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专题 > 华农学子十年支教接力 情系深山

交通违章权威查询
华中农大每年派出毕业生在贵州山区支教
发布时间:2012-08-12 15:49:40来源:新华网进入电子报

  新华社记者周潼潼、周之江

  在贵州支教的丁记峰与来自贵州省威宁新发民族小学、本禹希望小学等学校的21名教师,从武汉到贵阳。此前,他们刚刚在华中农业大学结束为期一周的交流学习活动。  

  支教接力

  丁记峰是华中农业大学第五届研究生支教团5名成员中的一位。"支教接力"从徐本禹开始,一位曾经"感动中国"的华中农业大学学生,2003年自愿推迟研究生入学到贵州支教。

  徐本禹支教期满后,华中农大成立支教团,每年派出学生志愿者前往贵州山区支教。7年来,有近20名青年志愿者循着徐本禹等人的足迹,到贵州贫困山区,点亮大山深处的"红烛"。

  这是一场没有终点的接力赛,参赛者是一拨又一拨年轻人,交相传递的是爱心,是援助西部教育、帮助更多贫困学生的理想与热情。

  2008年8月,丁记峰一毕业,就与同学史东伟到贵州省大方县大水乡箐山村本禹希望小学开始为期一年的支教活动。

  山村教师

  尽管有徐本禹的家乡山东省聊城县的援助,学校的条件依然艰苦,7名正式老师,4名代课老师,要管全校7个班318名学生,都不是师范专业的两人被委以重任,分别教六年级的语文和数学。

  丁记峰说,每周18节课的安排早已习惯,因为是毕业班,有时还得再给学生们加课。让两个大男生有些熬不住的是伙食,村里农田少,几乎不出什么蔬菜。

  "每天至少得吃一顿土豆。"史东伟笑着说,"还有就是玉米,轮换着吃。上学期,我们买了两次肉回来改善伙食,这学期还没买过。"

  村里的供水也是问题,唯一的水源是山脚下一个小水塘,两人常等到深夜,一个挑水、一个打手电,沿着村里的小路,深一脚浅一脚地挑回来。能打到水已是好运,冬天时水塘常结冰,打不到水。

  物质生活的匮乏有时并不算艰难,从大学生到山村教师,是他们在支教路上要翻越的"高山"。

  有时,学生们不听话,面对乱哄哄的课堂,丁记峰曾扔粉笔,冲出教室,平静之后再回来,拾起书本继续上课……

  "我们都是抱着一颗帮助更多求学若渴的孩子、改变当地教育现状的热心而来,但理想与现实毕竟不同。"史东伟说,"这样的现状不是一两天形成的,长期贫困、与世隔绝才是深层次原因,不是某个人、某一天就能改变的,而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一批又一批人不断努力和持久的付出。"

  西部行动

  2004年,华中农业大学在"华农贵州支教基金"基础上成立红杜鹃爱心社。至今,这个公益性质的学生社团已资助过上千名贫困儿童及中小学生,为贵州山区小学募捐课外图书8万余册,为14所小学建立了图书室,为贫困儿童募捐价值100多万元的衣物。

  2006年4月,学校开展首届"贵州乡村骨干教师到汉交流学习"以来,已有80多名贵州各个山区的优秀骨干教师到武汉交流学习,至今年5月已是第四批。让山区的老师开阔视野,学习先进教学经验,极大推动当地教育水平的提高。

  而这只是诸多志愿服务西部行动的一个缩影。

  自2003年我国发起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以来,全国已有近10万名大学生志愿者到中西部26个省(区、市)500多个贫困县的乡镇一级,从事支教、支医、支农等方面的行动。

  在武汉的一周太短暂,丁记峰和史东伟甚至没给自己买什么东西,只是给班里的孩子们背回了6套语文试卷和一些衣物。

  "到西部去,到基层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这是我国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的主题歌词。最初学唱《到西部去》时,丁记峰甚至有些不屑,这样的曲调和歌词在听惯了流行歌曲的大学生看来,有些可笑。

  "现在当我再次听到这首歌,再唱它时,有不一样的触动,和一年前的感觉完全不同。"丁记峰说。

(作者:  编辑:

更多资讯,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湖北日报官方微博、微信。

-->
  • 湖北焦点
  • 国内要闻
  • 娱乐推荐
新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