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频道 > 诸葛文化

更多

诸葛亮为官与修身浅说

发布时间: 2011-12-02 15:25   来源: 汉江传媒网   进入电子报
    早在两千多年前,孟夫子曾系统地阐述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要义,警示为官者必先树立“民为贵,君为轻”的思想;欲人仕途,凡事应出自公心,方能为官一任,造福一方;而贪官污吏则祸国殃民。民间流传的“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则是对贪官污吏榨取民脂民膏的血泪控诉,也是这种历史现象的印证。更有甚者,辱国丧权,草营人命,自当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落得永世骂名,当为来者鉴戒。

    蜀汉丞相诸葛亮是历史上有名的政治家、军事家,他之所以能够匡辅刘备兴汉,流芳百世,为历代君臣百姓仰慕称颂,关键是他无私地全身心地投入到兴汉大业之中。而这投入又因了自身修养的高洁而使其一生闪光。

    当我们捧读《诸葛亮集》时,深感其潜藏着巨大能量和认识价值,理当成为后人最宝贵的精神财富。现将修身一题试作研讨。

    诸葛亮54年的历程,可概括为三个阶段:13+14+27。他的思想、素养、品德的形成,正是与成熟期的14年密不可分,这关键的14年恰是在襄阳度过的;虽前13年,战乱只能给予他迷茫的印象,但重要的青年时期却得道于襄阳,受益于师友,为他出山从政获得了取之不尽的智慧源泉。

    存在决定意识,青少年时期的苦难与磨砺,无疑是建筑人生的基座。(一)以身许国的宏大志愿是在襄阳这块土地上孕育而成的。如果说《隆中对》蓝图的勾勒是三国鼎立的预言,那么,魏蜀吴的形成却早在未来政治家悉心运筹帷幄之中。这是诸葛亮自学自励的结晶,是作为政治家素质的显示。的确,这期间,他就读于学业堂;通读了各家典籍《管子》、《韩非子》、《春秋》等。饱览群籍,自然地萌生了追慕前人,统一华夏,不让黎民涂炭的治国安邦的远大理想。栖身隆中,躬耕以苦其心志,“自比管乐”便成其为抒发情怀的鸿鹄之志,尽管师友中,有的灰心于宦海,有的怀才不遇而消沉,但他所汲取的则是积极因素,在正视现实中,去追求和实现自身的价值。

    兴汉室于水火,拯生灵于涂炭,夙愿既立,除却了俗子为官唯利禄是图的邪念,因之,求学访友,充实才智,加强修养,直到“三顾”,终究得到施展抱负的机会。这些师友的举荐、共识是在交往中取得的,所以说,诸葛亮的出山丝毫不存在个人物欲及权欲,他的政治生涯正说明了这一点。

    诸葛亮的人品政绩,受到朝野上下的尊崇,位居丞相,奉节托孤,甚至当时的李严就曾公开劝他进爵称王,而他的答复却光明磊落,掷地有声:“今讨贼未效,知已未答,坐自贵大,非其义也;帝还故居,与诸子并升,虽十命可受,况于九邪!?”(答李严书)“志当存高远”是他告诫子侄辈的名言,更是他身体力行的准则,灵魂深处不为利禄所污染,实在难能可贵。官居相位,造福生民,以身许国,他的一言一行是为官的风范,伦理道德是自我修养的基本素质,否则,何谈施展抱负,为民造福!诸葛亮为什么能抱着身体力行并终其一生而无悔,这就应了黑格尔的一句话:存在决定意识。

    友的教益给予了他才智和力量,铸造了他高尚的人品和丰富的学识。诸葛亮在襄阳的交往,可以说往来俱高土,谈笑皆学问。庞德公、司马徽、黄承彦,都是襄阳一带德高望重的长者,徐庶、孟公威、崔州平等均是饱学经纶的有识之土,他们兴游于山水,唱和于杯盏,切磋学问,认识事理,使得他接受了许多熏陶,更重要的一点,诸葛亮能够从他们身上择其善者而从之。纵论九州风云应该是他们间的主要话题,审时度势,鞭辟人里的政论,大智大意,使师友为之惊叹,也切合无立足之地的刘备心意,隆中一席议论,表明诸葛亮的才智,其斗争策略既是诸师友教益的结果,也是诸葛亮自身学识修养所产生的必然结果。

    东汉末年的豪强争霸,官僚豪夺,民不聊生的惨景,使他深深感到社会纷乱的根本原因是那些人为满足私欲而横行,要割掉腐朽的社会毒瘤,就必须清明政治,整肃贪官。诸葛亮对受到师友的帮助是牢记胸怀的。他在《与群下教》中也这样说:“昔初交州平,屡闻得失;后交元直,勤见启诲。前参事于幼宰,每言则尽,后从事于伟度,数有谏止,与四子终始好合,亦足以明其不疑于直言也。”在《论交》中指出:“势力之交,难以经远,士之相交,温不增华,寒不改叶,能四时而不衰。”可见交友方面,他是有选择的。

    善其身,获其益,他是把交谊当作求教,当作心灵间的交流,当作培植自己崇高品质的土壤和对照自身的明镜。

    

    (三)战乱流离,躬耕陇亩,体察民情,使其懂得了待人接物的真谛,深谙治世用人之道。诸葛亮随叔父由山东琅邪故里南下,一路见到了饥民流离失所;在襄阳躬耕陇亩时,接触了众多得不到温饱的农夫老小,因此由怜悯同情到憎恨,进而悟出其间的问题所在:天下乌鸦一般黑的官僚压榨,政治集团间的争战掠夺。他从儒家学说中找到答案,欲治国平天下,统治者首先必须树立民为贵的信念,洁身自好。他生动地喻之为“列宿为之官府,众星为之人民”(《治国第一》)。在《诫外甥书》中强调指出,“志当存高远,慕先贤,绝情欲”,把修身和追求自身价值作为做人的首要准则。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从历史的实践看,修身养性是他不可离的信条。师友熏陶,前朝鉴戒,是其彻悟的要诀,诸葛亮以大业为重,任人选贤,不囿于亲友,不结党营私,而诚信待人,赏罚严明,率先垂范。他深有感触地说:“若将吏相猜,士卒不服,忠谋不用,群下谤议,谗慝互生,虽有汤武之智,而不能取胜于匹夫,况众人乎。”待人诚信仁义,不以己之好恶从事。至于挥泪斩马谡,不以爱将而庇护,其家小却受到爱怜关照;对于中都护李平始而重用,后察觉其营利自私,心术颠倒,便上表弹劾,并自责“是臣不敏,言多增咎”。在马谡失街亭后同样上表白贬三等。作为丞相在处置失误的同.时,并未一味推卸,责怪下属,反而严格要求自身,自责自贬,诚不失为明相,如果不是良好的道德修养和政治素质实难做到。

    这与那些急功近利、文过饰非之徒又何止天壤之别。功盖蜀汉的诸葛亮为当时朝野上下所公认,而他却仍慎独其身,虚怀若谷,不忘托孤重负。李严劝他进爵称王,面对现实,谋位唾手而得,却未贪天功为已有;当北伐归来,朝野热烈拜贺,而他却冷漠待之,并正告:“百姓困于豺狼之吻,一夫有死,皆亮之罪,受贺能不为愧。”如是品格与那些蝇营狗苟的官痞相比,岂不令人对诸葛亮更加景仰。政治清明的蜀汉,来自于诸葛亮的不忘律己,在发布的《劝将士勤攻己阙教》中,强调指出:“自今已后,诸有忠虑于国,但勤攻吾之阙,则事可定,贼可死,功可跷足而待矣。”他以身垂范。敕官吏勤政律己,以期出现清平社会。自律,作为主体,是一种自身完善,作为客体,则是塑造了一种典范。又因为自律中内涵的品德风范和行为准则,势必散发出凛凛正气的光芒而照亮众人,从而形成一种风气,再敕官吏以勤政白省,治政之道也就没有了阻隔。(四)“治国之政,其犹治家,治家者务立其本,本立则末正矣。”诸葛亮在《治国第一》一文中开宗明义地提出治家的严肃性。从社会纷乱现象,官吏贪婪,透析到官本位的劣根性。家族血缘,微妙的亲情关系,成了多少社会弊端的根源;子袭父职,权贵豪族纵容纨袴子弟为害一方,诸葛亮从青年时代就耳闻目睹,试想:寡廉鲜耻之徒何以为民之父母!不以道德修身学识取仕,其遗害何止千载!因之他的家庭观、价值观就必然不同凡响。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孔明择妇看中的是黄氏的才智聪慧,精工巧作,再就是受到黄承彦学识人品的影响。透过这—选择,人们看到他相中的是人的内在之美——智慧、才能、气质和品格。这是由生理外表向精神灵魂的提升,是对“美”的一个高层次的追求。从诸葛亮择妇中,显示出他自身内在的美。齐家,是修身极为重要的方面,“私”字最易渗透在成员间的处置上,治家就成为诸葛亮治世的一个内容。史料未记载诸葛亮封妻荫子的事,倒是家教森严的名言铭刻在史册上。他对子侄辈的教育从不放松,勉其刻苦做人。8岁的爱子诸葛瞻聪慧可爱,嫌其早成,恐不为重器。在《诫子书》中严厉指出:“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生活在他身边的从子诸葛乔,未让他坐享荣禄,而是安排在远征的军中,与军土一起在艰苦残酷的征战中磨炼。在《诫外甥书》中他尖锐地指出:“碌碌滞于俗,默默束于情,永窜伏于凡庸,不免于下流矣!”从诸葛亮这些治家格言中,可以看出他是把齐家修身融会一体的,这是他品德高尚的又一佐证。诸葛亮临终遗言更是一笔宝贵的财富,他交待后事时说:“不起坟茔,惟深林茂柏,攒蔚川阜,莫名墓茔所在。”“至于臣在外任,无别调度,随身衣食,悉仰于官,不别治生,以长尺寸。若臣死之日,不使内有余帛,外有赢财,以负陛下。”他惟恐后人怠堕,明确提出“子弟衣食,自有余饶”,以促其自立,不仰仗先人余荫处世。淡泊明志,修身齐家的一言一行,当是他终生不渝的总结,同样是他理想人格的追求与实现。

(本文来源:汉江传媒网 编辑:张米卡)
关键词:

相关新闻:

湖北焦点

国内要闻

娱乐推荐

荆楚网版权相关声明:
① 本网欢迎各类媒体、出版社、影视公司等机构与本网进行长期的内容合作。联系方式:027-88567716
② 在本网转载其他媒体稿件是为传播更多的信息,此类稿件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果本网转载的稿件涉及您的版权、名誉权等问题,请尽快与本网联系,本网将依照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尽快妥善处理。联系方式:027-88567711
③ 本网原创新闻信息均有明确、明显的标识,本网严正抗议所有以"荆楚网"稿源的名义转载发布非荆楚网原创的新闻信息的行为,并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④ 在本网BBS上发表言论,不代表本网立场,应当理性、文明,遵守相关法律法规。
鎰熻阿鎮ㄧ殑娴忚锛-鑽嗘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