期的内容合作。联系方式:027-88567716
② 在本网转载其他媒体稿件是为传播更多的信息,此类稿件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果本网转载的稿件涉及您的版权、名誉权等问题,请尽快与本网联系,本网将依照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尽快妥善处理。联系方式:027-88567711
③ 本网原创新闻信息均有明确、明显的标识,本网严正抗议所有以"荆楚网"稿源的名义转载发布非荆楚网原创的新闻信息的行为,并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④ 在本网BBS上发表言论,不代表本网立场,应当理性、文明,遵守相关法律法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