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专题 > 华农学子十年支教接力 情系深山

交通违章权威查询
20个“徐本禹”:华农支教团传递爱心接力棒
发布时间:2012-08-12 15:59:35来源:长江商报进入电子报

  4月5日晚8点多,贵州省大方县大水乡本禹希望小学附近的大山已经陷入一片寂静,只是偶尔听到远处几声狗叫。学校一角的一间屋内亮着灯,这间屋子是华中农业大学研究生支教团队志愿者陈立和张钢仁办公和睡觉的地方,近一年来的几乎每个晚上,他们俩就是在这个房间里度过的。两人互相看看,又各自低下头批改作业。“该说的话都已经说完了,都没什么可聊的了。”

  学校的大门从来没关过,他们希望有更多的人进来看看,却少有人来。

  记者在本禹希望小学时,正好赶上学生放假。白天,陈立看着雾气蒙蒙的深山发呆,他说,学生们回去了,心里空荡荡的,山里长期见不到太阳,让他的心情很压抑。

  2003年,徐本禹赴贵州大方县支教,2005年徐本禹支教工作结束后,华中农业大学有5批20名志愿者接替徐本禹,进行为期一年的支教服务活动。我们无法了解他们全部的事迹,但我们可以记住他们的名字:第一批,曹建强、田庚奔;第二批,董桥峰、张进、秦丽;第三批:周宏、张青林、石晓欣;第四批,丁洁、周磊、施世明、丁记峰、史东伟;第五批,俞芳、田甜、张钢仁,张春丽,姬胜玫,徐小伟,陈立……

  “早餐马铃薯,午餐土豆,晚上吃potato”

  本禹希望小学处于贵州省大方县箐山村的一个山坳里,出门一般要走几里山路。

  在箐山村所属的大水乡,唯一能上网的是通过乡政府的一根电话线。陈立和张钢仁隔几个月到乡里一次,遇到电脑没人用,他们才能上一次网了解外面的世界,下载一些英语语音资料,“我上网都舍不得看电影,那样太浪费时间了。”张钢仁认为。

  当地土地贫瘠,只能种植土豆、玉米等,蔬菜主要靠一个村民从县城运过来贩卖,价格很高。但即使这样,当地买菜也是卖方市场,因为“关系比较好”,贩卖蔬菜的村民才会停车卖菜给志愿者。

  4月6日一早,张钢仁背着一个大背篓,走到附近的一条山路上等了半个多小时,贩菜的车才经过。

  黄瓜4块多、青椒2块多……张钢仁选了几样装在农用车最上面一层的青菜,花去了40多元。他们买菜只能靠运气,车上面一层有什么他们就买什么,放在车厢下面的蔬菜,菜贩觉得麻烦,不愿意翻上来卖。有段时间,车最上面一层都是洋葱,他们就吃了好几天洋葱。

  40多块钱的菜够陈立和张钢仁吃三四天。他们俩每人每月600块钱的生活补贴,基本只够买菜吃饭。

  陈立和张钢仁还算是幸运的,在同乡大石村大石希望小学支教的5名志愿者要买菜,要步行十几公里,每周一次去“赶集”,常常是两个女生抬一袋菜,到了晚上才满身泥土地回到学校。

  为了省钱,他们曾经花50元钱买了100斤土豆。“早上吃马铃薯,中午吃土豆,晚上吃potato(土豆)”,志愿者们在吃土豆的困难生活中,自我寻找乐趣。

  “大石就是我们心中的‘延安’”

  2003年,华中农业大学学生徐本禹,在成功考研后,决定保留学籍,在当年7月到贵州省大方县的偏远山区支教两年。2004年,徐本禹被评为“感动中国年度人物”之一,徐本禹的事迹传开后,他成了华中农业大学学生心目中的偶像,一批批的学生加入徐本禹创办的“红杜鹃爱心社”,进行爱心服务。2005年以来,已有20名学生,陆续在贵州支教。

  “大石村,就是我们心中的延安,我们都想来看看。”怀着对徐本禹的崇敬,在华农大石希望小学支教的志愿者张春丽这样形容。

  1987年出生的陈立是这一批志愿者的团长。他的老家在武汉蔡甸,来支教之前就没出过武汉市。

  “读研课程多,没时间回家。”去年,陈立考上研究生后,已经决定要到贵州支教,但担心父母不支持,他找了这样的借口。一直到去年10月,华中农业大学团委的老师电话联系不上陈立,于是打电话到陈立家里,他支教的事情这才“露馅”。“你怎么这么傻?”一开始,父母总这么说他。现在,他们逐渐理解了儿子的做法,支持他好好教学生。

  “徐老师的事迹流传很广,对我的影响很大。”志愿者张钢仁也是徐本禹的崇拜者,他的老家在河南兰考张庄村,他认为,农村出生的孩子就应该给农村多做些贡献。

  他是村里近几年唯一一个考上重点大学的学生,一直是村里人教育小孩的榜样。他以“到贵州实习”的名义瞒过了家里人,一直到过年回家才告诉家人。

  但张钢仁到现在还没把支教的事告诉村里人,他怕有人觉得读了重点大学的学生还要到农村当老师,让不明真相的村民产生读书无用论。但他在心里告诉自己,“我在农村支教,我现在仍然是村里的好榜样”。

  七个人的努力

  志愿者们本想通过一年时间,让学生们的成绩有很大提高,“像城里孩子一样”。但支教1个多月后,志愿者们感到实现理想的难度太大了,学生的基础差,很多六年级的学生,连二三年级的课程都没掌握,志愿者们的教学计划多次被迫改变,很多课程甚至要从一年级开始上。

  “农村孩子要承担太多的家庭责任,他们无法全心学习。”志愿者决定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现实。

  看到孩子们除了学习就是在地里劳动,没有课余生活,他们首先在学校开展少先队工作,建了广播台。同时,两所希望小学的三年级到六年级都开设了英语课,这在县里甚至当地地区级的小学都是没有的。

  “能传授一点算一点”,志愿者们不愿放过任何教授知识的机会。

  但让志愿者难以接受的是部分家长对孩子读书的不重视。

  有一次,志愿者们步行几个小时去一位学生家进行家访,家长在外打麻将。这位学生去叫他妈妈,过了一会学生回来说:“我妈妈说她打完这一圈就回来。”

  不少孩子到了十五六岁,就开始准备出去打工,志愿者们多次劝说都没有效果,这让他们很无奈。“再苦再累,对于陈老师来说,都算不上什么,只要能够提高你们的成绩,熬再多次夜,哪怕是熬夜的时候鼻血直流,陈老师都心甘情愿……”志愿者陈立在致学生的信中写道。

  志愿者们的努力换来的是学生们的朴实回报。志愿者们的厨房有时会多几块腊肉、一袋鸡蛋。这都是学生们悄悄放下的,没有留下姓名。孩子们的深情让志愿者们不敢去设想离别的情景。

  他们准备一大早就背上行李,“悄悄地来,悄悄地走”,心里默念志愿者们传下的一句话:“我们在大方,我们行得正;我们在大水,我们心地善;我们在大石,我们骨头硬。”

  去年9月赴贵州省大方县大水乡支教的华中农业大学第5批部分志愿者。长江商报记者王毅 摄

  和学生在一起,支教志愿者就觉得很开心。

(作者:  编辑:

更多资讯,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湖北日报官方微博、微信。

-->
  • 湖北焦点
  • 国内要闻
  • 娱乐推荐
新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