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专题 > 华农学子十年支教接力 情系深山

交通违章权威查询
华中农业大学特色支农:彝山杜鹃红
发布时间:2012-08-10 17:00:44来源:贵州日报进入电子报

  “天边边那树红杜鹃,映红了山里人这张脸……”

  2010年3月1日,在华中农业大学新生开学典礼上,丁洁作为研究生代表走上主席台,这个高挑清秀的女孩儿未言先唱,用这样一曲悠扬清脆的山歌,为现场6471名新生带来了一份关于大山的记忆与情愫。在那里,她刚刚完成了贵州华农大石希望小学为期一年的支教任务。

  而同一天,远在贵州华农大石希望小学的姬胜玫、田甜、徐小伟、张春丽、俞芳和贵州大水乡本禹希望小学的陈立、张钢仁等7位派自华中农业大学的研究生志愿者,同样在隆重的开学典礼上唱起了这首悠扬清脆的山歌。这7位研究生是继丁洁、史东伟、周磊、丁记峰、施世明等5位华中农业大学研究生志愿者之后的第五棒爱心接力志愿者。

  在华中农业大学,“赴贵州支教”,是几个令人心驰神往的字眼,每年想成贵州华农大石希望小学和贵州大水乡本禹希望小学的支教志愿者,需要层层竞选考核,不仅学习成绩、思想政治、身体健康等各方面条件严格,而且竞争相当激烈。

  爱心接力:

  只为那贫困山区的孩子

  说起支教志愿者,不能不提到一个名字。在华中农业大学,同学们说这个名字已经成为一种精神的象征。生活中大家都亲切的称他“本禹大哥”。

  “我愿做一滴水/我知道我很微小/当爱的阳光照射到我身上的时候/我愿毫不保留地反射给别人。”——摘自徐本禹的日记。

  2003年3月,徐本禹以372分的高分考取了本校农业经济管理专业的硕士研究生。然而,2003年4月16日,他却做出了让所有人大吃一惊的决定:放弃攻读研究生的机会,去贵州省的贫困山区支教。之后,徐本禹先后在贵州省大方县猫场镇狗吊岩为民小学、大水乡大石小学支教两年。

  曾有一名网友这样评论徐本禹:“他认识到了作为一根火柴的意义。他不是第一根火柴,也不会是最后一根。”

  很快,第一批踏着徐本禹的脚印,接过支教接力棒的曹建强和田庚再次回到贵州。曹建强回忆说:早在2002年他读大一的时候,就曾在校园里注意到一个脚穿千层底布鞋的学长。“因为穿千层底的布鞋是北方农村人的传统,我就是一直穿着千层底的布鞋读完高中的。来读大学,进了大城市,怕被人笑话,就没带布鞋,穿着双皮革的假皮鞋来读书。所以见到穿布鞋的同学,我就有种打心眼儿的敬重。”

  被评为2004年“感动中国”年度人物后,“徐本禹效应”由此得以扩展。2006年,华中农业大学的支教活动被纳入到共青团中央、教育部联合组织实施的青年志愿者服务扶贫接力计划全国示范项目。学校从这一年开始组建中国青年志愿者扶贫接力计划研究生支教团。支教的火把年年相传,志愿者的爱心之火也愈发壮大,今年9月,作为第五批研究生支教队伍,陈立、姬胜玫等7名志愿者又一次踏上了前往贵州的支教之路。  以徐本禹为代表的研究生支教团的榜样力量迅速彰显,华中农业大学的同学们积极开展了各种形式的资助活动。有同学坦言,自己也许没有机会前往贵州支教,但是可以通过捐赠图书和衣物等行动对贵州的孩子们献一份爱心,并将这种助人为乐的意识溶化到自己的生活和信念中去。

  2006年,支教返回母校的徐本禹、曹建强和田庚在“华农贵州支教基金”基础上成立红杜鹃爱心社。至今,这个公益性质的学生社团已资助过上千名贫困儿童及中小学生。为贵州山区小学募捐课外图书8万余册,为14所小学建立了图书室,为贫困儿童募捐价值100多万元的衣物。同年4月,红杜鹃爱心社开展首届“贵州乡村骨干教师到汉交流学习”以来,已有80多名贵州各个山区的优秀骨干教师到武汉交流学习,至今年5月已是第四批。

  而这只是诸多志愿服务西部行动的一个缩影。

  自2003年我国发起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以来,全国已有近10万名大学生志愿者到中西部26个省(区、市)500多个贫困县的乡镇一级,从事支教、支医、支农等方面的行动。

  苦中作乐:

  没有终点的马拉松

  2008年,华中农业大学第一次往本禹希望小学选派研究生支教团成员。本禹希望小学的生活条件要比华农大石希望小学更为艰苦,吃水要到离学校不远的蓄水池去挑。蓄水池是周围老百姓公用的,遇到干旱的时候吃水非常困难,经常可以看见在蓄水池旁摆着一排空空的水桶,支教的同学经常晚上十一二点一个挑着水桶,另一个打着手电,深一脚浅一脚的去池塘打水。

  “天无三日晴,地无三尺平”形容的是云贵高原特殊的地理气候条件。喀斯特地貌奇特的地理环境下,当地的米、面和蔬菜都很少见。志愿者介绍到,一般的村民一年四季都是吃包谷饭,好一点的才能经常吃上土豆,土豆是蒸或馏着吃。在支教队里有这样一句顺口溜:“早上吃土豆,中午马铃薯,晚上potato。”第二批支教团成员秦丽回忆到,一次给一个六年级的同学过生日,餐桌中央放着一大盆米饭,上面插着三根白色粗壮的蜡烛,戏称为“生日米饭”。生日宴一共八个菜,中间的四个大碗都盛的满满的,堆的像小山似的,全是特产——炸土豆;外面的四个盛着辣椒面。关上灯,在烛光中她唱起《生日歌》,山区的孩子们高兴得合不拢嘴。

  在一年的支教生活中,志愿者个个成了生活的能手。植物科学专业的同学发挥专业特长,自己开辟出一小块农田来种植蔬菜,这才能尝尝久违的“绿色蔬菜”。要是能蒸一次馒头,那将是来自北方的同学们的纪念日,他们唯一抱怨的是锅太小了,因为“锅有多大,我们的馒头就能蒸多大”。

  “我们走得正,我们在大方;我们心地善,我们在大水;我们骨头硬,我们在大石!”其中“大方”、“大水”、“大石”分别指的是贵州省的大方县、大水乡、大石村,这是志愿者们走过的轨迹,更是他们的口号和信念,是他们坚忍不拔、乐观奉献的写照。

  特色支农:

  关注的不仅仅是学生

  施世明是支教接力行动第四棒的成员。2008年“十一”长假过后的第一节课,他提着几个大柚子走进教室,孩子们几十双眼睛都睁得大大的。在全班学生地注视下,他剥开柚子当着大家的面先吃了一瓣,一边吃一边给大家讲解,然后把柚子分给每个同学一瓣。

  看着孩子们吃得津津有味,施世明的心里酸酸的。几天前的一节语文课上他正在给同学们讲解课文《三峡之秋》,当读到“三峡的秋色,是从大江两岸的橘柚树开始显现的”这句时,有同学站起来问橘柚树是什么树。他回答橘柚树就是指橘树和柚树,但是孩子们纷纷说柚子这东西从来就没听说过,不知道是什么样子,更没吃过。作为植物保护专业的学生,施世明运用自己已有的知识,从植物学的角度给孩子们介绍了柚树及其果实柚子的特征,同时也暗下决心,一定要让孩子们亲口尝尝这种水果,这才有了课堂上那一幕。

  志愿者的到来,特别是具有特定专业背景的志愿者们,往往能在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之余,为学校的发展和当地经济的建设发挥更大的作用。园艺林学学院园林植物与观赏园艺专业(城市规划与风景园林设计方向)的志愿者董桥锋就曾为华农大石希望小学的校园进行过设计改造,并通过网络等媒体力量自行筹资八万余元,为小学新添两间教室,及时解决了因教室资源紧张对教学工作的影响。另外,志愿者们每逢双休日一定会抽出时间来进行家访,运用所学的专业知识,发挥农业大学的优势,为村民们解决一些大大小小的问题。

  作为志愿者强有力的后盾,华中农业大学利用其专业特色,5年来连续不断地组织近百名来自种植、园林、养殖、社会学、园林规划等学科的专家学者赴大水乡指导,数百名学生接力开展支教、技术服务、社会调查活动。2009年4月,华中农大近10名教师再次前往贵州毕节百里杜鹃风景名胜区大水乡(原大方县大水乡),考察了当地农业,并对百里杜鹃风景区建设提出意见。2009年10月下旬,贵州省百里杜鹃风景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黄家耀一行10余人来到华中农业大学考察交流。双方就建立长期的科研合作、人才培养基地等方面达成框架协议。华中农业大学将发挥其学科优势,将学校的农业科研成果转化为对当地经济发展有促进作用的生产力。双方以研究生支教团为纽带,进一步加强交流合作,在促进地方基础教育发展和高等院校志愿服务工作方面取得更丰硕的成果。

  收获真诚:

  那山那水那人

  在志愿者的努力下,在华中农业大学的支持下,在媒体以及社会各界爱心人士的关注下,这里建起了华农大石希望小学和本禹希望小学。华农大石希望小学的前生是始建于1942年的“国立大石小学”。当时,学校还只是一个由民间自发组织的私塾,校舍由老百姓提供。1947年至1948年间,学校停办两年。1949年后,学校恢复办学并更名为“大石小学”,当地村民自发修建了三间草木结构的教室,也是当时大石村唯一的一所学校。徐本禹放弃攻读研究生的机会到我省大方县大水乡大石村支教,被评为2004年“感动中国”年度人物后,徐本禹支教的效应由此得以扩展和放大,大石小学也因此受到社会关注。随后,华中农业大学和贵州当地教育单位联合投资37万余元修建新校舍,大石小学遂更名为“华农大石希望小学”。由于学校高度注重德育工作,狠抓教学质量,在全乡13所小学综合测评中,学校每年都名列前茅,为初中输送了一批又一批的优秀学生。

  大水乡本禹希望小学位于大水乡箐山村,始建于1971年,原名大水乡箐山小学,建校时借用村公共民房3间,只有一年级和二年级,2名任课教师。此后,学校规模不断扩大,不仅增至一、二、三、四、五共5个年级,还兼办了三年(一届)的初中。此后,学校设施和办学条件得到不断改善,但还远远滞后于教学工作的实际需求。2005年,受徐本禹支教经历的感召,徐本禹家乡山东聊城捐款25万元,同时贵州省百里杜鹃风景名胜区(原大方县)人民政府出资24万元,兴建了新校舍,学校更名为本禹希望小学。学校现占地面积3240平方米,建筑面积771平方米,教室7间,办公室1间,图书室实验室合用1间,教师宿舍2间。全校现共有学生318,教师13人。从2008年起,华中农业大学决定派遣志愿者服务学校,当年共有史东伟、丁记峰两名志愿者前往本禹希望小学支教。志愿者到学校后,在承担日常的教学任务的同时,还协助进行管理和资助工作,对学校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一批批志愿者给贵州大山中的这块土地带来了变化,没有改变的,那便是山里孩子们的真诚与朴实,志愿者大学生们一次又一次的被深深地打动。

  周宏曾在2007年7月到2008年8月间在大石希望小学支教,期间他留下了107篇图文并茂的支教日记,其中有这样一件事一直让周宏记忆犹新:  那是一个阳光灿烂的下午,周宏打水洗头。突然,他感觉有股力量把他的衣领往上拉,扭身一看,是四年级学生罗敏站在她的身后,罗敏小声地说:“周老师,你的领子要被水打湿了。”他看到罗敏用左手拉着她的衣领,另一只手拄着拐杖,用力支撑着那单薄瘦小的身体。担心孩子会摔倒,周宏迅速地洗完了头。

  罗敏的双脚患有先天性畸形,几乎丧失活动能力,从2006年开始,徐本禹帮她联系了上海一家医院,并通过安利公司的资助为她做了半年的治疗。从她两条大腿的膝盖上部一直到小腿植入钢板,进行矫正,所以罗敏走路需要靠一根竹子做的拐杖来维持身体平衡。

  交谈中,周宏发现罗敏的普通话很标准,完全不夹杂贵州当地的口音,罗敏说自己的普通话是在上海边治疗边上学时学到的。周宏鼓励她去校广播台。后来罗敏成了华农大石希望小学校广播台的一名小播音员。周宏说,这里的学生都是这么坚强懂事,“特别是罗敏给我拉衣领的情景,已经深深地刻在我的脑海中,我将永远不会忘记。”

  几乎每个志愿者都有这样的经历,手中突然被塞进一两个鸡蛋或者一块芝麻饼干,还没来得及看清是哪个同学,孩子们就哄散着跑掉了。志愿者简陋的房间中也总是因为贴满了孩子们送给他们的图画而变得生趣盎然。

  2008年底,华中农业大学的大一学生李满营被确诊为白血病。消息传到贵州,华农大石希望小学的孩子们把这位远在武汉的大哥哥当做自己的亲人,纷纷画画、写信送上自己的祝福。知道治病需要花很多钱,三年级的严洁,放学后就跟妈妈上山挖药材,卖了五块钱。同班的王春兰卖了四个鸡蛋,凑了一块钱。就是这样,一块块小小的硬币,一张张被揉得皱巴巴的钱收集了上来。李满营在病床上得知这件事,满含热泪地说:“等我病好了,一定去贵州支教。”

  志愿者们谈起自己的学生总是带着无限的感动,他们总说自己给予的太少,而孩子们的回馈太多,特别是孩子们真诚善良的心是所有志愿者受到的最为珍贵的礼物。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我已习惯把学校看成麦田,而老师自然就成了在麦田里守望的长者。那一季一季成熟的麦子,就这样让麦田的守望者,从激情四射变得成熟深邃;就这样让麦田的守望者,从翩翩少年变得垂垂老矣。匆匆地穿过一片麦田,不见收割者,但见守望者。那无际的风刮得麦子上下翻腾,青青的一片犹如绿海。”一位志愿者如是说。这也许是所有支教大学生心中一幅永远的画面。

(作者:  编辑:

更多资讯,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湖北日报官方微博、微信。

-->
  • 湖北焦点
  • 国内要闻
  • 娱乐推荐
新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