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频道 > “三万”民情日记

更多

省旅游局“三万”工作组组长的民情日记

发布时间: 2012-02-22 14:34   来源: 荆楚网   进入电子报

  记一(2011-3-6):一个创造历史的举动


  这次,省里组织"万名干部走万村入万户"活动,局里定我带队。张达华局长对这项工作很重视,专门召开局党组会议研究,确定由我带童建新、钱松华、周实现,还有一名民大的同志,组成工作组,去完成这项任务。张局作在省委、省府通知上专门签了,要我们"争当先进"。党组会上,张局要我表态。我说,这次让我带队去完成这样的任务,是组织上对我的信任,虽然对当先进没有多大把握,但我一定尽力做好。一定当好旅游局的代表队,即使当不了先进,也决不垫底。会后,张局又单独把我叫到办公室,问我有没有困难,并让我做好家属的思想工作。我说,不会有什么,我才从部队转业下来,过去下部队是家常便饭。张局说,那就好。
  3月4下午,省里又召开培训大会。洪山礼堂座无虚席。大会先由省委常委张昌尔同志作了主题讲话,尔后,省纪委陈绪国、省委财经办吕江文、省委党校马哲军、省统计局赵继华作了专题讲座。他们的讲话和辅导言简意赅,很有针对性,像是临阵磨枪,不快也要发光呢。特别是张昌尔同志的讲话,听了让人解渴。在部队听领导讲话很多,大都形成了固定的套路。昌尔同志的讲话让人耳目一新。他用自己在大悟县玄坛村进村入户"实战演习"的体会,现身说法,让人有身临其境之感。讲得很精彩,也很实在,举的例子都是鲜活的,像刚从河里打捞上来的鱼,活蹦乱跳。比如,他讲的那个残疾农民赵来昌见到工作组说的感激的话,就是农民嘴里说出来的,没有做作的痕迹。还有那个"村姑"席明利也活灵活现。如果下得不深,不实行"三同",恐怕很难了解到这些真实的人和事。昌尔同志不仅教了思想,还教了方法。特别是怎样与农民兄弟打交道,既要遵守规定和原则,又不能死板教条。比如,在农民家吃饭,你如果当场给钱,农民兄弟就觉得太见外,事实上,现在的农民也不缺一顿饭钱,你去他家,他感觉很是荣耀,毕竟是省上的领导。倒不如记好账,临走时交由支书去办。还有规定不准喝酒,人家那么盛情,弄一桌子菜,你楞是不喝,这不是不给面子吗?但不喝高档酒,就喝农民自家酿的苞谷酒。喝酒里面也有学问,也是工作哩。一顿酒喝得好,能喝出感情和友谊。但不能喝高失态。还有,如何办实事的问题,昌尔同志说,不搞"规定动作",只有"自选动作",不能许诺过多、过高,说了就要办到,充分体现了实事求是。一上来就把群众的胃口吊得很高,事后又做不到,那不是开空头支票吗?这样的事不能做。
  昌尔同志的体会是深刻的,在讲到这次要"两个覆盖"时,动情地说:"解放这么多年,我们共产党的干部应该把所有老百姓家访一遍,应该把党的关怀送给每一个农民家庭,不是要让他们感动,而是要尽我们的责任"。这话讲得多好,简直振聋发聩!还让我感佩的是,昌尔一行冒着早春的乍暖还寒,白天走访劳作了一天,晚上还坐在农家的被窝里写"民情日记",这真的是在给我们放样子。
  我们工作组所去的地方是巴东的清太平镇和沿渡河镇。这两个地方对我来说都是陌生的。巴东县城我在部队去过,因为那儿有我们的武警中队,可这两个镇从未涉足。但从方位上判断,那儿是深山老林,山高坡陡,路途遥远。要完成好这次走村入户的任务,正像有同志所说,是一次苦差使。不仅对我们的能力素养、思想作风是个考验,更是对我们意志难得的磨炼。虽说自己也是从农家走出来的,但离开那片土地也快有四十年了,农村的一切都已经变得十分模糊。这次有这么个机会亲近农村,零距离接触农民,也是一次寻"根",因为我的根在农村。苦肯定要吃,但我相信这个苦吃得值得,它将成为生命的财富储存在我记忆的仓库里。
  昌尔同志说,这次走村入户是新时期湖北群众工作和农村工作的创新之举,大家做的是创造时代和历史的工作。我的认识虽然还没有达到这样的高度,但作为一个年过半百之人,能够见证并参与这一壮举,实乃今生之大幸。


  记二(2011-3-7):不打无把握之仗


  为了作好下基层准备,不打无把握之仗,我与建新和工作组的其他同志一起商量,制定了个详细的工作方案。今天一上班就与张局预约,向张局汇报。一是汇报省里培训的精神,二是工作的打算,三是听取张局长的意见。
  张局长在听完汇报后说,这次为什么派你们几个人去,而不派其他人去?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去。你们几个除了陆局长以外,大都很年轻,年轻人要接受锻炼,有益于成长。下乡很辛苦,生活没有规律,有时候要到两三点吃午饭,九十点钟吃晚饭,我下去时,这是常事。要一户一户地跑,多了解一些基层的真实情况,老百姓的话要多琢磨,他们不一定直接讲科学发展观,三个代表,但会讲哪些事怎么办才好,实际蕴含着科学发展观的道理。关于办实事,张局说,要从实际出发,少花钱,多办事,办群众高兴和满意的事。在说到准备为残疾人买轮椅时,张局说,这个不太符合山区的特点,轮椅在山区不适用。不要书生气,想当然。到了那儿以后,看看实际情况再拿个详细的方案。张局长是从鄂西成长起来的干部,当过县委书记,吃过农家饭,干过农家活,对农村基层情况了如指掌。他又说,陆局来的时间不长,大家要多支持陆局的工作。最后,他提了四条要求,一是生活上要优待,二是要遵守纪律,三是要带好队伍,四是要争先创优。我什么时候去,你们发个信息。
  下午,我们开了个工作组全体成员会议。
  建新同志详细讲解了计划,其他同志就如何搞好这次走村入户提了建议。我就提了一些要求,一是希望大家珍惜这次难得共事的机会,同坐一条船,同乘一趟车,凝成一条心,形成一股劲。二是要明确任务,弄清下去为什么,干什么,怎么干。要做到"五个千万":搞"三万",融入千军万马;送政策,道尽千言万语;办实事,吃尽千辛万苦;看实况,跑遍千山万水;送温暖,走进千家万户。大家一定要有吃苦的精神准备,心要想到,话要说到,腿要跑到。高效精干,日事日毕。三要从严管理,严肃纪律。愉愉快快下,安安全全归。


  记三(2011-3-9)两难选择:放弃出境的机会


  昨天我接到了国际联络处的通知,要我报一下相关的资料,为去香港作准备。我问,去多少天,什么时间?答曰:九天,从3月25日至4月3日。我一想,实在不妥。这段时间刚好是工作组展开的重要时段,万事才开端,我一走这么长时间,来去将近半个月,肯定会耽误事情。省里督察组说不定什么时候到,恩施又是省领导关注的重点方向。听说鸿忠书记"两会"后要重点考察武夷山区和大别山区,要到海拔一千米以上的农户家里住一下,说不定就来巴东。尽管童建新处长要我不要放弃,说工作有大家顶着,考虑再三,我还是给张局打了电话,表示不去香港,先把"进村入户"的工作干好,等以后有机会再出去。张局说,也好,反正有的是机会。
  经过昨天一天的紧张准备,材料、生活工作用品、经费审批,今天上午八点半,他们三个从局里出发,到我家接上我,上了三环,沿着武宜高速前行。童建新说,走时,张局以为我与他们一起从局里走,专门集中了几个在家的局领导,到楼下为工作组送行。见我不在,一定要转达他们欢送的意思。我觉得,地方领导也蛮有人情味哩。
  中午,我们在荆州一路边店简单吃了点,没怎么停留就开拔。紧赶慢赶,向着目的地进发。过了宜昌,山高路险,隧道一个连着一个,最长的有六公里,在里边穿行要打着车灯。路边不时有急拐弯、坡陡开灯等提示牌。推窗远望,山上云雾笼罩,飘飘渺渺。公路出口在一个叫野三关的地方。出得收费站。从野三关到清太坪镇也就一小时不到,我们来到清太坪镇党委和政府所在地。稍稍地放松一下,就住进了一个叫瑞阁的招待所。瑞阁墙上挂满了大红灯笼,给人大年余味的喜庆感觉。我们住下后就与镇领导一起商量工作的事儿。书记姓饶,镇长姓邓,年岁都不大,四十岁的样子。大家坐下后闲聊,一问,知道饶书记是土生土长的,二十多年一直在清太坪镇,拿他的话来说是典型的"三农"干部,出生农村,上的农校,当的是农村干部。邓镇长是多岗的,原来是个教书匠,后来又在县里一些部门干过,经历比较丰富。我也介绍了自己刚从部队转业的情况。大家说着话儿,觉得一点也不生分。饶书记说,他和邓镇长要去市里参加工作会议,在家的事由人大谭正亿主席负责。谭主席大概四十五六的样子,话语不多,但看上去很实诚。晚上,招待我们简单地吃了饭,打了招呼,就去安排明天的工作。明天,我们要与三个村的干部开个见面会,也是座谈会。


  记四(2011-3-10)闲谈中长知识


  今天上午,我们按计划召开三个村村干部见面会。这个会由谭正亿主席昨天通知。桥河村的张恒伸支书、谭德超主任,双树村谭永甲支书、谭祖乐主任按时到达,还有两个迟到了二十多分钟。第一次见面,也不好批评,不知乡村干部开会是不是都这样。会议室设在镇政府办公楼的一楼,这幢楼看去比较简陋,四周贴了马帅克,有的地方剥落。会议室里正面有个电视屏幕,旁边有个摄像头。是开电视会议的地方。在这么落后的地方还通上了电视网络,应该说也出乎意料。
  我打量了一下参加会议的各路 "诸侯",脸都黑黑的,除了个别三十来岁以外,大多有四五十岁。见大家有点拘谨,我说,你们这儿土家族的大姓是谭吧,大伙都说是。桥河村是谭氏家族的发祥地。我问有没有祠堂,谭书记说,早先有的,后来没了。土家族有姓谭、姓覃、姓向、姓田,大家七嘴八舌地说,他们这儿主要是两姓,谭和向。为什么你们这儿的村叫坪啊、垭的这么多。大家说,这是根据村里的地势来的。坪是比较高的地方,岗也是;垭是两山之间村落,冲呢弯呢,大都是三面环山。谈到天气,一山有四景(春夏秋冬),十里不同天。闲谈不仅能融洽气氛,还长知识。
  会议先由各村介绍基本情况。大家先是谦让了一下,可能还有点生分。白沙坪的陈华宇书记开了头,他的当地土话听起来有点费劲,讲得不多,但作了认真准备,会议结束时专门给我们发了一个白沙坪村简介。随后,双树坪的谭书记、桥河村的张书记都发了言,勾勒出村的基本轮廓。从各村的情况来看,这里的主打产业首先劳务输出,全镇大约有一万余名劳力在外打工,我问主要做什么,他们说是打钻,开山辟岭。主要集中在哪,他们说全国各地都有,在浙江的多一些。此外,当地的经济发展主要依赖于种养殖,如银杏(万亩杏林)、核桃、烟叶、魔芋等。从发展来看,可能双树村的要好一些,有千万以上的两家,还有五百万以上的数家。具体情况还要到入村以后再慢慢了解。
  大家各自介绍情况后,童处长传达了省里的通知,讲我们的活动计划。我让大家说说对工作组下下来有什么看法,有什么要求我期盼。大家都沉默不语。谭正亿主席开了话头。他说,这次省里的工作组来,是旅游部门的,所以我们安排有点旅游资源的村落,再说也靠得近一些,方便工作。三个村有两挨着。但要每一户都走到,可能难,只能重点走一下。又说,在解决实际问题上不要提过高要求,期望值不要太高。这个言语不多的镇干部,还都把话讲到点子上,这不是在为我们做工作吗?为方便联络,谭主席确定了每个村的联络员。每个村必须有一名向导。工作先从白沙坪开始。


  记五(2011-3-10),阴 当"学徒"从今天开始


  下午我们按时去白沙坪。这个村位于清太坪镇东部,是清太坪镇与野山关连接的中心点。村域面积5平方公里。所辖8个村民小组、330户、1071人,人均耕地0。95亩。去年人均收入3500元。上午村干部来镇上开会,白沙坪书记陈华宇与村主任黄家义没有走,在镇上吃的饭,正好与我们一同前往。我们一路走一路谈。黄主任说,陆局,你上午讲的那些话我们很中听,你们这次下来就不一样。他又说,见到当过兵的感觉不一样,因为我和陈书记都当过兵。一问,原来黄主任是九一年的兵,在沙洋三支队当了三年武警。陈书记当兵要早一些,在广西,守过法卡山。那是八六年,中越已经走过了战争。他们不遗憾地说,没有赶上打仗。
  村委会设在白沙村的中心位置,紧挨着马路。这是一幢新建的三层小楼,建筑面积达810平米。去年竣工搬进去。黄主任指着不远处山坡上的一幢旧楼,告诉我们那就是原来的村办公楼,现在是村办企事业围栏厂。会议室设在二楼。陈书记饶有兴趣地领我们参观了党员活动室,墙上有反映党支部活动内容的五个版块,各类登记资料一摞一摞的,比较齐全,跟部队基层连队差不了多少。看了党员活动中心,又去参观了会议室、与民恳谈室,实际上是一室多用。他们的图书室倒是名不虚传,里面有各种图书三千余册,有政治类、文学类、科技类,陈华宇给我们介绍,借书的村民还比较多。
  前来开会的是一村两委的干部和村民小组的组长,三点钟的会议一直等到三点半。最后一个到的是前任支书邓正东,有点依老买老的样子。会议有村主任黄家义主持。主要是陈华宇书记详细介绍村近几年来发展的情况,然后请我讲话。我说,我们这次来是先当学生,学生也就是徒弟,你们都是工作在一线的师傅,你们要收下我们这些徒弟,一定要带到"满师"。我讲完接着大家发言。从发言情况来看,大家对工作组进村入户持欢迎态度,都说过去从来没有见过。二组长黄家盔说,我们也不能为工作组做什么,当好向导,反映民心民意,赶走狗子。乡村狗多,不能让狗咬了工作组。大家听了就笑。大家发言是踊跃的,没有什么拘谨。反映的问题归纳起来一个是水,白沙坪人至今仍然靠天吃水,到了枯水期饮水都困难。再一个是路,环村公路早就有了规划,但还有三公里的断头路没接,到野山关就要绕。除了水和路,老支书邓正东讲了农村干部退休待遇不公的问题,干满十年以上与三十年、四十年的一个样,都是一千元,没有区别,有人鼓动他上访,他说才不干那事,咱总归是党的人嘛,怎能干有碍稳定的事呢。看来还是有基本觉悟的。再一个是教育,村里不少的孩子上学都要到野三关,路途远,费用大,增加了村民的负担,但本村缺师资,教学质量不能保证。大家还讲到养老保险问题,认为十六岁以上一刀切,需要完善;医疗也是,国家有很多优惠的政策,但有人钻空子,医疗费很高,村民生不起大病。总之,感到问题如山,一下很难理出头绪。
  开完会,天已擦黑。陈、黄二位领我们参观了围栏厂和150工程。所谓150实际上就是个体养殖场,有种猪和能繁母猪,圈养生猪,每次下仔150头,所以叫150工程。已经达到了一定的规模。男主人叫张平,外出有事,女主人带我们参观。她让我们坐一会,天色不早,我们婉言拒绝了。今天晚饭由村支书陈华宇安排他家。
  沿着山里的土公路走了几个弯,我们一行来到了支书家。这是一幢不半旧不新的小土楼。进得屋来,正要小解,黄主任说里边有卫生间,穿越客厅、猪圈,感到这家的装潢很一般,不少地方是裸露的毛坯。可见,村支书家并不富裕。
  我们围着地炉烤火,炉上面挂着一串串腊肉。我对陈华宇说,晚上就简单点,下点面条,有土鸡蛋就打两个。他说,不急,端来了花生糖果,一看就是过年的剩余价值。他跟我们大倒农村干部的苦水。这穷山恶水,要什么缺什么,过去种地的投入远远高于收入,要不是改革开放,大家出去劳务,很难养活自己。但集体经济没有活路,发展的压力太大。弄不好两头不得好。上级不满意,群众有意见。党员老化,平均年龄38岁,年青人不愿意入党,不愿意当干部,这样下去接班人都成问题。我看他镜片后边的眼神是忧郁的。闲聊一会,他让我们进客厅吃饭。
  桌上放了一瓶稻花香和四瓶啤酒,还有土豆炖腊肉,一盘油煎土鸡蛋,几个土泡菜冷碟。我说,酒就免了。陈说,不行,你们第一次来我家,怎么也得喝点酒。同一工作组的小周和小钱都有点感冒在吃头孢,不能喝酒,司机老彭想喝但要开车,只能少量,不能尽兴。只有我与他们周旋。黄家义很会劝酒,要我与他们打成一片,倒一样的。我说,我是有名的"三杯倒",好说歹说,倒了半杯。喝了几口,陈华宇话就多了,还是说基层干部苦,什么也得不到。一年就四千,只有两千八是固定的,有一千二还与业绩挂钩。去年就因为有一胎计划外生育,我和主任被扣了二百八。光一年手机费就得两千多啊。你说,我们基层干部图什么?无利可图,我图的只有名了。这个名就是奉献。人过留名,雁过留声。多少年后,大家记得我还为他们办过一些好事就行了。
  女主人一直在忙乎。我们招呼她来一起吃,她笑笑,又去了灶间。直到快要结束时,才拿着一张凳坐下,男人为她一夹了点菜,闷头吃起来。问其孩子,她说,孩子在巴东县城上高中,今年要高考。可喜的是成绩很好,用不着烦太多。
  晚饭吃到八点多,我们告辞。司机老彭虽然喝了点酒,但车子开得还算平稳。就是在一上坡处,车轱辘直打空转,橡胶轮胎与石块摩擦放出一股焦味。我们赶紧下车,让车子爬上去以后再上车
  到镇上已是九点多。


  记六(2011-3-12)晴  组里别开生面的村民恳谈会


  昨早上还是阴天,零星的下了几滴雨。小周专门去超市买了雨伞,以备用。
  今天是我们走进组的第一天。九点启程,在平时已经很晚了。但在山区不算晚。因为山民们大都要睡到九点多才起床,十点之前能开小组村民会就不错了。
  十点前,我们准时来到一组长张宏喜家。张家的房子呈U字形,他家有三个女儿,两个在家,招了上门女婿。这儿有一个很普遍的现象,就是上门女婿较多。十里八村的小伙都愿意"嫁"到白沙坪,就连村支书陈华宇也是从野三关那边"嫁"过来的。村子好,加上家庭好,就能把"男凤凰"吸引过来。
  老张本人也是过门女婿,老伴家姓谭。都说山里人觉老,其实不是。老张看上去很健朗,满面红光,说话声音底气也很足,至多六十的样子,一问不是,已经六十八。我们围着火盆烤着火,火盆上方挂着一串串腊肉,柴火冒着浓浓的烟,熏得眼泪直淌。许是山里人熏惯了,老张和老伴并没有像我们一样被熏得流泪。我问老张昨天怎么没去参加一村两委会。老张坐小木椅上,指着腿说,腿不好,去年盖房时从梁上摔下,大腿骨折了,到现在还不利索,只好让我闺女代劳。我又看他那手,右手的中指断了大半截,其他三个手指都变形了。老张告诉我,那是搞水利建设时在工地上被石头砸的。看那手叫人心酸酸的。什么是劳动人民的手啊,这就是。
  老张谈了村里的情况。主要反映了一个问题,就是烟叶,种时上头把你当老子,求你多种,收时上头就成了爷爷,烟价一压再压,里边还有人情价,有关系的烟人价就高,六块钱一斤,而没有关系的只有三、四块钱一斤。这不成心欺人?老张会抽烟,我递了一根,自己也陪着他抽。他说这烟好,我说是好,这是苏烟,老家的。他抽着烟,感慨地说,中央的政策是好,到下边有时就变了,(百姓)总搞不赢人家。这时,坐在一旁的一位五十开外的妇女忍不住了,指着胸口说,我被人打伤了,到医院看掉一千多元,没人管。为了造房发生纠纷,打我的人与派出所有亲。她说得有些激动,这是共产党的天下啊,又不是国民党。我问她是谁,她说是所长的什么亲戚。她嘴上吊着旱烟,巴嗒巴嗒抽着,讲话语速快,加上土家方言重,我只能连估带猜往本子上记。
  前来开会的村民陆陆续续来了,老张建议到堂前去。客堂很宽敞,中间也有火盆,但烧的是炭,没什么烟。来开会的三个小媳妇,背了三四岁的孩子,有一个还是奶娃娃。再就是上了年纪的老人。青壮年大都外出打工或下田去了。年纪青点的有点害臊,不愿意先说。我就挨着点她们发言。说来说去,也没什么大问题。田彩珍反映的是孩子教育费用,村里的学校教学质量差,老师不太尽心,只好送孩子去野三关读,把孩子寄宿在朋友家,学校实行"两免一补",主要是生活费、来回交通费太贵。每月要花500多,一年要7000多。一家子除了种烟叶、苞谷,还开了小卖部,生活还算过得去。我问,有没有大的困难?她咯咯一笑,困难当然有,自己该(解)决,总不能都指望政府。有个段贵珍的说话很泼辣,她家两个女孩,都是招女婿,女婿打工在福建,干的是打钻,钱倒不少,每月4500元,但花销也大。她从不问女婿要钱。问其有没有困难,她爽朗一笑:困难有啊,说出来你们也解决不了。说完,收住笑容,继续道:我只希望家门口的路变成水泥的,有的有了,有的没有,这不公平。共产党的福要大家享是不是。她刚说完,一位叫田秀峰的老人接上茬。一问他是不是土家族,老人脱口道:田谭张郑柳,向黄李邓陈,都是土家人。段贵珍听了就说,你为什么把"田"放在前头,"谭"才是第一大姓。田秀峰说,那是老祖宗流传下来的。老人冠心病比较严重,一直没有做搭桥手术,做一个少说也得三万,这对一个靠儿子打工的家庭来说是个天文数字。我说,还是要想办法看呢。老人说,这病不看也罢,死了也痛快,说走就走。我听了,心里说不出的沉重。
  后来几个发言的不是说路就是说水。最后,我要大家排排组上谁最穷。村民们掰着手指一一道来:
  谭圣钊,年老无靠,姑娘早逝,女婿也远走高飞;
  谭传奇,76岁,老伴74岁,儿子在外打工死了,带了个孙子;
  邓洪涛,兄弟仨都是光棍,父母均亡;
  邓桂华,女儿女婿皆亡,孙儿孙媳妇不愿交保;
  谭仲介,年老无依,半残失明,儿子也是残疾。
  这些人,我们要重点关注,作为慰问抚恤的重点对象。


  记七(2011-3-13)晴  听一听农家"良心话"


  第一次走访。前天中午,开会开晚了,我们在一组组长张宏喜家吃了便饭。组长挺客气,让老伴和女儿忙乎了一上午。菜不多,洋芋炖腊肉是主菜,实际上是个火锅,边吃边不停地往里边加菜,都是刚从地里割来的菠菜、青菜之类的,绝对绿色。组长坚持让我坐上,我说千万不能,还是您老哥坐。相持不下,组长说,咱俩一块坐吧。他开了瓶稻花香。我说,中午就不喝了吧,下午要走访呢。老张不依,说头次来家,哪有不喝酒的。我说,那就一瓶。童建新去州里开片会去了,小钱和小周都感冒吃头孢,不能沾酒。只能我和司机老彭陪一点。
  吃完饭,我们稍事休息,就开始第一次走访。组大,有80多户,只能先近后远、先集中后分散地一步一步搞。给我们当向导的是村里的监委邓家新和组长的女儿村妇主任小张,村民们见我们到来,都还比较客气。一进门,就把炉子生起来,给我们烧水。不管那杯子干不干净,人家倒了,你就得喝点,不然,就显得很生分。有好几户家里没人,一问都外出做活,或者在田里劳作。田里有人,我们就赶过去,在田头与他们拉呱。现在正是春耕期间,不少农户在种魔芋,一垄一垄的,边施肥边扒眼。也有的在工地上,谭锁林一家在屋后建水池,有四人在帮忙。砌水池的石块是从山上就地取来的。一个水池连人工带石料和水泥,大约六、七千呢。老谭边砌边跟我们聊,说说笑笑,手中的活也没担搁。
  走过一道山弯,我们来到了一户农家,他家门口有几个工人在制作空心砖,准备把老房翻盖。正准备与他家老人交谈,不远处的山凹里传来妇女的对骂声。只见一个男的在推着女的往家里走,估计那男的肯定是她丈夫。这时,迎面走来一剃着平头的男子,约摸四十岁的样子,他热情地把我迎进他的新屋。给我们让坐倒茶。他叫邓振华。问起吵架缘由,他说,这家人家不讲理,门前的路是他家造的,他们要分一半。他是外来户,隔壁总想欺负他。说着,他家老婆气哼哼地回来了。他老婆也不是个省油的灯,讲起来话来像砸石头,一砸一个坑。我说,你气量大点,不要与她一般计较,不理她就是,一个巴掌拍不响。她说,我气量够大了,可她总是在骂,一骂骂半天,骂得可毒呢,谁也听不进啊。我说,老这样骂,会结仇的,邻里之间还是要友好相处。她说,我不会与她家打架,她娘家兄弟多,我们打不过,也就骂骂。我说,你要消消气,身子是自己的,气坏了她不就高兴了。她听到这儿笑了。像此类的事,光靠村民委员会调解也不够啊,清官难断家务事,还是要靠教育提升素质。
  离开邓振华家,我们来到了叫陈祥安的家。他家门口有一片场地,场地上放着自己做的小椅,那椅子是用木板和竹片做成的,摆了一长溜。陈的手艺不错,小椅很上去很精致,那木杆儿很光滑,我以为是机器做的,一问才知道全是手工。一张椅子能卖百来元,两天做一个。陈祥安说的时候一自得其乐的样儿,看样子日子过的还顺心。离开陈家,我们又来到了一个叫向仲礼的家,远远看去,他家是新盖的楼房,座背向阳,造型也不是那种火柴盒的,外墙砖贴得很漂亮,家门口停了一辆乳白色的轿车,我们还没到他家,那车就开走了。她老婆把我们迎进门。说她男人有事出去了。楼下客厅的右边是烤火的房,用的是煤炉,彩电是液晶的。她家是做魔芋加工的,雇了四个工人,生意做的不错。坐下后喝了点茶,因为时间,我们也不敢多留,她领着我们参观楼上的房间,本来是要脱鞋的,她不让。楼上的装潢比较考究,与城里没有什么差别。这一家也算是致富的典型了。
  不知不觉,太阳只有一树高了。我们来到一个叫邓仲令的家。老邓58岁,很是健谈。他告诉我们,家里六口人,三个孩子,一男二女。小女春节结婚,女婿是招亲。怪不得大门门眉上写着"门当户对"。 1976年,他在建大亚湾铁路里腿受了伤,是甲级残废,每月拿到176元抚恤。讲到现在的生活,老人话就76多了。现在百姓的生活是越过越好啊,"糖山酒海,猪肉当白菜",还要怎么好啊!共产党的政策没得话说,种田不但不要交税,反过来还给农民钱,历朝历代哪有这样的好事?说到干部,他说,百分之九十的干部是好样的,真心护着农民,他们工作是努力的,虽然也有缺点。就说组长吧,腿跌断了,但只要有事找他,总是想办法解决的。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没有共产党就没有农民的好日子。这么好的政策,你不致富,就是"懒家伙",叫人看不起,好吃懒做,还说共产党不好,福中要知福,福中要致富。老邓的话在乡村有一定的代表性。讲的是农民的良心话。由于年龄上差异,对政策的评价也是不一样的。一个跑个体运输的小青年叫谭润,去年买了一辆南骏牌卡车,老婆跑的士,买车时国家给了5000元补贴。问他政策,他说,共产党政策好的多于不好的。在他看来也有一些还不尽人意。
  在太阳下山之前,我们走访了最后一户叫邓中山。他家四口人。邓中山中等个儿,一看就是个很精明的人。他45岁,家里有四口人,夫妻两,育有一男一女。他嘴上说是做小生意,其实做的是大买卖。主要收购山羊,组织运输,把山羊运到广东、四川等地,已经做了十五年。一年大约要收购6000头左右。每头少说也得赚二十元,还兼顾花卉树苗。"政策好,没什么说的。"这是他的结束语。
  太阳下山了。山区的暮色凝重起来。今晚有个叫邓中巧的约我们去他家吃饭,说陈书记也参加。本来,我们想返回清太坪镇,看他这么诚意,我们也就应了。邓家住在一个半山腰上,一排崭新的楼房,全是原木结构,两层楼从东至西,约有四五百平米。他先领我们楼下楼下看了个遍。如果从硬件上来看,搞个农家乐具备条件了。邓家一女三男。孩子都很有出息,女儿邓彩云在巴东县工商局,原先在县旅游局当副局长,与我们是一条线。三个儿子也在外做事。这幢新楼是去年落成的,中堂里挂着一副对联:风起水生筑巢引凤,各族人民共同致富。横批:和谐落成。老邓不无骄傲地说,这幅对联出自他手。大家都投以欣赏的目光。许多时候,我们觉得自己很文化,其实,真正有文化的还在民间。他们在自己的土地上耕耘、播种、收割,把属于自己的文化服务于他们的百姓。酒过三巡,我请老邓的家属过来一块吃。老邓跟我说,在他们这儿,女人是不上桌的。为什么叫堂客啊,就是在堂的一边站着。这时他老伴送来一大海碗新鲜菜苔,往火锅里加。边加边说,你们好好地吃,好好地吃。我说,大嫂子,你也一块来哈。她说,那不行,我们这儿没有这规矩。看来,在这比较偏远的山区,男尊女卑还有着很大市场。大嫂是位嘴到手到的人,快言快语。邓小平说,我们是人民的儿子。她一说,我们都觉得的惊奇。这从一个农妇嘴里说出的话,真的让人刮目相看。我这一辈子有两个日子终生难忘。我们都期待着她说下去。十五岁那年,我做红卫兵进京受到毛主席的接见。还一个在我六十岁生日这天,我去天安门瞻仰了毛主席遗容。我这一辈子很辛苦,把四个孩子带大,但我很幸福,他们个个有出息,孩子们都听话。吃不愁,穿不愁,开开心心地过日子。我们常说幸福感,这难道不是最好的诠释?


  记八(2011-3-15) 感受巴东旅游的强劲


  正好赶上巴东旅游发展大会,旅游局长李前兵特邀我参加他们的大会。发展乡村旅游,促进地方经济发展,这也是我们"三农"工作的内容。经请示张局长,同意我代表省旅游局参会,并提要求。巴东旅游局代拟了讲话稿。觉得长了点,比较刻板。看稿后,我作了较大幅度调整,将原来的三个部分改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主要讲我对巴东的印象和巴东旅游发展的优势。第二部分提了四点要求。把稿件改好后,3月12日下午我们一行四人直奔巴东。
  晚上,巴东县常务副县长郑县长,还有宣传部、统战部集于一身的刘太可部长陪我们就餐。因为晚上他们还要开会。这次全县所有的乡镇领导,好不容易集中在一起,为了减少会议,县里把六七个会议放在一起,如经济发展、纪检监察、旅游发展等等,形成了会套会,会插会现象。
  我把修改的稿件给童建新处长,让他给把个关。他看了后提了些修改意见,说,前边部分要压缩,大家知道的东西,如巴东的人文历史、自然景观就少说。他说得有道理,我采纳了他的意见。稿件交由他时,他认真进行了润色。许多地方改得是有道理的,如"走进巴东,心中会升腾起对历史和民族的敬畏,"他把"敬畏"改成了"敬仰",我以为比原先更加贴切。所谓一字之师,是也。这些天接触,觉得童处长很健谈,知识面很宽,而且对工作很认真,这个黄冈人与我在武警总队遇到过的政治部吕主任有很多相似之处,吕主任也是黄冈人。
  旅游发展大会开得很好,表彰了先进,部分乡镇作了典型发言。刘部长作了个鼓舞人心的报告。我作了简短讲话。最后是县长刘冰讲话。他没有讲话稿,就在会议期间在本子上勾勾画画,临时弄了个提纲。讲起来还挺生动,感觉他情况熟,路数清,表达比较准确。这就是从基层锻炼上来的基本功。看得出,是经过摔打的。如,他以铿锵的口气说,今年巴东要设"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年",我们再穷也要投入。什么是"跨越式"发展?跨越需要力度和速度,没有力度不行,达不到一定的速度会是什么样,肯定会摔得很残。他的讲话,充满了紧迫感和危机感。会后,他们对我说,我虽然来旅游局时间不长,但讲话很到位,是不是客套恭维呢,好象不是。
  短短两天,我们结识了李书记,她中午陪我吃了饭,本来要主持下午的会,因为人事变动要找人谈话,没有参会。跟我打了招呼。李书记是个女干部,苗族,五官端正精巧,皮肤白皙,人都说他是美女县长,一点也不夸张。此外,还有副县长向凤英、人大崔副主任。这些女干部看上去都挺能干,谈起来都能上路子。席间,听说我是作家,要我赐书。我说,真的拿不出手,他们不依。我只好把车上的书七本书都拿来,当场签赠。他们翻了一下,看了我的个性书签,都说好。权当以文会友。


  记九(2011-3-16)尊重农民就是尊重我们自己


  山里的天气说变就变。前天还是好好的,气温也有十六七度,没成想,昨天一早起来就见山坡上盖了一层白雪,山林子也是白茫茫的。一下子感觉冷了许多。这儿季节显然慢了一拍。我们从武汉一路走来,看到汉中平原已经开满了金黄色的油菜花,而这海拔一千米的山区,好象还沉睡在隆冬之中。本来想脱的冬装还得穿上。
  前天从巴东开了旅游发展大会,回到清太坪镇已经快十一点了。如果从镇里去白沙坪,显然太晚了。我让大家准备准备,下午开个会,把前期的情况总结总结。
  会上,小钱先发言。他是个不怎么爱说话的小伙子。与我一样,是从部队刚转业到旅游局。闲聊时,知道他的父亲与我是常州同乡。五十年代支援落后地区到黄冈。他说话不紧不慢,大意是下乡后,搞了两期简报,陆局长要求严,怕过不了关,压力很大。我说,不需要有什么压力,搞得也不错,就是再内容再充实一些,动态少报,多报点做法。要写出我有别人没有的东西。接着,小周也谈了准备工作和后勤保障的一些事。童处长传达了片会精神,就下一步工作提出了一些很好的建议。比如,简报每期要突出重点,要善于抓亮点;办实事要结合旅游工作实际,多在乡村旅游发展上做文章,扶持农家乐,结好穷对子;在作息上要与乡民的生活习惯相一致,乡民们大都睡得晚,起得也晚,实行早九晚六工作制。
  我对前段时间的主要工作作了总结。准备充分,展开迅速,特别是大家精神状态好,精力集中,克服水土不服带来的感冒胃病等,坚持带病工作。关于下一步,我肯定了童处长一些建议。强调要把两个覆盖作为重中之重,"访"是重点,是办实事的前提,工作要的紧迫感,赶早不赶晚,计划要细化到每周、每日。特别要讲究农村工作方式方法。山民淳朴善良,老实厚道,但也有点自由散漫。要看到主流,放下架子,拜师学艺,不耻下问。农村工作是一门学问,学问学问,一学二问。在情字上做文章,从感情上融入,尊重农民就是尊重我们自己。主动适应,而不是等农民来适应我们。开会可边开边等,不一定要等齐了再开。中午就吃碰饭,到了时间走到哪家就在哪家吃,不要让村民刻意准备。对民生问题要高度敏感,再小也是大事。家访以入户为主,其他方式为辅。民情跟着村民访,人在哪,情在哪,脚步就到哪。田头、工地、作坊、诊所,边干边拉呱,三两句话、三五分钟,有话则长,无话则短。最后我又强调要遵守政治、群众、工作和生活纪律。(作者系湖北省旅游局副局长、"三万"活动工作组长,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陆令寿)

(本文来源:荆楚网 编辑:杨梦云)
关键词:三万活动;民情日记

湖北焦点

国内要闻

娱乐推荐

荆楚网版权相关声明:
① 本网欢迎各类媒体、出版社、影视公司等机构与本网进行长期的内容合作。联系方式:027-88567716
② 在本网转载其他媒体稿件是为传播更多的信息,此类稿件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果本网转载的稿件涉及您的版权、名誉权等问题,请尽快与本网联系,本网将依照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尽快妥善处理。联系方式:027-88567711
③ 本网原创新闻信息均有明确、明显的标识,本网严正抗议所有以"荆楚网"稿源的名义转载发布非荆楚网原创的新闻信息的行为,并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④ 在本网BBS上发表言论,不代表本网立场,应当理性、文明,遵守相关法律法规。
鎰熻阿鎮ㄧ殑娴忚锛-鑽嗘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