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频道 > 通讯报告参评作品

更多

03 省司法厅

发布时间: 2012-05-11 16:36   来源: 荆楚网   进入电子报

  从"凤毛麟角"到"满园春色"
  神农架林区松柏镇清泉村建设蔬菜基地的实践与启示


  2011年初,松柏镇清泉村被神农架林区政府确定为全区三个蔬菜专业村后,省司法厅"三万"活动工作组和村"两委"班子一起,紧紧抓住机遇,坚持走群策、群力、群管、群享的方向和路子,充分调动广大农民发展蔬菜大棚种植的积极性,因地制宜,大力发展蔬菜栽培,建设蔬菜基地,取得了较好成效。
  一、清泉村的基本情况
  清泉村位于神农架林区(以下简称林区)松柏镇东部,距林区中心约12公里。总面积37平方公里,全村下辖4个村民小组共292户1052人,现有耕地面积2464亩,山林面积38457亩,人均耕地面积2.34亩。该村最低海拔500米,最高海拔1850米。2010年,全村经济总收入746.9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510元。通电率100%,电视入户率85%以上,通讯覆盖率100%,安全饮水率60%,公路入户率55%。其主要产业为板栗、蔬菜、茶叶、西瓜、雷笋、大蒜种植等。
  村"两委"班子共有5人,村支书1人,委会主任1人,副职交叉任职3人(其中女干部1人)。全村共有党员31名,其中女党员7名。该村有外出务工人员216人。
  二、蔬菜基地的建设实践
  2011年初,林区为了解决生态保护、退耕还林以后所存在的土地少、吃菜难的问题,准备设立三个蔬菜专业种植基地。省司法厅"三万"活动工作组(以下简称工作组)配合驻点村"两委"班子,积极与林区政府和松柏镇政府沟通协调,最终清泉村被林区政府确定为全区三个蔬菜专业种植基地之一。
  在大棚种植蔬菜,对清泉村的老百姓来说,是一件新鲜事。多年以来,林区的农民大多是以种植土豆、玉米为主。因为土豆、玉米好种、好养、少操心,又能够满足人的口粮及生猪养殖的基本需要。农民们即使种蔬菜,也基本上是露天种植,主要"靠天收"。虽然也有个别村民利用简易的大棚种植过蔬菜,但属于"凤毛麟角",而且,由于没有经验,最终都没有获得好的收益。因此,清泉村的农民群众对大面积建设蔬菜大棚、发展蔬菜种植有着不少的犹豫和困惑,主要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村民们对这个新项目心中没底,加上需要一次性投入的资金较多、负担较重,大家感觉风险大而心存顾虑;
  二是由于山区气候特殊,水源紧张,技术缺乏,村民们对发展蔬菜大棚缺乏信心;
  三是村里的青壮年大多外出务工,不少家庭只留下老弱病残,家里劳力少。村民们担心劳力不够,应付不了蔬菜大棚的生产劳动;
  四是由于地处山区,交通不便,生产出来的蔬菜,其销路问题也是广大村民心中的疑虑。
  为了消除农民群众的疑虑,破解项目难以推进的困局,工作组和村"两委"班子一起走访群众、实地调研、分析情况、寻找办法,广泛听取村民们的意见和建议,通过联系咨询有关部门和专业人士,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帮助村民们厘清思路、化解心结、作出选择。工作组还与村委会协商,本着"规模先小后大、先点后片"和自愿的原则,由村委会统一协调,统筹规划,集体聘请技术人员,实现资源共享,促进蔬菜大棚建设。
  一是耐心讲解原委,仔细分析利弊。通过事例分析和数据说话,告诉村民们通过大棚种植蔬菜,一方面可以获得比种植土豆、玉米更好的效益,有效提高土地收益;另一方面,通过规模生产产生规模效应,能够迅速抢抓蔬菜短缺的市场机遇,提高清泉村蔬菜的市场占有率。
  二是争取资金扶持,减轻村民负担。工作组通过与有关部门的积极协调,争取到省、林区、镇三级的配套资金补贴,村民只需要自己出1000元就能够获得一个成本8000元的大棚,解决了村民在经济方面的压力和顾虑,有力地推动了蔬菜大棚建设的迅速起步。
  三是加强项目帮扶,加大配套力度。为克服山区自然条件造成的蔬菜大棚用水灌溉困难,工作组上报厅党委同意,挤出办公经费20万元,对口援建蔬菜大棚的灌溉设施。工作组协调指导村民合理进行水资源开发,采取截流山水、修建蓄水池等方法,铺设了专用水管道近15000米,配建50立方米的水窖3座,将水源引到了农户的家门口、农田间。该项目的建成可满足100个蔬菜大棚(50亩)和60亩露天蔬菜的灌溉用水,惠及农户近百家,有效解决了村民担心的灌溉难问题。同时工作组还积极协调林区农机局等部门,通过减免补贴等优惠政策,为村民争取到用1800元购买原价4000元的微耕机的机会。林区农机局还由局长带队组成技术专班,到田间地头现场培训演示使用方法,帮助村民解决劳力不足的问题。
  四是完善服务保障,消除后顾之忧。由于村民都是第一次接触到蔬菜大棚,技术力量几乎是空白。工作组帮助村"两委"班子联系有关部门和院校,从一开始就注重蔬菜大棚的技术服务和保障。如工作队员和村干部一起,到阳日镇聘请当地蔬菜协会的专业技术员,对农户开展蔬菜种植培训,对种植产品的育苗、下苗技术和种植过程中的管理等进行详细的讲解和辅导。在蔬菜大棚建设的初期,聘请的技术人员就住在村委会,随时能够与农户面对面指导。现在,村民们都有技术员的联系方式,"电话一响,技术上门"。同时,工作组还和村"两委"班子一起,努力打通蔬菜的销售渠道,以解决村民们当心的蔬菜销售问题。
  五是注重带头作用,形成雁群效应。三组村民伍丰群曾经当过村干部,在村里威望较高。他从村干部的位置上退下来后,开始在山上独家经营两亩多地的果园,每年收入近两万元,是群众心目中的致富能人。经过工作组和村干部多次登门做其工作,伍老终于同意在全村带头发展蔬菜大棚,并愿意承担全村蔬菜的育苗工作。在他的带动下,部分村民开始积极响应,报名申请购买蔬菜大棚。二组村民宋振朵,以前就一直以种植蔬菜为主,对如何育苗、下苗、管理等都很有经验。经与村委会协商,老宋家成为全村育苗的专业户之一。工作队员请技术员经常到宋老汉家的大棚,开展技术跟踪,并协调村委会适时组织广大种植户到老宋家进行现场观摩,学习技术。有了传帮带,广大农户种植蔬菜的技术和积极性得到了进一步提高。
  六是实施统筹规划,实现资源共享。在山区,村民居住较为分散。工作组把"三万"活动和新农村建设工作结合起来,与镇、村干部一起入户调查摸底,深入田间地头丈量土地、勘测水源,协调村委会确定每个农户可用来开展大棚种植的土地面积,对大棚分布进行合理布局;由村出面统一订购蔬菜大棚的钢质骨架和塑料薄膜,按登记面积发放到申请的农户;统一育苗,再由村里按大棚面积分发蔬菜苗;制订菜案管理方法,确保市场摊位固定化、规范化。
  三、蔬菜基地的发展现状及成效
  清泉村蔬菜基地经过近一年的发展,现在,村民们种植大棚蔬菜的积极性日益高涨,蔬菜大棚的面积逐步增加,村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大为改观。
  一是村民的收入有了显著增加。该村目前已建起蔬菜大棚106个,主要种植西瓜、黄瓜、辣椒、西红柿、茄子等品种,一年可产出三季蔬菜或水果,人均纯利6280元,比2010年增长44%。如村民伍丰云一直在城里打工,去年回到村里建起了4个蔬菜大棚,占地1.6亩,种植了西瓜、黄瓜和四季豆等,一年下来,种植蔬菜的收益近3万元;宋振朵家建有5个蔬菜大棚,占地2.1亩,1个大棚为村里统一育苗,另外4个大棚种植蔬菜,一年下来,总收入近4万元。曾经让他头疼的两个孩子上中学的费用,现在对于他来说已不算是很重的负担了。
  二是促进了配套设施的进一步完善。在全村发展蔬菜大棚经济的同时,道路交通条件、水资源的充分利用等都得到了一定的改善。如村委会为解决蔬菜的进出问题,广泛发动村民开展投工投劳,修建简易公路到田间地头。工作组协调林区水利局,将田头的坝渠进行了修建改造,对防洪和蔬菜大棚的灌溉等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三是蔬菜大棚建设初步形成了规模。一年来,由于蔬菜大棚给种植户带来了较好的经济效益,村民们在尝到了甜头后,或者要求增加大棚数量,扩大种植面积,或者要求加入到种植大棚蔬菜的队伍中来,有的村民还自愿承包部分没有劳动力的家庭的耕地,用来发展蔬菜大棚。村民钟荣甫以前经营农家乐不是很景气,去年便在山上自家门前建起了2个大棚。虽然只有8分地,但去年一年蔬菜大棚的收入将近2万元。今年,他向村里申请承包其他村民家的耕地近4亩,准备建8个蔬菜大棚。目前,全村的蔬菜大棚从开始时的60个增加到了106个,占地面积110多亩,开始呈现出"满园春色"的景象。
  四是蔬菜大棚的发展态势良好。开展蔬菜大棚种植,既丰富了城乡居民的菜篮子,也给广大村民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在解决松柏镇淡季蔬菜的供应方面开始发挥一定的作用。据村书记孙家宽介绍,今年准备在去年的基础上,使蔬菜大棚由零散型逐步向集中连片型发展,大棚数量将增加到200个。在培育主打西瓜、四季豆等品种外,增加更多特色品种的种植,形成有特色的龙头主导品种。还要筹备成立清泉村蔬菜供应服务站,形成一定的市场供应能力和辐射力,预计2012年全村人均年纯收入将突破8000元。
  四、有待加强与改进之处及对策
  清泉村蔬菜大棚的发展,目前还处于初级阶段。工作中,我们也发现了一些影响或制约蔬菜大棚的建设和发展,需要今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的地方。
  一是大棚规模不够,集中度有待提高。清泉村地处山区,虽然大棚建设是在村里统筹规划、统一安排下进行的,但由于山区的实际情况,村民们的大棚多是建在自家承包的田里,一户发展一个或几个大棚,布局较为分散,集中度不够。不仅土地利用率不高,还造成人工和资源的浪费。同时,100来个大棚的规模仍然偏小,规模效益还有待提高。
  对策:一是通过在"三万"活动中开展"三万一千"项目建设,加大平整土地的力度,为蔬菜大棚的布局更为集中打好基础。二是鼓励有能力的农户通过租赁左邻右舍劳动力不足的农户的土地,使建大棚的土地能够连接成片。三是按照"松柏镇清泉村新农村建设三年发展规划"的安排,科学合理地逐步提高大棚的建设速度,扩大大棚的发展规模。
  二是种植品种不多,特色产品产量较低。由于林区的冬季比较寒冷,时间又长,大棚的冬春季蔬菜的种植条件受限,目前,一年只能生产三季蔬菜。加上引进种植的品种较少,生产能力比较有限。同时,特色品种产量较低,不能形成一定的市场供应能力。如清泉的西瓜是非常有名的,被誉为"甜而不腻,沙而又脆"。在夏季,其他地方的西瓜只卖8角钱一斤,而清泉的西瓜可以卖到3元一斤。但是由于产量较低,往往供不应求,上市期很短。
  对策:一是将现有大棚发展为冬暖式大棚,一年四季都能够种植蔬菜。二是增加种植品种,提升产品等级。三是加大对清泉的西瓜、黄连架的大蒜等特色产品的扶持力度,通过扩大种植面积,提高单位产量,进一步影响市场,满足需求。
  三是基础条件薄弱,道路设施建设亟待加强。蔬菜的生产和运输都离不开道路。由于林区山大人稀,地方财力薄弱,各村均不同程度地存在基础设施落后这一问题,而山区村尤为明显。清泉村就有三山一沟,由于资金缺乏等原因,公路建设的历史欠账较多,道路问题已成为山上农户安居乐业和增收致富的最大瓶颈,也必然影响着蔬菜的生产和销售。
  "要想富,先修路",这已是广大农民群众的共识。路修好了,不但可以解决村民出行难的问题,还能极大地解放生产力,扩大养殖和种植规模,加快农产品的运输和交流,让村民增收有了更多的"渠道"。
  对策:一是积极争取中央和省里的政策倾斜。林区人口少、底子薄,仅靠自身财力很难支持如公路、水利等大型公共项目建设,因此积极争取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政策倾斜和资金扶持十分必要。林区作为国家"天保工程"的重要基地和省"两圈一带"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彰显特色争取支持。二是努力向内挖潜,逐步改善基础设施建设落后的局面。要努力寻求林区党委政府和松柏镇党委政府对清泉村蔬菜基地建设的政策倾斜和资金扶持。还要动员广大村民积极投工投劳,参与到基础设施的建设中来。近一年来,经过积极协调和争取,林区和松柏镇对清泉村的公路建设给予了更多的政策倾斜和资金投入。如黄连架山通达公路5公里的项目已经完工。鹞子窝、沙坡通达公路8公里的项目,也即将完工;还有低丘岗改造等项目,也已部分纳入政府基建项目。
  五、实践中的启示
  清泉村蔬菜大棚的发展,为山区农民如何解决耕地少、吃菜难的问题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一是要因地制宜,精心选定项目。山区农村经济的发展必须要有一两个核心项目作为支撑。但如何去选定项目一定要因地制宜,要根据当地的地势、地质和人文环境等来选定合适的项目,这是我们发展项目经济的重要基础。
  二是要充分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要坚持以民为主,尊重民情民意,充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增强他们的主人翁意识。只有这样,广大农民才能积极主动,成为项目建设的主力军,精心管理,提高效能,增加效益。
  三是要加强配套设施的建设。配套设施的建设直接影响到项目的效益。要努力将配套设施规划好,建设好,有效地配合项目的建设,促进项目的发展。
  四是要有强有力的领导班子和带头人。实践证明,要改变村里的面貌,必须优选配强村级班子,选好带头人。尤其是要把那些有思路、有眼光、肯干事、会干事、能成事的人选配到村级领导班子中来,以带领群众脱贫致富。

        (省司法厅"三万"活动工作组)

(本文来源:荆楚网 编辑:王冬)
关键词:

相关新闻:

湖北焦点

国内要闻

娱乐推荐

荆楚网版权相关声明:
① 本网欢迎各类媒体、出版社、影视公司等机构与本网进行长期的内容合作。联系方式:027-88567716
② 在本网转载其他媒体稿件是为传播更多的信息,此类稿件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果本网转载的稿件涉及您的版权、名誉权等问题,请尽快与本网联系,本网将依照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尽快妥善处理。联系方式:027-88567711
③ 本网原创新闻信息均有明确、明显的标识,本网严正抗议所有以"荆楚网"稿源的名义转载发布非荆楚网原创的新闻信息的行为,并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④ 在本网BBS上发表言论,不代表本网立场,应当理性、文明,遵守相关法律法规。
鎰熻阿鎮ㄧ殑娴忚锛-鑽嗘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