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频道 > 最新报道

更多

湖北仙洪试验区—中国新农村建设的最新亮点

发布时间: 2011-12-15 17:43   来源: 荆楚网   进入电子报

  五月的江汉平原,菜籽已经收割,中稻正在抢插。

  在湖北省中南部,从宜汉高速公路仙桃互通口下去,顺着仙洪公路往前走,经仙桃市,过洪湖市,到监利县,近百公里的战线上,到处是猎猎飘扬的彩旗,到处是隆隆作响的工地,到处是繁忙的人群,到处是欢乐的场景。停车观赏,马路宽阔平坦,房屋整齐漂亮,路灯太阳点亮,垃圾车运筒装,厕所使用水冲,沼气进了厨房,农村安宁和谐,农民喜气洋洋。放眼眺望,田块四四方方,田间路渠通畅,泵站维修一新,桥梁横跨河床,渠道水泥护坡,两岸杨柳成行。这里就是湖北仙洪试验区——中国新农村建设的最新亮点。

  战略决策源于基层首创

  湖北仙洪试验区是一个横跨县市、较大范围的试验区,以仙洪公路为主轴,环洪湖展开,包括仙桃市、洪湖市、监利县所属14个乡镇(办事处、管理区、工业园区)、共407个村,19。78万户,75。45万人,版图面积1467平方公里,区域内有66。48万亩耕地以及31。99万亩养殖水面。

  湖北省委书记罗清泉指出,建立仙洪试验区是加快推进湖北新农村建设的重大部署。

  建设新农村是党中央在新的历史时期向全党全国人民提出的重大历史任务。湖北省委、省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按照新农村建设五句话要求,于2006年7月制定了《湖北省“十一五”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实施纲要》,把加快新农村建设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努力构建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重要战略来抓,以统筹城乡发展为方向,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大力发展现代农业,着力改善农村民生,积极改革创新,大胆探索试验,充分调动多方力量,全面推进新农村建设。

  近几年,湖北省农村经济稳步发展,农民收入大幅增加,基础设施不断加强,农村环境大为改善,社会事业发展加快,公共服务不断健全,农村改革继续深化,发展活力明显增强。但是,湖北省农村幅员辽阔,城乡、区域差距较大,贫困地区、革命老区、边远山区是整体推进全省新农村建设的三大“短板”;县域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农村工业化、城镇化不高,村级集体经济短腿,是促进新农村建设投入和发展的三大“软肋”;农业比较效益较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任务艰巨,体制机制和政策障碍,是影响城乡一体化进程的三大“瓶颈”;全省新农村建设试点示范已发挥了积极作用,但零星分散,对促进和带动全省新农村建设的作用力还不够,等等,这些因素都一定程度地制约了新农村建设的快速推进,新农村建设任重而道远。

  湖北省委一直在调研思考,如何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在湖北“一带两圈”的战略发展层面上,改革创新体制机制,加快平原湖区的新农村建设,加快丘陵山区的脱贫致富奔小康步伐。仙洪试验区由此应运而生。

  洪湖市的干部群众最清楚,这一战略决策源自基层首创。

  锦绣梅园催生省委决策

  锦绣梅园位于洪湖市曹市镇,15个村庄连成一片,过去这里交通闭塞,沟渠零乱,血吸虫疫情十分严重。2007年洪湖市采取捆绑项目、整合资金、集中投入的办法,在这里跨村整体推进村庄整治和血防综合治理。只用一年的时间,就让这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血吸虫治理达到疫情控制标准,建成了万亩高产粮田,村庄面貌锦绣如画。去年4月10日,省委书记罗清泉在曹市调研。他被锦绣梅园项目区吸引住了,不停地向在场的洪湖市委书记幸敬华、曹市镇党委书记吴华清等人提问:“资金是怎么整合的”,“大渠小沟疏洗、护坡、绿化是怎么解决的”,“农户‘一建三改’要投入多少”,“沼气池沼料、技术难题怎么解决”。他详细了解项目建设情况,并进村入户听取村民意见。罗清泉同志细细品味锦绣梅园,感叹“基层干部群众确实有创造力”,锦绣梅园“确实是一篇新农村建设的锦绣文章”,不仅仅是把破旧贫困的农村建设如锦绣一般,更主要的是解放思想、大胆创新,破解了新农村建设中的诸多难题。罗清泉同志兴奋激动,吩咐随行的省委办公厅干部临时通知部分省直部门“一把手”,当天下午赶到洪湖市,连夜在洪湖宾馆召集会议,同大家交流调研锦绣梅园的感想,并安排到会的厅局长们第二天参观、考察锦绣梅园。就这样,一个跨区域大范围开展新农村建设试验的崭新构想,进入了省委、省政府的决策视野。

  为什么选择仙洪地区办试验区呢?

  仙洪地区是革命老区,洪湖革命根据地在中国革命史上有着很高的地位;是湖北省的粮食主产区,有一定的资源优势和发展潜力,过去贡献很大,现在相对困难一些;是水网湖区和全省著名的“水袋子”,地势较低,易涝易旱,水利基础设施欠帐太多;是著名的“虫窝子”、血吸虫病重疫区;人口密集度高,人均资源相对较少,农业产业化程度不高,粮食、水产品基本处于初级加工阶段;长期积累下来的社会矛盾较多,维护社会稳定的工作难度较大。总之,这一区域在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中处于相对困难、正在爬坡的地位,是江汉平原农村乃至全省农村的一个缩影,在湖北农业和农村发展中极具代表性。

  省长李鸿忠在仙洪试验区第五次领导小组大会上强调,办好仙洪试验区意义重大。

  他说,办好仙洪试验区,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载体;是贯彻落实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的重要抓手;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粮食主产区经济发展必须履行的重要责任。办好仙洪试验区事关湖北农村改革发展的全局,是统筹区域发展、完善我省“一带两圈”发展战略的重要一环,是保增长、拉动内需的重要举措,对于应对当前国际复杂多变的经济形势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仙洪试验区的指导思想就是坚持一个核心两个重点。

  按照湖北省委、省政府的要求,这一区域将建成深化农村改革的试验区、发展现代农业的示范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先行区。主要任务和工作重点是坚持以促进农民增收为核心,以发展现代农业和改善民生为重点,以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建设、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和村镇建设为抓手,以基层党组织建设为保障,全面推进新农村建设,为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积累经验、探索路子。按照规划目标,仙洪试验区三年取得明显变化,提前三年实现全面小康目标。

  试验推进激起浪花灿烂

  仙洪试验区的建立,赢得70多万湖区人民的热烈拥护和积极参与,1000多平方公里的区域,风生水起,波飞浪涌。

  最早启动的是领导工作机制。一是建立完备的领导工作机制。2008年4月28日,省委、省政府成立了省委书记罗清泉任组长的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具体负责试验区组织指导、综合协调和检查督办等日常工作。健全了领导小组联席会议制度。建立了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对口联系试验区乡镇的联系制度,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专门下发了《关于省直有关单位对口联系仙洪试验区乡镇(办事处、管理区)的通知》。建立了省、市、县(市)各级工作及建设项目定期报告和检查督办制度。

  二是坚持领导挂帅,高位推进。2008年以来,先后筹备召开了十次仙洪试验区领导小组全体会议,尤其是去年8月份以来,每月一次会议,每月一个主题,省委书记罗清泉亲自主持,以现场会的形式强化检查督办。一年来有十多位省领导多次深入试验区开展调查研究、检查指导工作。

  三是坚持上下配合,整体联动。5月上旬,荆州市委召开常委会,专题研究部署试验区荆州片区的工作。5月中旬,三县市相继召开动员大会。5月中下旬,省直31个厅局派出工作队进驻试验区。试验区14个乡镇都有两个以上的省直单位对口联系,许多单位还建立了长年工作专班。省、市、县、乡四级联动,省、市、县直部门紧密配合,广大农民积极响应,社会各界力量踊跃参与,强力推进了试验区各项工作全面展开。

  第一步的工作是制定规划。仙洪试验区形成了五个层面的规划体系。一是总体规划实施纲要。这是由省仙洪试验区办公室主持制定的。大量的调查研究,反复的征求意见,先后五易其稿,最后提交省政府常务会议和省委常委会议讨论通过。7月14日,省委以46号文件印发。二是片区发展规划。仙桃、洪湖、监利三个片区分别制定了发展规划。8月6日以试验区领导小组文件印发。三是镇村布局与发展规划。为把这个层面的规划制定好,罗清泉书记专门指示省发改委牵头,多个省直部门参与,先行编制了仙桃市张沟镇和洪湖市万全镇的示范规划。试验区各个乡镇参照两个示范规划制定了本乡镇的规划。407个村基本完成了村级发展规划的制定。四是省直部门专项规划和支持方案。省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制定了支持仙洪试验区的规划和工作方案。其中,省农业厅、交通厅、国土资源厅、水利厅、卫生厅、建设厅、林业局7个专项规划,以主管单位加省委农办、省发改委联合印发。其它支持方案均由试验区领导小组办公室文件印发。五是体制机制创新方案。以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文件印发《仙洪试验区体制机制改革创新方案》。这些规划体系对试验区各项事业发展作出了全方位的布局安排,保障了各项建设的有效实施和有序推进。

  县市工作的切入点是环境整治、民生改善。试验区以村庄环境整治为突破口,努力为群众办实事。仙桃市建立健全了保洁制度,落实了“六定”(定人、定责、定薪、定工具、定垃圾箱、定填埋场)工作制度,并在做好群众思想工作的前提下,拆除有碍观瞻的房屋、杂棚、厕所、厨房468处,完成立面改造200多户。洪湖市实施了“八大工程”(房屋拆迁、“一建三改”、填土平坑、垃圾处理、通组连户路、门前美化、路灯亮化、卫生文明创建)建设,共拆除违章建筑2。7万多平方米,新建沼气池4700多口,填土平坑15万多方,共配备保洁员508人,建垃圾池(桶)6837个,配置垃圾清运车辆83台,建垃圾填埋场210处;计划建设集镇污水处理厂8个,目前已开工建设2个。村容村貌明显改观,农民生活条件明显改善。监利县投入资金3000多万元,开展路边整理、渠道整修、环境整洁、后院整齐、树木整形、建晒场、建路灯、建墩台路、建沼气池、建绿化带、统一房屋色彩“五整五建一统一”综合整治行动。这些活动的展开,极大地改善了村庄环境,赢得了广大群众对试验区的拥护和支持。

  最先落地的项目是基础设施建设,最重大的项目是现代农业发展。长期困扰仙洪农村发展的突出问题是基础设施薄弱,修路修桥修渠修涵闸修泵站,成为试验区建设的“开篇之作”。试验区领导小组全体第四次会议,讨论通过试验区交通发展、国土整治、卫生事业、水利发展、现代农业发展、村镇建设、林业发展7个专项规划及体制机制改革创新方案,随后发布实施。第五次、第六次、第七次、第八次等多次会议,就是检查指导督办各重大项目的落实情况,一年来,近百公里长的仙洪沿线,一千多平方公里的试验区内,水、桥、路、渠、通讯等项目“遍地开花”,大到仙洪一级公路全线升级改造、沿线大河大渠疏挖护坡,小到村落里的通组连户路、有线电视进村入户,各路建设者和试验区干部群众一起打响了一场新建、改造、提升基础设施的“大会战”。交通建设方面,洪湖、仙桃、监利在试验区全面展开了县乡、通村、通组公路硬化工程。水利建设方面,三县市对试验区排灌水网60多条主要河渠进行了疏挖清淤,总长超过200公里,对其中重点河段进行了混凝土护坡。昔日“旱不能灌、涝不能排”的“血脉”得以打通,碧水环流的湖乡美景如胶片的显影过程一样越来越清晰地展现出来。

  在所有项目投资中,土地整理项目经费标准是最高的,每亩投入1500元。去年,省里集中投资,在试验区仙桃张沟、洪湖峰口、万全、汊河、监利毛市等乡镇安排系列土地整理项目,覆盖60多个村20万亩耕地。毛市镇正在进行的土地整理项目,覆盖9个村3万亩耕地,投资4500万元,一期工程已基本完成。新增耕地1200多亩,新建泵站32座、机耕桥和人行桥169座、涵闸80座、大小渠道84公里、田间路和生产路94公里,植树近3万棵。项目区崔吴村党支部书记黄坤波高兴不已,“我们做梦也没有想到,国家花这大力气帮我们整田,今后不仅旱涝保收,种田劳动强度也大大减轻了。”据介绍,全省计划用3年时间对试验区所有耕地全部整理一遍。

  整合项目、集中投入是重大试验课题。在试验区建设中,各级各部门坚持以项目为平台,加强各渠道涉农专项资金的整合使用,充分发挥项目资金的整合聚集效应,有效地形成了新农村建设的合力。试验区全面推进高产农田建设、特色农业板块建设、水利设施建设、农村公路建设、血吸虫病防治、安全饮水工程、“一建三改”工程建设、村庄环境整治等八大工程建设,目前在建项目599个,已投入资金6。2亿多元,实际完成工程量16亿多元,超过到位资金的一倍以上。试验区加强各渠道涉农专项资金整合使用,按照项目跟着规划走、资金跟着项目走,渠道不变、管理不乱、各投其资、各记其功的办法,把众多项目有机结合起来,发挥项目资金的整合聚集效应。同时,采取财政激励性转移支付的方式,鼓励各地开展资金整合,最大限度地引导社会资金投入,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放大效应。

  基层的同志对整合项目资金有一个形象的比方,那就是“各炒一盘菜,共办一桌席”。锦绣梅园堪称我省办得最成功最出色的一桌宴席。锦绣梅园归并了农业、水利、血防、卫生、林业、畜牧、农机、土地、交通、财政等上十个部门的十几个项目资金,集中投入使用。在规定时间内,水利部门负责主渠疏浚和衬砌护坡,林业部门负责提供绿化苗木,财政部门负责实施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国土部门负责土地整理项目,畜牧、农机部门负责检查和替换耕牛,血防、卫生部门负责查螺灭螺和血吸虫病人治疗,交通部门负责道路建设,曹市镇负责拆迁、环境整治、“一建三改”等工作,并具体协调各类事务。做到了各做其事、各负其责、各记其功、多项联动、整体推进、全面建设。后来他们又将党员活动室、村委办公室、医务室、便民服务室和文化活动室等“小额建设经费”“五位一体”地打包使用。锦绣梅园探索在前,试验区的整个项目投入都是采用的这种整合方式,一年后的今天,试验区14个乡镇到处可见这样的整合效应。

  充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广泛吸引社会参与是试验的突出亮点。仙洪试验区各县市通过以奖代补政策、“一事一议”途径和投工投劳运作,充分调动了群众积极性。瞿家湾镇在晒场建设中,以奖代补资金23万元,而调动农户投入资金达到70多万元。小港管理区林木大队群众通过“一事一议”,筹集资金7。5万元对“晴天灰蒙蒙,雨天泥泞泞”的通组连户路进行了整修。在仙洪试验区,农民为主建设的项目以门前屋后自身得利的事情为主,包括通村通组公路、一建三改项目、房屋立面改造、门前三化项目,即门前硬化(晒场)、绿化(植树)、亮化(路灯)、农村文化中心户、图书室、文体活动场地等多个方面。据洪湖、监利两市县统计,农民直接投资4322万元,占试验区实际投资的12。3%。

  也有个别农民思想不通、不愿参与的现象。怎么办?坚持农民自愿参与是一个基本原则,坚持做群众的思想工作是一个有效方法。在试验区调查中,我们也听说几个“号头鸭子”的故事,所谓号头鸭子被当地群众称为喜欢“说怪话拉反牵”的农民,但在这场惠及千家万户的建设中,他们却成为了带头人。万全镇全丰村村民某某是个远近有名的“号头鸭子”,在村庄环境整治中,他与村干部发生“手脚冲突”。镇里组织外出学习时,特意把他请上车,看了听了思想就通了,回来后不仅自己带头参与各项建设,还动员兄弟们“事事都不能落后”。这件事启发了乡村干部,他们认为,在试验中要强化对农民的教育和培训。试验区很多乡镇在这方面下了不少功夫。洪湖市委书记幸敬华深有体会地说:“建设新农村,不仅需要一支求真务实的领导干部队伍,一支艰苦奋斗的基层干部队伍,更需要培育造就一支素质高、能力强的农民队伍。加强思想教育,完善技能培训,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广大农民真正成为新农村建设的决策主体、建设主体、受益主体,是新农村建设的根本任务。”

  试验区的建设大军中除了政府和农民两大主体外,还有众多的社会成份。有务工经商的,有当干部当将军的,有读书教书办企业的,更有上上下下的部门单位。或为亲情友情感召而来,或被优惠政策吸引而来,或通过招商引资而来,或走市场路线而来。有的投资基础设施,有的造福社会事业,有的瞄准环境改造,有的加盟生态建设。社会各界踊跃参与试验区建设,民间资本大量进入试验区。湖北福禧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是去年6月引进的一家集科研、生产、加工于一体的鸭业公司,计划投资8000多万元,在两年内建成年产300万只成鸭和屠宰1200万只肉鸭生产线。洪湖市峰口镇安心农庄老板在试验区几个乡镇都有几千万元的农业项目投资。我们在万全镇了解到,全镇共争取社会能人捐助资金400多万元,先后完成了56公里农村道路改造升级。据统计,仅试验区荆州片区引进社会资金1。2亿元。

  创新体制机制凸显蓬勃生机

  试验区的本质是试验。创新体制机制、转变发展方式、探索发展模式、培植发展动力是仙洪试验区创办的主要目的。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印发了《仙洪试验区新农村建设体制机制改革创新方案》,试验区各地按照文件要求,针对实际需要,重点在六个方面展开了创新探索,成果叠出,生动活泼、丰富多彩。我们在调查中一次次感叹:群众是真正的英雄,基层蕴藏着的无穷无尽的创新活力!

  不断创新现代农业发展方式。试验区致力改变传统意义上的农业发展方式,积极发展现代农业,着力在组织结构、经营方式、发展模式上创新。三县市打破行政区划,按照农业生态功能区划和规模化、集约化生产的要求,建成一批集中连片、具有区域特色的产业基地,形成产业优势明显、集约化程度较高的块状经济。仙桃市张沟镇等乡镇按照创新现代农业发展方式的要求,打破行政区划界限,创新农业产业化经营方式,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建立了以网箱养鳝和特色水产为主导产业的规模化的水产养殖基地,做大做强了水产板块。试验区探索创新农业产业化经营方式,整合农业优势资源,培育做大农产品品牌,扶持壮大重点龙头企业,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和社会化服务水平。监利县福娃集团大力推进产业化经营,在周边农村建立原料生产基地,签定合同,定向生产,并且在技术指导、生资供应、收购定价等方面对农民给予扶持,实现了企业与农户的双赢,优质稻收购价每斤比市场价高出0。05元,农民得到实惠,企业也越滚越大。去年销售收入达到10亿元,利税1亿多元。安排农民工就业1800人。

  逐步建立多元化的新农村建设投入机制。这方面创新的基本思路是按照“政府主导、农民主体、社会参与”的原则,采取政府引导、社会支持、市场化运作与群众参与相结合的办法,建立起多元化的新农村建设长效投入机制。

  一是积极开展涉农资金整合。以试验区内各优势产业和重点建设项目为平台,整合各部门、各渠道安排的涉农专项资金,围绕试验区总体规划,按照“性质不变、渠道不乱、统筹安排、集中投入、各负其责、各记其功”的原则,加强统筹协调,提高涉农资金使用效益。整个试验区的项目投入都是按总体规划实施纲要要求,经过整合后集中投下去的。这也是试验区最大的创新特点。

  二是引导和鼓励工商资本和民营资本投入新农村建设。采取市场化运作的方式,通过制定和完善财政、税收、信贷等优惠政策、做活土地文章、实行农村公益性服务设施产权制度改革等多种途径和办法,动员和引导工商企业、民营资本等社会资金投入到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建设中来。说两个模式:林水结合模式。这是洪湖市湖北昌兴公司发明的一种模式,目前在仙洪试验区广泛应用。毛市镇将河道、沟渠两边宜林堤坡使用权承包或租赁给民营业主或造林公司植树,由民营业主或造林公司按照统一规划疏洗整治河道沟渠和河两岸环境。这种模式不仅解决了资金投入的困难,而且有效地化解了河渠淤塞无人疏洗、路渠兴林存活率低等难题,走出了一条“清沟洗淤、疏通水系、兴林抑螺、综合治理”的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新路。一年来,全镇共疏挖沟渠106条,全长87公里,完成总土方量43万立方米,吸引社会资金投入达到265万元。目前,林水结合已衍生出林路结合、林滩结合、林湾结合等多种模式。另一个是苗木寄养模式。在村庄绿化建设中,仙桃工业园清水湾等村通过引入市场机制,由企业或老板提供高档景观苗木,分散寄养在农户房前屋后,并派技术人员进行维护指导;农民负责管护苗木生长;苗木出售后,企业得70%,农户得30%。此举实现了村庄绿化、民居环境美化、企业发展、农民增收的多赢效果。还有很多模式,象新堤办事处叶家门村BOT建码头模式、毛市镇采取股份经营办水厂模式、新堤办事处采取政企联建建设城镇污水处理厂等等。

  三是采取政府投入引导、民办公助、以奖代补、筹补结合等办法,调动农民的积极性,组织群众自发自愿、自力更生,开展自己受益的村级公益事业建设,创新村级公益事业建设。比方说以奖代补模式,广泛应用于通村公路修建、一建三改、门前晒场铺建、房屋立面改造、和农村文化中心户等方面。凡涉及到老百姓的生产生活项目都可以应用。仙桃工业园按照每户奖励2500元的标准,发动80户村民投资140多万元进行立面改造,户平投资1。75万元。毛市镇将“一建三改”、门前晒场、路灯、绿化等项目列入奖补范围,对按要求实施了“一建三改”的农户每户奖补5000元,其中10户相连的另奖每户200元;门前硬化10户以上相连的每平方米奖补10元;路灯每盏奖补400元;绿化每株树奖补20元。一年来,四项累计吸引农民投入资金1607万元,占总投入的61。9%。

  四是引导和组织企业与部门加大对新农村建设的投入。这里面也有几种类型。村企合作型。以项目合作开发为纽带,企业出资金,村提供土地和劳动力资源,实现企业拓展发展空间、村庄整治建设、村集体经济壮大和农民增收。村企合作是常见的作法是龙头加基地。如湖北洪湖浪米业有限公司是全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主要从事粮油加工生产,该公司通过“订单农业”每年收购周边农民的常规稻、优质稻2000万公斤,加工油料2000多万公斤。德炎水产品股份有限公司年加工水产品5万吨,销售收入达2亿元,其中出口创汇1800万美元,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实现了农民增收和企业赢利的双赢目标。企业帮扶型。仙桃市工业园每年组织2-3次企业与村、老板与农户开展“促发展,建和谐”联谊座谈会活动,建立了“X+1”对口帮扶体系,园区28家企业去年共筹资18万元投入新农村建设。部门结对型。毛市镇为了打造老河村、崔吴村“一建三改”示范样板,组织镇直部门对口帮扶3-5家,每户扶持资金2000多元,共提供帮扶资金20多万元,有效解决了近百个农户“一建三改”资金上的困难。部门结对模式已为试验区的普遍应用。

  积极探索盘活农村土地的有效途径。这方面的探索主要是两个方面,一是普遍探索在稳定现有土地承包关系的前提下,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采取多种方式促进农村土地合理流转,发展多种形式的土地适度规模经营。毛市镇在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下,把一家一户农民的零散耕地和养殖水面进行集中流转。目前已发展蟹虾共生8000亩,稻虾连作7000亩,网箱养黄鳝2000亩,珍珠养殖1000亩。大量农村劳动力在获得土地流转收入的同时,洗脚上岸,全身心投入“馒头包子生意”,使该镇成为全省著名、全国知名的“面点之乡”。沙湖水产实业公司(毛市镇政府下设的水产养殖管理机构),四年来共获利润180万元。公司着力改善生产环境,共投入资金140多万元,对养殖区范围的供电线路进行整改,对部分淤塞老化渔池进行了改造,修通场区生产公路4。5公里。干部群从称此举为“六得综合效果”:即产业得发展、群众得实惠、承包户得大利,集体经济得壮大、公益事业得发展、干部群众都说“要得”。

  二是城中村子、城郊村、园中村重点探索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出让、出租、入股、联营等形式的流转。稳妥开展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加快对目前利用不充分、不合理和废弃闲置的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的整理、复垦,通过整理、复垦增加的耕地可用于还建和产业项目用地。仙桃铁匠湾村出租85亩渔塘给一老板投资300万元兴建垂钓中心,村每年可收租金7万元。新堤办事处柏枝村,村拿出20亩土地入股参加闽洪水产品市场建设,与外商实行对等分红,村集体每年可分红利30多万元。仙桃工业园有一块30亩闲置宅基地,位于脏乱差地段,很长时间荒芜着。这次园区借建立试验区的东风,采取招拍挂的方式,以35万/亩的价格拍给湖北超宇公司,园区将拍卖所得收入1000多万元全部用于村民还建房建设,村集体和农民皆大欢喜。基层干部喜称此举为“引农上楼”试验。

  建立和完善农村公益性服务设施建设与管护机制。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如何真正使农村公益性服务设施建得起、用得好、长受益,是试验区积极探索解决的一个大问题。很多地方运用市场机制,对小型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进行产权制度改革,明确责任主体,放活经营权限,建立了农村公益性服务设施建设与管护的长效机制。如在环境整治中,探索出通过开展光荣户评比,采取政府补一点、镇村筹一点、农户交一点的办法,筹资配备专业人员和设备,签定环境保洁责任合同等方式建立保洁长效机制;在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实施中,探索出“政府主导、农民主体、市场运作、业主经营”的农村供水新模式;在农村公路管护上,创立了农村公路大修“市场化养护”、中修“挂靠式养护”、小修“工区化养护”的管理养护新模式;在沟渠管护上,探索出“林渠结合”的市场化建管新模式。比如福田寺镇探索项目管理的整合机制,把沟渠看管、道路清洁、林业管护、公路护理等多项打包,承包到人,每人一节,从工程项目中提取一点费用作为管理报酬,以管护中的开发经营收入作为补贴。省民政厅投入28万元重建柳关革命烈士陵园,项目完成后,聘请责任心强的老村干部柳德汉守园,柳老的工资一靠政府补助,二靠陵园内荒地开发,柳老笑说一举四得:“陵园保护了,政府出钱少,环境开发好,我也能吃饱。”

  创新建立农村新型服务机制。试验区坚持和完善“以钱养事”新机制,通过完善岗位设置、资格准入、考核管理、激励约束和社会保障等措施,构建新型农村公益事业服务体系,提高农村公益事业服务水平。试验区有一个普遍推广的服务模式,就是各部门联手打造便民服务综合体。如仙桃市张沟镇联潭村加强村级综合服务中心建设,形成集村民议事、商贸、电信等于一体的便民服务中心,“一揽子”解决农民办事难的问题。试验区特别重视市场化服务主体的培育,通过政府与市场对接,一事一创新地服务老百姓。如农村沼气建设服务方面,洪湖市采取政府与市场结合,解决群众“三难”问题。一是原料筹措难。沼气池以猪粪为主要原料,而现在的大多数农户不再养猪,哪来的猪粪作原料?二是出料换料难。沼气池出料有不小的工作量,这对于那些留守在家的六七十岁的老人来说是个不小的难题,一些爱干净的农民也不大情愿干这活。三是故障维修难。因专业技术人员缺少和设备配件难买,导致“坏了就废了”,群众说“沼气出不来,怨气倒是上来了”。对此,洪湖市认真调查研究,终于找到了“三把钥匙”:一是联系养殖小区,低价出售鸡粪、猪粪给农户,政府给养殖小区一定的资金补助。同时,在小区内全面推广应用秸杆补充沼气池发酵原料这一实用技术。二是配套沼液吸取车,管子插下去,沼液吸上来,不用人费力,小汽车直接把沼液运到农户田里。三是每500户成立一个服务站,提供维修和技术服务,一个电话就可把技术人员呼来。在服务收费上,有两种方式可供农户选择:一种是每户每年交20元会费,可享受所有服务(含沼液吸取和零配件更换);另一种是技术服务免费,抽沼液每次5元,更换零配件据实收取。目前,绝大部分农户采取第一种方式。三难解决了,沼气发展特别迅速。

  加快建立村庄建设与环境整治长效机制。开展村庄建设与环境整治,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是一项花钱少、易于抓、见效快的工作,深受农民群众欢迎。试验区有句话,改变村容村面貌容易,改变农民长期养成的不良生活习惯很难。所以罗清泉同志称之为“一场生活革命”。试验区把长久保持农村的环境优美和生态良好,探索建立村庄环境整治的长效机制作为一件重要事情来抓。重点探索“政府组织、农民参与、市场经营”三结合的农村社区环境治理新机制。一方面引导农民建立群众性自治组织,通过协会、理事会、社区组织开展自我服务;另一方面引入市场机制,通过招标方式引进市场主体承担相应服务项目。当前,正在加快建立市(县)、乡镇、村组分工协调、各司其职、各负其责的农村社区环境卫生治理制度,积极推进乡村垃圾和污水集中收集与处理的市场化运营。

  健全乡村治理和民主管理体制机制。乡村治理、民主管理是新农村建设不可分割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保障。试验区从一开始就把组织建设和纪律作风建设放在非常重要的位置。省纪委、省监察厅研究制定了《关于建立仙洪试验区腐败风险防控体系的意见》和试验区建设项目及资金管理办法、村务公开和民主监督办法、便民服务体系建设和管理办法以及农村基层干部作风建设的意见等管理办法和制度。省委组织部下发了《仙洪试验区基层党建工作指导意见》,举办了试验区乡村干部示范培训班,对试验区218名乡村干部进行了集中培训。省民政厅指导试验区所有村完成了换届选举工作,使一大批思想好、作风正、有文化、带头致富能力强、真心实意为群众办实事的村干部进入村委会班子,提高了村民自治组织建设的整体水平。省宣传文化部门建立农村文化建设、文明新村建设新机制,使农村文化、广播电视、体育以及精神文明建设等有一个运转有序的载体。

  目前,试验区普遍推行一个民主管理的好办法,即“五民工作法”:民事民议、民事民决、民事民筹、民事民建、民事民管。农村公益性事业,要不要建,建多大规模,谁来出钱建,如何建,如何管都要老百姓自己作主。老百姓对自己作主的事情,出最多的钱也心甘情愿,并且积极性很高,没有人反对,也没有人告状。群众总结有五句话:大伙都说干,选出代表办,过程请人看,搞完从头算,干部靠边站。这后一句话不是不想发挥干部的作用,而是为了更好地保护干部,把好事办好。而今,包括通村通组公路、小型农田水利建设、村庄环境整治等多项涉及到群众生产生活的大事小事,都是由群众作主解决,很多政府项目建设实施,也必须经“群众作主”这环节。

  试验区的干部群众感叹说:“体制创新真奇妙,唯创新天地宽,创新让小钱变成大钱,让没钱生出有钱,让走投无路变得大路朝天,让山重水复变得柳暗花明。”

  可喜变化体现五句话要求

  一年365天,弹指一挥间。试验区的干部群众惜时如金,争分夺秒,抢晴抓雨,夜以继日,人人心中涌动着春潮,个个身上饱涨着活力。1467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喷发着前所未有的激情,75万试验区人民没有辜负省委、省政府的重托,用汗水、智慧和勇气,创造出了无愧于历史、无愧于时代的华章。

  最重要的变化是现代农业得到较快发展,农村经济得到较快发展,农民收入水平得到较大提高。试验区实施农业板块建设项目37个,投放资金9018万元,建成优质稻板块基地52万亩,优质油菜板块基地28万亩,新开发水产板块14万亩,合计已建设板块基地94万亩。仅仙桃市一家就建立优质水稻、名特水产、农家乐三大产业板块10万亩,其中吨粮田1万亩。省市国土地部门投资4。55亿元,实施土地整理项目12个,总面积30。6万亩。现已完成工程量的80%。

  2008年,试验区粮食总产达48。3万吨,比上年增长4。79%。水产品总量19。43万吨,增长19。36%。水生蔬菜突破2万亩,增长1倍以上。已建成张沟、戴家场、峰口、曹市、毛市五个连片万亩吨粮示范区、小港管理区万亩水产板块基地、滨湖万亩河蟹健康养殖示范基地。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在试验区的哺育下正做大做强,以水产加工为主体的省级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到6家,“德炎”小龙虾出口欧美,井力水产品畅销全国、“洪湖清水”大闸蟹受到消费者青睐。

  据统计,2008年,试验区内仙桃、洪湖、监利三县市生产总值分别为233亿元、89亿元、100亿元,全口径财政收入分别为10亿元、2。83亿元、2。76亿元。无论是发展速度还是发展质量都是最好时期。试验区荆州片农民人均纯收入4966元,比上年增18。8%,仙桃片农民人均纯收入5575元,比上年增加675元。

  最直观的变化是乡村建设步伐得到明显加快,村容村貌得到很大改观。试验区重点抓住道路建设、中心村建设、村庄绿化、坑塘改造、沟渠清淤、给排水管网改造、工业和生活污水处理、生活垃圾集中收集和无害化处理等,着力建设环境优美、生态和谐的农村新社区。一年来这方面的效果最明显。路变宽了:一年来各方投资3。245亿元(不包括高速公路)。修建仙洪、黄观一级公路59公里;修建县乡公路42公里;修建通村公路168公里。农民说:“出家门,上车门,一直通到天安门”。水变清了:各方投资1。5亿元,疏通渠道56条,总长124。2公里,其中完成骨干渠道85。9公里,衬砌护坡23公里,小型农田水利渠道疏挖15。3公里。治水工程不仅解决了渠道灌溉问题,还净化了水质,解决了20万人的饮水问题。村庄变清爽了:村庄环境投入1000多万元,抓了100个村的村庄整治。建垃圾池2500个,垃圾中转站7个,化粪池150口,污水处理场9个。农家变美了:前改房屋立面,后改厕所厨房。过去农村“柴草乱搁、粪土乱堆、垃圾乱倒、污水乱泼、畜禽乱放”的现象基本看不到了。

  最深刻的变化是农村社会事业得到较大进步,民生问题得到较大改善。试验区初步建成了一批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的大项目,正向着全面“五通”(村村通水泥路、通自来水、通电力、通沼气、通信息)目标迈进。

  基本解决了行路难的问题:试验区基本完成了村级通村公路;

  大部分解决了就医难的问题:231个村卫生室已达到甲级标准,新农合参合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部分解决了饮水难的问题:一年来,试验区共建水厂9座,加上渠道水质净化,很大一部分群众安全饮水问题得到解决;

  基本解决了上学难和培训难的问题:农村义务教育政策进一步落实,职业教育资源进一步整合,劳务品牌进一步培育;

  部分解决了用电难的问题:启动了104个村的电网改造项目;

  基本解决了通讯难的问题:自然村通电话、行政村通宽带和无线网络覆盖率均达100%;

  部分解除了血吸虫病的困扰。结合兴地灭螺工程和送瘟神行动,完成血防查病17万人,治疗化疗10225人,救治晚血病人206人;

  部分完成了“一建三改”的“厨房与后院革命”:实施“一建三改”工程3。5万户,新建104个沼气服务点。

  同时,优秀传统文化得到传承,社会主义的先进文化得到发展;城乡一体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初具格局,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初步建立;农村社会救助体系不断完备,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不断推进。

  最关键的变化是体制机制创新得到突破,农村发展活力得到较大增强。试验中遇到很多困难和问题,遇到很多制约和障碍,找来找去找到体制机制上面来了,这就逼着改革创新,很多创新是逼出来的,由被动到主动,由浅层到深层,由经济到政治、文化和社会。创新天地宽,比方说林水结合模式创新,一下子就打破了江汉平原河道三十年无钱无人疏洗的僵局,国家不出钱、集体不出钱、农民不出钱,而河道疏洗了,河岸绿化了,农民增收了,村里赚钱了,公司发展了,林业和水利等部门评先受表彰了。此模式一推出,几十乡群起而效访,并且由林水结合发展到林路结合、林桥结合、林湾结合,可以结合的太多了,并且太有效了。难怪干部群众都在说,这一模式应该得国家创新奖,甚至可以得什么诺贝尔发明奖呢。

  最突出的变化是乡风民俗得到进步,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水平得到提高。农民收入的大幅增长,为培育新农民提供了条件,试验区人在求富中释放出一种求美、求乐、求优的精神追求。通过深入进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广泛开展“树新风,改陋习”、“五下乡”以及春天垄上行等一系列活动,试验区群众勤劳致富的多了,游手好闲的少了;读书看报的多了,请神下菩萨的少了;唱歌健身的多了,抹牌赌博的少了;学法懂法的多了,搞坏事的少了;孝子贤媳多了,家庭矛盾少了;邻里互帮多了,相骂吵架少了;讲干净的多了,乱扔乱倒的少了;“满天星”(十星级)农户多了,“缺星眼”(十星不全)的农户少了。健康文明的新风尚正在逐步形成。

  最深远的变化是基层组织建设得到巩固加强,干群关系得到融洽和谐。

  基层党组织建设在试验区建设中得到加强。试验区深入实施了“三级联创活动”,普遍建立了“两会一制”制度,健全和完善了县、乡、村三位一体的党务、政务公开制度,顺利完成了村级组织换届选举,村“两委”战斗力明显增强。试验区的400多个村部都完善了村级活动场所建设。党员干部在试验区建设中走在最前面。在道路建设的工地上,在村庄环境整治的现场,在最脏的地方、在最累的地方,处处活跃着党员干部的身影,他们积极投身于试验区新农村建设的主战场,已成为生产发展的带头者、生活宽裕的创造者、乡风文明的实践者、村容整洁的建设者、管理民主的协作者。万全镇党委书记陈怀标深有体会地说,试验区最深远的成效是干群关系的融洽。他说,近几年的干群关系呈波浪性变化,税改前的干群关系紧张,干部的主要工作就是“三要”:要命要钱要粮食。税改后干部不找农民要了,农民负担减轻了,干群关系得到了根本性的改善。但新的矛盾又出现了,那就是干群关系冷漠,一些农民对集体活动包括公益事业建设漠不关心,当年任务不交,历年欠钱不还,“我欠你的不还你,你找我来不惹你,有了困难就找你,发生矛盾就告你,村委会选举不投你”。现在建立试验区,为基层干部服务农民找到了切入点,也为塑造干部形象找到了立足点。自试验工作开展以来,镇村干部实实在在地为农民解决生产生活中的难题,给农民带来实实在在的好处和实惠,农民感激之情溢于言表,参与建设的积极性空前高涨,外出务工经商的也主动与镇村干部联系,干群互相离不开,关系越来越融洽。我们在调查中听到很多干部群众这么说,税改前江汉平原干群关系是最紧张的,现在仙洪试验区干群关系是很融洽的。

  基本经验可以借鉴推广

  仙洪试验区采取统筹区域、整体推进、优化资源、创新机制的办法,注重以科学规划为先导,以产业发展为龙头,以农民增收为核心,以体制创新为保障,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强度推进。省委书记、省长亲自抓,一个月一次会议,一个阶段一个主题,一个主管部门负责一个专项规划的实施,确保了试验区各项建设健康有序快速地推进。一年试验,有很多可贵的经验,可供全省学习,可供全国参考。

  坚持试点先行,区域统筹。试点示范是我们党的重要工作方法之一。省委选择在仙洪这样一个“水袋子”、“虫窝子”、跨区域、欠发达的粮食主产区办试点,这样的试点符合普遍性原理,既有典型性,又具代表性,能对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新农村建设起到指导示范作用,实在实用、好看好学。办试点也要创新,仙洪试验区的第一创新就是区域统筹、整体推进办试点。仙洪试验区是一项综合性的试验,又是一个跨区域的试验。试验区在推进过程中,突破了过去那种划地为牢、各自为战的格局,打破了行政区划和部门分割,把产业发展、资源优势、项目建设有机整合起来,实行自然资源、工作机制、组织领导等多方面的整合,这种创新,是加快推进湖北新农村建设的需要,是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湖北又好又快发展的要求,也是湖北重大发展战略创新的完善。

  坚持规划先行、科学建设。规划引导,全面建设,这是试验区建设的一大创举。仙洪试验区建设从规划入手,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先后制定了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实施规划和工作方案,形成了从总体规划实施纲要、到三市县片区发展和镇村布局与发展规划,从省直相关部门的专项规划和支持方案等完整系统的规划体系。这些规划体系都较好地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体现了新农村建设的目标,体现了人民群众的企盼,对试验区各项事业发展作出了全方位的布局安排,保障了各项建设的科学实施和有序推进。

  坚持整体联动,高位推进。仙洪试验区注重以完善工作机制为抓手,加强部门配合、上下联动、内外衔接、协调推进。首先是整体部署,统筹发展。其次是区域联动,协调发展。第三是部门联动,促进发展。有效地整合了工作资源,形成了巨大的推进合力。尤其是省委书记高度重视,亲自拿在手上抓,各级党政一把手上阵,形成高位推进的强大力量。

  坚持重点突出,全面推进。建设新农村,不单是建设新村庄,五句话二十个字,涵盖方方面面,需要我们重点突出,全面建设。试验区总体规划明确提出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促进农民增收为核心,以发展现代农业和改善民生为重点,以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建设、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环境整治与村镇建设为主要抓手,这些都很好地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体现了新农村建设的要求,体现了人民群众的要求。

  坚持以人为本,民生为重。试验区坚持各项建设充分依靠农民群众、各项成果造福于农民群众,把解决好民生问题、为农民群众办实事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按照城乡统筹发展的要求,努力破解长期积累的农村民生难题,以更大的力度推进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加快形成广覆盖、多层次、多样化的农村公共品供给格局。不断加强民生工程及基础设施建设,既改变了试验区的整体面貌,又给当地老百姓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赢得了民心,受到了老百姓的欢迎和支持。

  坚持农民主体,社会参与。农民主体,社会参与,这是新农村建设的根本途径。新农村建设是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历史任务,光靠政府的投入是远远不够的,只有发挥农民群众的主体作用,发动全社会力量广泛参与,才能实现新农村建设的宏伟目标。试验区的快速发展和巨大变化,不是靠政府投入“垒”起来的,也不是靠吃政策“小灶”培植起来的,而是靠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的主动性和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靠发挥市场机制的积极作用,齐心协力干出来的。

  坚持整合资金,集中投入。在试验区建设中,各级各部门坚持以项目为平台,加强各渠道涉农专项资金的整合使用,“各炒一盘菜,共办一桌席”充分发挥项目资金的整合聚集效应,有效地形成了新农村建设的合力。

  坚持改革创新,勇于探索。改革创新是试验的本质属性。试验区大力开展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先行先试,大胆改革,闯出新路。一些地方把改革创新实践上升到制度层面,逐步建立推进农村发展的长效机制。湖北省委常委张昌尔同志在仙洪第九次会上指出,仙洪试验区前段取得的成绩,根本的是靠体制机制创新,今后的发展仍然是靠体制机制创新,要把体制机制创新贯穿于试验的全过程。要在建立多元化的新农村建设投入机制上创新,要在建立和完善农村公益性服务设施建设与管护机制上创新,要在建立农村新型服务机制上创新,要在加快建立村庄建设与环境整治长效机制上创新。这是试验区今后创新的主要方向和重点课题。

  一年的试验,凝聚了仙洪试验区干群的智慧和汗水,聚合了社会方方面面的支持和帮助,也吸引了湖北乃至全国观众的好奇和惊喜。

  一年后的今天,试验区以它巨大的面貌变化、丰硕的探索成果告诉大家,试验是成功的!它证明了湖北省委、省政府关于建立仙洪试验区的决策是正确的;证明了坚持一个核心、两个重点的指导思想是科学的;坚持政府主导、农民主体、社会参与的操作思路是切实可行的;坚持上下联动、高位推进的工作措施是行之有效的;坚持体制机制创新的改革创新是最根本的和最有生命力的!

  一年试验成功只能算迈好了第一步,三年大见成效、提前三年实现全面小康的目标任重道远。今年,试验区将增点扩面,建设与发展的任务更重,改革与创新的事业更难。一年之计在于春,试验区走过了第一个春天,走在时代的最前面,而今正走进又一个热火朝天的夏季!我们有理由相信,明天的仙洪试验区会更加美好,将是中国新农村建设的最亮丽的风景线。

  (湖北省委政研室农村处)发表于:2009-06-06 18:16:32  余爱民

(本文来源:荆楚网 编辑:王媛)
关键词:

相关新闻:

湖北焦点

国内要闻

娱乐推荐

荆楚网版权相关声明:
① 本网欢迎各类媒体、出版社、影视公司等机构与本网进行长期的内容合作。联系方式:027-88567716
② 在本网转载其他媒体稿件是为传播更多的信息,此类稿件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果本网转载的稿件涉及您的版权、名誉权等问题,请尽快与本网联系,本网将依照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尽快妥善处理。联系方式:027-88567711
③ 本网原创新闻信息均有明确、明显的标识,本网严正抗议所有以"荆楚网"稿源的名义转载发布非荆楚网原创的新闻信息的行为,并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④ 在本网BBS上发表言论,不代表本网立场,应当理性、文明,遵守相关法律法规。
鎰熻阿鎮ㄧ殑娴忚锛-鑽嗘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