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频道 > 田野文化

更多

高晓晖:感恩养命的土地——《郝家祠》跋

发布时间: 2011-12-21 19:24   来源: 荆楚网   进入电子报

  历时3年,经过几次伤筋动骨地修改和细致入微地打磨,王能明终于完成了他的第一部长篇小说《郝家祠》。他这部心血之作的定稿付梓,意味着他咬紧牙关,走过了一次艺术探寻的艰辛之旅,可喜可贺!我滥竽充数,当一回“辅导老师”, 如此深入地介入一部长篇小说创作的全过程,是我经历的第一次。贴近王能明的创作过程,兴致盎然地进行交流互动,经过几轮建议-修改-建议的反复之后,看到作品的品相一步一步走向预期,超越预期,切身体验到的是一份从未有过的情感愉悦。一位农民作家,在打工劳作之余,在奔波谋生之际,把本该用来喘上一口气的时间,几乎全部都用于伏案写作。这需要付出怎样艰辛和坚韧?王能明对写作的执着与痴迷,令我感佩良多。

  王能明尽管是第一次创作长篇小说,但他已有了几百万字的写作成果,积累了相当丰富的写作经验。更重要的是,他的基层生活经验十分丰富,从农民到苦力到文员,打工生涯中种种的粗活细活,他都有实实在在的亲历。而更为可贵的是,他对生于斯,长于斯的家乡之土,满怀热爱和感恩。家乡人的苦与乐,冷与暖,疼痛与欢悦,无时无刻不在他的心际萦绕着,纠结着……他与乡土有一种切肉连皮的粘连!

  于是,真切与真诚,就成为王能明这部《郝家祠》中最可感、最动人的字眼。

  《郝家祠》称得上是王能明对家乡70年变迁的写真。以郝进财为代表的郝家祠的乡亲们,在王能明笔下显得如此地鲜活与生动。合着时代前进的节拍,郝家祠的男男女女、老老少少,上演着一出出千姿百态的命运悲喜剧。郝家祠的人们肩负沉重,步履艰难,但他们从未停止前行的脚步!

  王能明很用心地刻划出了郝进财生命中的那份从容。郝进财在解放前因血吸虫病而命悬一线,是新政权的诞生拯救了他的生命,他早年这种死而复生的经历,成为他生活的勇气和信心之源,面对生活的艰难,他总是那么自信而豁达。他相信生活没有过不去坎。郝进财一生看重土地,有土地,就有依靠,有土地,农民就不会饿死。郝进财平凡的一生,看上去只是尽心尽力养育自己的儿孙,其实,他对血防专家黄杰教授的怀念,对防治血吸虫病默默做出的努力,更使他找到了一种特别的生命意义。

  王能明很真诚地礼赞家乡的变革与进步。郝进财在生命的最后时刻,带着满堂儿孙看一看、走一走刚刚建成的富河大桥,心满意足地“一头扎进了这春意融融的土地里去了”。富河大桥,是一个富裕与进步的象征物,郝进财这一辈人的使命,正在于架起了这样一座桥梁,一头承接历史,一头连接未来,而能在这既已贯通的桥梁上迅跑,正是他对新一辈人的期待。

  新与旧,好像是一场没有终点的接力赛跑,旧的总是会被新的替代,但王能明并不仅仅关注新与旧的更替,同时他还格外看重那一根精神的接力棒。比如爱惜、珍惜农民养命的土地,比如维系、坚守乡情和亲情,勿使淡化、勿使冷漠等等,由此,王能明小说中的时代感、历史感就自然而然地流淌在字里行间了。

  鲜活的生活经验,是王能明创作的优势,他不仅准确地还原了郝家祠的人情风俗,带给人一份浓郁乡土气息扑面而来的强烈感受,他更有一种在小说中充分表达出他对乡土问题的思考的冲动。比如环境生态、村民选举、土地承包与利用、生产方式的转变、种植结构的变化、打工与留守、婚姻与家庭,等等,这些思考丰富了作品的意义内涵,也使作品像生活现实一样有了万花筒般的多彩和斑斓。与此共生的,便是对生活面的强调形成了对生活内蕴的揭示的遮蔽,提出问题的方式和对问题的解答,或多或少表现出了对社会一般性认知的屈从,如何更充分地表达作家对历史、对社会、对人生的独立思考,从而实现对社会一般性认知的超越,这是王能明在今后的创作中有待进一步探究的重大课题。

  据我所知,王能明新的一部长篇小说正在创作之中,完全有理由相信,有了第一部长篇小说创作的深刻体会和经验积累,新的创作会更加令人期待。

(本文来源:荆楚网 编辑:刘曲)
关键词:

相关新闻:

湖北焦点

国内要闻

娱乐推荐

荆楚网版权相关声明:
① 本网欢迎各类媒体、出版社、影视公司等机构与本网进行长期的内容合作。联系方式:027-88567716
② 在本网转载其他媒体稿件是为传播更多的信息,此类稿件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果本网转载的稿件涉及您的版权、名誉权等问题,请尽快与本网联系,本网将依照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尽快妥善处理。联系方式:027-88567711
③ 本网原创新闻信息均有明确、明显的标识,本网严正抗议所有以"荆楚网"稿源的名义转载发布非荆楚网原创的新闻信息的行为,并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④ 在本网BBS上发表言论,不代表本网立场,应当理性、文明,遵守相关法律法规。
鎰熻阿鎮ㄧ殑娴忚锛-鑽嗘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