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新闻频道 > 通讯报告参评作品

36 松滋市交通运输局

发布时间:2012-05-11 11:16:00 来源: SRC-13

  以亲人的名义


  在松滋市万家乡刘家河村,当地的村民习惯把驻村的"三万"工作组副组长刘家贵称为"家门"。在这个刘姓居多的丘陵山村里,这个称呼显得分外的亲切。老刘也习惯把自己当做一名普通的村民,一名姓刘的家族成员。在驻村三个月的日子里,他和这里的群众、这里的土地、这里的堰塘都结下了不解之缘。
  "进万村入万户挖万塘"工作开展以来,松滋市交通运输局按照部署进驻万家乡刘家河村,副组长刘家贵和其他队员一道,于12月6日上午进驻该村,开展工作。刘家河村是典型的丘陵地区,高岗地多,干旱死角多,每到干旱的年份,农田灌溉和村民生活用水,都指望着南干渠放水。村里本来有的堰塘,也因为多年来没有梳洗,淤塞严重,蓄水能力已远远不能满足群众生产生活的需求。
  进村以后,刘家贵和村两委班子成员一道,认真的踏访村里的堰塘、水库、沟渠,了解第一手资料,询问老农和种植大户对用水的需求,寻求解决的办法。在山陡路远的山间堰塘,他不辞辛苦,徒步到堰塘的每个角落,默算堰塘的蓄水量、需要开挖的土方量和工程量。他对随行的村干部说,越是山间,就越要挖好堰塘,不然,遇到干旱年份,这些山谷里的农田就只能望天收,靠群众个人的力量毕竟是有限的。刘家贵在掌握了全村的水情后,主动地和工作组其他成员一道研究,认为原来计划开挖的21口堰塘,最多能满足80%的村民用水需求,必须增加开挖10口堰塘的任务,完成土方18000方,才能真正缓解刘家河村的用水困难。
  万事开头难。在挖堰塘的方案成熟后,工作组明显的感受到,当地的村民并不乐意开挖堰塘,也不支持。刘家贵和部分老农沟通后,得知群众不支持的原因,一是村里的历欠多,有些困难户至今还欠着村集体的账,这些人抱着你挖你的,我看我的心态。二是堰塘开挖后,塘泥的堆放成了难题。有的村民认为堆放在自己的田里,会对来年的耕种有影响;有的村民认为,自己的农田承担了堆放塘泥的任务,其他的人收益,有些不划算,相对而言自己有损失。有着多年基层工作经验的刘家贵认为,只要做好宣传,就能取得群众的理解和支持。他多次主持召开村民会议,村小组座谈会,村民代表会,宣讲党在农村的惠民政策,宣传开挖堰塘的好处。同时,利用自己年近五旬的年龄优势,走村串户,和村民谈心,反复的和村民讲明利害关系。一些村民都说,这个工作组的副组长,既是我们姓刘人家的人,就不会亏待自己人,既然话已经说到这样的份上,于情于理也要支持人家的工作。村里的一些德高望重的老人主动站出来,表明对开挖堰塘的支持,使得开挖堰塘工作如期进行。
  真情换真心。刘家贵和工作队员调来两台挖机,对村里的堰塘逐一的进行开挖。对开挖出的塘泥,一部分用来加固堤坝,增强堰塘的蓄水能力,一部分散布在农田内,用着农家肥。同时,他和村干部一道,对所有堆放了塘泥的农田进行登记造册,联系了玉米种子,鼓励这些群众来年先试种一季玉米,有条件的地方套种蔬菜,并和附近村的专业合作社联系,对这些玉米、蔬菜进行集中收购,不让村民受到损失。就这样,刘家河村的堰塘开挖工作一直进展顺利,在原来初步确定的21口堰塘基础上,一次性的开挖了31口堰塘,完成土方也由原来的5万多方增加到7万多方,做到了每个小组都有堰塘,全村没有了干旱死角。
  多年的交通工作经验告诉刘家贵,挖堰塘和修公路一样,只有建管并重,才能取得实效。在调研中,他发现部分堰塘之所以淤积严重,主要的原因就是缺乏管护,尤其是过水堰塘,管护矛盾多,年长日久就形成了淤塞。刘家贵向村支部、村委会建议,建立堰塘管护机制,实行专人管护,有奖代补,激发群众自发管护堰塘的积极性。这一方法在全村推开后,并被万家工作队作为经验在全乡推广。松滋电视台在新闻栏目中还进行了专题的宣传报道。
  刘家贵说,只有把村民当做亲人,就没有做不好的事情,就没有完不成的任务。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刘家河村的驻村经历,让他多了一群淳朴的亲人,也让刘家河多了一个自家人。

 

  市交通运输局党组副书记、副局长刘家贵"三万"工作事迹

编辑:

Copyright © 2001-2020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营业执照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互联网出版机构网络视听节目许可证广播电视节目许可证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广告服务在线投稿网站地图

版权为 荆楚网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