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专题 > 第二棒

交通违章权威查询
董桥锋
发布时间:2012-08-13 16:19:09来源:荆楚网进入电子报

那一年,那些人,那些事--在贵州支教的日子

董桥锋

  那段岁月,释为平凡,见证了很多可以与不可以,孕育了很多可能与不可能,留下了很多无憾和遗憾……所有的一切,笃定了我终身难忘的信念。

  -----题记

  400天了,回来400天了!

  400天来,一直在搜寻、整理那一年里和那些人的故事,因为我知道,这于我,是一笔别人没有的财富!

  经历两次心态的变化

  刚到大石,很不习惯!

  没有水,偶尔在雨中洗澡;时常停电,饭都没得吃;蚊虫奇多,浑身是包;全是山路,走出去要一个多小时;通信信号不好,打个电话得满操场跑;不会做饭,不是咸了就是忘记放盐;交流不便,有些学生说话根本听不懂;信息不畅,我开玩笑说,美国换总统了我们没准都不知道呢……

  在这么艰苦的条件下做好我自己就可以了--这是我最初的想法。

  后来发生的两件小事情却让我因有过这样的想法而无地自容:一次被一个叫王训的孩子邀请到他家看看。之前听说他家庭条件很好,父亲做小生意,能挣些钱,想必房子应该比较气派吧。还听说王训的父亲准备让他转学到大方读书。

  到他家后,景象让我惊奇:低矮的土坯房,屋顶窗户破得呼呼直灌风,王训住的房间连灯都没有。我保留了心中的疑问,问王训父亲是不是想让王训去大方县读书,他说之前有这个想法,但是现在没有了。问其原因,是因为王训这次语文模拟考得了80多分,之前一直严重偏科,数学好语文差,现在看到语文成绩好起来了也就打消了这个念头,他说:"我相信你,董老师!"

  回校的路感觉很漫长,心中一直回想那句话:"我相信你,董老师!"……看到前面蜿蜒的小路,时常枝蔓横生,阻碍重重。我想,我那个可悲可恶的想法应该只是那些枝蔓,只应该存在一时,否则路不成路。

  还有一次六年级语文课上,我让学生们谈自己的理想,一个叫高雪琴的孩子说:"我要做像徐老师(本禹)、董老师、秦老师,还有张老师这样的人。"那刻,我心中一沉,原来我们在孩子们心中的地位是这样的,本禹大哥能让他们记住是理所应当的,可我们,何德何能!

  来自家长和学生的信任让我改变了因为物理因素形成的得过且过的心态,我要竭尽所能做一名优秀的老师!做一名优秀的志愿者!父亲告诉我,做人"不求留清名,只求不留人话柄"。我想我不仅不留人话柄,还要留下清名!

  之后我给自己制定了详细的工作计划和要求:作为班主任,一周至少两次家访,在两个月内要走遍六年级所有孩子家;不能让任何一个孩子辍学;不能让任何一个孩子掉队;作为语文老师,每堂课都认真备课,不能有丝毫的马虎;学年统考一定要拿第一;作为副校长,要"让大石小学成为乡村里的城市小学"的目标更进一步!

  接下来的时间,我干劲十足,生活充满了活力。可还是有偶尔的倦怠,后来的一件事情让我对这边的工作有了更清楚的认识:

  2006年12月的一天,本禹发信息来说,团委新上任的王从严书记和范金凤副书记要来看我们。听到这个消息后,我们都很是激动:因为那是来自母校的亲人,更何况王书记上任伊始,应该是最忙碌的时候,却抽空来看我们。受到本禹短信的第二天凌晨12点,我们接到了王书记,看到他风尘仆仆的样子,加上脚下的泥土,顿时有了亲切感,王书记说,我们也是他的兵,是在远方不能照顾的兵,他说只有亲自体验了这边的生活才知我们的艰难。一席话,让我热泪盈眶。

  在此后的交流中,王书记也给我们提出了很多中肯的意见,范书记的一句话也让我记忆犹新:你们不能把你们的工作看成是简单的志愿者工作,而是一项事业,只有这样,你们才不会倦怠,才不会愧对本禹!这句话,正中我的弱点,有醍醐灌顶之感!此后,我对自己的定位是:做一个有责任感、有事业心的志愿者。

  令人欣慰的一些收获

  2007年7月,行将离开,收拾行囊之时,堆积在宿舍的物品大多是应该丢弃的,依然保存的理由可能是不舍,因为那些都承载着我的点滴回忆:一张稿纸、一张试卷、一份成绩单……历历在目的大多是喜悦。我跟自己说:我无悔这一年,至少我有付出,我有收获,孩子们有成长,学校有变化。令我欣慰的那些点点滴滴,铭刻在我的记忆里,当我再次细细品味的时候依然能欣喜不已。往昔一幕幕显现眼前:

  (一)迎接检查的日子

  记得在到校之后,就听说那一学年最大的任务是做好"普九",迎接"两基"的检查,如果未能顺利通过,大石希望小学的办学资格可能被取消。在此之前,学校已经赶制了一部分资料,包括三年六学期学生资料和老师上课、家访记录等,但是远远不够,更为头疼的是在这个没有一点试验器材的学校,要给3至6年级的学生补上所有的实验课程……困难可想而知。而且毫无头绪,连续几次教师全体会议以后,我们整理出了我们认为需要整理的或者补充的所有资料,然后责任到人,规定了一个上交的时间点,尽管如此,但是我心中仍然有隐隐的不安……在关于"两基"的最后一次教师全体会议之后,老师们都很配合学校的安排,提前将资料上交,我跟王校长加了两个晚班将资料整理好入库。县乡两级的检查如期而至,结果是残酷的,我依然很清晰的记得,乡中心校王校长叫学生做试验的场景:他叫一个五年级的孩子做蒸发实验,那个孩子战战兢兢的过去后,滴了一滴水在桌上,然后就站着不动了,王校长问他接下来怎么办,他说,他在等水干,然后就能说明水在蒸发。站在后面的我跟王校长哭笑不得,负责实验教学的老师更是铁青着脸。在学生离开后,县乡两级领导开了老师座谈会,很严厉地指出了我们工作的不足,非常不客气地说我们的工作几乎为零,给学校一年(来之前的一年已经开始相关工作)的时间,竟然没有任何进展。虽然我并不完全知情,但是身为副校长的我,知道应该承担起这份责任,感到了深深的惭愧后我主动地帮王校长和实验老师承担了主要责任,并表明今后工作的决心。

  在检查组离开的那天晚上,我跟王校长聊了很久,接下来整夜未眠,思索着怎么样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完成如此艰巨的任务。第二天我到中心校咨询了所有项目负责人后,打电话给我父亲,有基层工作经历的他在给我详细介绍了当时湖北验收的情况后,留给我一句话:一定要尽全力做好这件事情。

  回学校后,我跟王校长一起整理了满满四页稿纸,需要在半个月内完成的共计100多项内容。为了让老师们感到时间的紧迫,我们还自治了简单的倒计时栏。第二天的会议气氛很凝重,但当我们再次一起探讨和分配任务时,老师们也一改往日的沉默,纷纷献言献策,会议气氛瞬间变得异常活跃,两个小时的会议过后,在走出办公室的那一刹那,我有一种重新上路的感觉。

  接下来的半个月是刻骨铭心的。当地的老师都放下家中的农活,每天加班到11点多钟。王校长、成康老师、王成亮老师等几个男老师有的时候会工作到凌晨一点多才回去,每次走之前他们都会到我的宿舍聊下一天的进展。很苦,但是大家心中都充满着希望。

  我还协助雷勇老师完成实验教学,面对实验基础为零的孩子们,我们感到了很大的压力。还好,孩子们对实验都很感兴趣,课上起来还算顺手。只要有空我们都会去补上实验,甚至有的班是整天整天的实验。

  最后一天,我们都满怀信心地等待监察,如待高考的孩子等到高考的来临一样。

  三天以后,我们接到了中心校的电话:通过了!老师们都向孩子般地相互传递着这个喜讯。为了庆祝这一喜讯,学校还组织了一场篮球赛,就连女老师们都上了场。其实大家的心情都一样:大石希望小学在我们手中得以完整,这里的故事能够依然继续。作为老师,我们没有愧对乡亲们;作为志愿者,我们没有愧对本禹;作为研究生支教团,我们没有愧对母校。

  (二)学生活动的开展

  2007年1月底回武汉后,行走在学校路上,依然能感受到学校学生工作的火热,"文化艺术节"等学生活动依然如火如荼地开展,突然想到,为什么小学就不能举办如此之类的活动,丰富孩子们的生活,也可以践行素质教育呢!

  在和张进、秦丽商量过后,得到了他们一致的赞同,随后在交至团委的工作汇报中,王从严书记也肯定了我们的想法,这无疑很大程度上激发了我们的积极性。

  寒假过完,再次踏上赴贵阳的火车,火车上,我们再一次地探讨起那个大胆的设想,并且形成了一个大致的框架。归校以后,负责学生工作的张进做了一个详细的方案,而且内容很丰富,得到了老师们的一致赞同。接下来的一个月,校园是充满欢声笑语的,拔河比赛、篮球比赛、象棋书法大赛、作文奥数等等,让孩子们也让老师们享受了一次素质教育的盛宴。在闭幕式上,我们邀请到了全乡的小学校长参加。而且,对本次学生活动的成功开展,乡中心校黄校长给予了高度评价。

  盛宴过后,我们想到了延续,我也在思考着如何将素质教育继续下去,如何将素质教育成为教育的常态。同样是一次灵感的迸发:想到在武汉市水果湖小学培训的时候,他们的兴趣小组让我们每个人惊叹,在我的脑海中也呈现出我们组织属于我们的兴趣小组的念头。

  私底下请教了一些老师,他们也都很赞同我的想法,而且发现我们的老师有很多的特长:李进老师曾多次在省地级运动会上拿过乒乓球的奖牌,喻常越老师的篮球是整个乡里面打得最好的,王校长的象棋,姚成康老师的书法,还有战友秦丽的舞蹈等等,这些资源让我欣喜不已。连夜赶出了关于建立兴趣小组的草案,大致想法是定于每天下午第三节课为活动课,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选择兴趣小组参与活动,小组每周开课两次,没有课的同学可以自习或者观看别的小组的活动。可能是因为早就广泛征求老师们的意见了,所以第二天的讨论是波澜不惊。

  兴趣小组一直持续到我们离开,虽然只有短短的一个学期不到,但是效果显著,在一个乡级的"六一"活动庆祝中,14个参赛项目学校拿了11个冠军,没有拿到冠军的也拿到了亚军季军等荣誉,主办方开玩笑说:"这完全是给大石小学准备的活动啊!"那时那刻,内心欢喜不已!

  素质教育的同时,应试教育我们也没有放松过。其实,我一直不是很赞同考试这种方式来衡量学生的水平,但是在那样的环境下,面对孩子们想走出去的心态,我不得不抓紧每一分钟,让孩子们多学文化知识。我任六年级班主任兼任语文老师,每天放学后我都会留孩子们补课,学校附近的孩子晚上还会主动过来要求补课,家住的远的孩子听到晚上会有补课的消息,部分孩子还要求家长在学校附近的亲戚家找到寄宿的地方,希望不要错过一些学习的机会。他们的行为让我很感动,这也无疑敦促我--作为一名合格的老师,一定要认真地对待每个孩子。

  来自两所学校的感动

  这一年里,我走遍了全乡乃至周边乡镇的近20所小学,期间经历了无数的感动:

  我的仓上之行--凄美的守候

  2006年12月21日,我的支教生活仍在平静的继续。

  上午,本禹的一条短信打破了今天的平静。

  短信的内容是:桥锋,你有时间的话联系一下河边小学的刘开忠老师,他说旁边一所学校有个叫杨忠的老师得了食管瘘,你了解一下这个老师家的情况,拍一下他家里的照片。周六可以去看看,病要紧,不能耽搁。如果情况属实的话,我们爱心社想提供帮助。

  本禹对这边老师、学生的关心让我一直很感动,正是源于这份感动与责任,我放下手上的工作,启程去了杨老师所在的学校--沙厂乡仓上小学。

  见到杨老师的时候,他正在批改作业。他一直微笑着,很阳光。后来,我了解到了这些信息:

  仓上小学位于贵州省毕节地区大方县沙厂彝族乡,是一个民办的学校。一个昏暗的教室里9张破旧不堪的木桌,一块已经有裂痕的小黑板,一个已有几十年历史的铃铛,杨老师就在这样的环境里面坚持给47名学生上课。杨忠老师已经带课十三年了,每年全部的工资是学生交上来的55元杂费,除去学校的开支,杨老师一年的收入只有五百元,甚至更少,所以请老师帮忙的"梦想"基本是梦!这造就了"既是校长又是老师还是勤杂工"的杨忠老师!

  由于三个年级的学生在一间教室一起上课,时间很难分配,学生上课基本上不分节,最长一次上课就有两个小时,晚上有时候可以上到七点多。学生活动的主要场地就是一个简易的篮球场,篮板和架子是木制的,已经破得不堪入目了。就是这样的情况,学校也培养出了很多优秀的学生,其中就有贵州大学毕业的。

  杨老师是初中毕业后就开始在家里办学,现年25岁。教书13年,由于劳累过度,杨老师一年前就患上了疾病--"食道穿孔"--需要立即动手术,以前杨老师上课忙的时候就不回家吃饭,吃5角钱一包的方便面。在贵州省医院看病时,医生预言如得不到及时治疗的话,最多活三年。一方面由于无法凑齐昂贵的手术费,一方面又考虑到孩子们还在等着他去上课,最后杨老师还是选择回到学校。

  后来我又多次到仓上小学了解情况,并将此向本禹和华中农业大学团委如实作了汇报,2006年寒假,我将杨老师带到了武汉。在此之前,在华中农业大学团委和徐本禹的倡议下,全校学生为杨老师捐款达2万元之多。同时,杨老师的事迹也开始被各大媒体报道,本禹在他的博客里面也对杨老师的病情以及筹款情况做了跟踪报道,此后陆续接到社会捐款4万余元。杨老师也因此得以顺利住院治疗,检查结果显示那时食道穿孔已经很厉害了,直径0.3cm。接受手术后,发现是更为严重的连孔,7cm内有3个孔,疾病已经到了很严重的地步。杨老师手术后只休息了一个月,想到孩子们还在等他上课,就又匆忙地赶回了学校,他说他不能再耽误孩子们了。

  其实,在贵州,还有很多这样的"杨老师"。在贫困艰苦的环境下毅然坚持教学。他们心中的信念也许只是孩提时的一个梦想,但是他们却在用生命捍卫着这些美好的梦想。他们的身体在受煎熬,但是我相信他们心中依旧快乐着;他们的内心在徘徊,但是我相信他们的灵魂一直坚定着!

  我的新寨之行------孤寂的美丽

  (一)行程

  2006年12月14日和15日,因为要给学生发资助款,所以去了一趟新寨小学,收获颇多,感慨颇多。

  14日清晨早早起来,居然发现难得的阳光。一个多月的阴天终于结束,感觉很是灿烂。

  因为昨天晚上就将东西收拾好了,所以起来洗漱后就可以启程。家就住在新寨的金校长因为岳丈人过逝,所以我们结伴同行。尽管太阳出来了,但路还是很泥泞。一路上我们都在谈论学校的发展问题,焦点在我想筹备的"杜鹃节"和想修建的教室上。

  到了兴田,看见新寨小学金校长的弟弟已经等候我多时。如此的待遇让我有点受宠若惊,而对于他刚才在寒冷中的等待,也让我我实在有点过意不去,虽然我也没有迟到。

  一路上都在和金校长攀谈,知道了不少关于新寨小学的事情:比如在他父辈的时候就想办学,目的只是想解决孩子读书的问题;比如新寨小学的老师有几个学期都没发工资,但是仍然在坚持上课;比如对外联系好心人资助孩子读书的事都是他自己在做;比如那里的孩子们的情况、那里的自然条件、那里的人、那里的事……还没有到,就对那里的一些情况有了一知半解。但是终究只是一知半解,模糊之中对那里竟然有了些许的好奇。

  金校长把我送到一个叫戛木的地方,他说后面的路骑不了车,路太坏,下完雨就会积很深的水,能淹没一半的水鞋,还叮嘱我走路时要小心。他说新寨小学的邱老师会来接我的。电话联系后,邱老师也到多时了。

  从戛木到新寨小学有接近三个小时的路程,而且基本都是上坡。

  和邱老师边聊边欣赏这里的美景,美丽的新寨让我心动:漫山遍野金黄的秋叶在阳光下格外的诱人,接近90度的悬崖也给这里增添了几份险峻的美,羊肠小道两旁是不知道名字的野花,让人能在这寒冷的冬季感觉到春天的气息,沿坡的梯田让我叹服大自然的曲线是那么的动人,站在相对高度2000多米的山上看山下的村庄能给人一种开阔的感觉……好一个美丽的新寨!

  但是,终究,这里是孤寂的。扯开这些美丽的面纱,露出来的是大自然原始狰狞的面目:存在满山遍野的秋叶的原因是这里只适合生长这样的一种树,而且树所生长的地方基本不能种任何的农作物;接近90度的悬崖让这里的交通无法便捷,除非花巨资开山;羊肠小道边的花是美丽的,但是道路的泥泞让人"无法自拔";沿坡的梯田一亩一年的经济收入不足千元,还得人工的将肥料从1000多米的山上运下来,再将作物从山下运到山上……美丽与孤寂并存着。

  一路上的心情就在这美丽与孤寂中波动,因这里的美丽而兴奋,因这里的孤寂而悲哀。

  (二)新寨小学

  到学校的时候已经是12点多了。所见让我有点难以相信这就是学校:破旧的房屋,树干做的旗杆,石板拼接的乒乓球台,木板做的校牌,没有任何娱乐设施的泥土操场,以及满脸脏兮兮的孩子。金校长的出外迎接与教室前满座的学生家长让我确信这的确就是我的"旅程"终点:贵州省大方县黄泥乡新寨小学。

  其实对于学景观的我来说,返璞归真也是一种美。曾见公园内部的运动设施就如此一样,做得简陋、破烂,一些景点的标示牌也如这一般用普通的笔触在原始的木板上标记……城市里的人们,或者说任何游客要是在城市里看到这样的景象,一定会觉得是设计者的别有用心,用原始的、生态的手法在诠释着设计师的设计理念,而且表达得淋漓尽致。

  然而,这里不是城市。这里只有向往城市生活的人们,这里只有觉得城市的生活才是最好的生活的孩子们。又一次很强烈的感觉:美丽的孤寂。原始的、自然的美丽,令人痛心的、无能为力的孤寂。

  看到眼前的一切,可能是良心在迫使我以最快的速度完成我的使命:将助学款尽快发到校长手中。我边发助学款边问着乡亲们的情况,尽管我的普通话他们听不大懂。但是,显然,他们把我当作尊贵的客人在对待,很热情地说着他们的情况,很热情地问候我,很热情地邀请我到他们家里坐坐。于此盛情,尽管在大石小学家访的时候也曾经历。但是,此次,却让我越发觉得这里的人们的纯朴,他们心灵的美好。

  发完助学款,我走进了教室。看到教室的一切,有种想哭的冲动。

  学校有四个教室,因为缺少教师与教室的原因,学校采取复式教学,一年级人数相对较多,一个教室,二、三年级一个教室,四、五年级一个教室,六年级一个教室(尽管六年级只有5个人)。教室的桌椅是用木板搭在石头上做成的,窗子都没有玻璃或者其他的遮挡风的东西,黑板是油漆的木板,但是,从学生的眼中,我能看出他们对新鲜事物的好奇,对知识的渴求,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三)老师

  新寨小学2004年建校,学校现在共有四名老师--校长金正平、小金老师、邱老师,还有唯一的女教师陈老师。

  2004年3月建校时,只有金老师和陈老师两个人。每月的工资是在学生的学费里面除去书本费等杂费后,所有教师平分的。2004年每个老师每个月都有几十元的收入。金校长告诉我,2005年的时候,孩子们增多了,是因为不管学生有没有交学费都让读书,加上2005年的收成不好,所以基本都没交学费。2005年一年结束,教师们在算账的时候,每个老师不仅没发一分钱的工资,还每个人倒贴85元。

  2006年的时候,学校的学生又增加到104人,学生的增加其实就是学校负担的增加,就是老师个人负担的增加。因为学校人数的增多,学校也不得不再请老师--小金老师,唯一的一名高中生,就是在那个时候过来的。

  校长,是学校的创始人。他叫金正平,今年43岁,兄弟中的老大,自己有三个孩子。他的笑总是很憨厚。此行校长的一个举动让我很是感动。因为本次华中农业大学"红杜鹃"助学社总共资助了51名学生,但是前些天里面有8名学生被荆州的一个老总资助了,经徐本禹与学校同意,可以替换其他的学生。在我告诉金校长这个消息的时候,他很高兴,说学校刚好只有8名同学没有受资助了。当他把名单给我时,竟然有三个是他自己的孩子--他将自己的孩子放在最后的资助名单上。我问他原因时,他还是很憨厚地笑笑说:我的家里条件稍微好点。仅此而已,别无他话。

  唯一的女教师陈国敏,是学校最早的老师之一,经历了学校所经历过的一切。她家里有三姊妹,父母都已接近70岁,弟弟妹妹都在重庆读高职。家里压力很大,来回学校都要走一个多小时的山路,而且都是上下坡。在城里人以走路来减肥的时候,她却得每天爬着70多度的山坡赶到学校上课。她说每天不到六点就要起床,做好家务,再到学校,一天的课很累,回去之后还要做很多农活。在问到她有没有出去挣钱的想法的时候,这个腼腆的老师笑笑说,没有。在问到她理由时,她的回答仍然是没有。她说只是想在这教书,不想出去,和孩子们在一起很快乐,也不想挣什么钱。而且,父母弟妹都很支持她的决定。

  邱老师叫邱汉财。今年20岁。他很乐观,他的笑也很灿烂。他说这个村是出名的光棍村,他正愁找不到老婆呢。他家里有四兄妹,父母年岁已高。2005年春,因为学校学生的增多,被金老师招到学校。迄今为止发了200元钱,还是在今年发的。他很坦白地告诉我他想出去打工,"家里压力太大了,自己都那么大了,不能养活自己不说,还要经常问父母要钱,作为家里的男子汉,我有点汗颜"。作为一个年轻人,我也能理解他的话,更能理解他的想法。

  小金老师叫金守印,是唯一的一名高中生,也是家里的独生子。父母在外面有点小生意,家里条件是所有老师里面最好的一个。

  2006年7月,因为到学校读书的学生越来越多,所以学校不得不物色一个有文化的人来任教。金校长找到他的时候,他在宁波打工,一个月能挣1000多元。当时他没有犹豫,"在接到三叔(金校长)的电话的时候,我没有经过太多的思考就来了,我觉得也没什么好思考的。家乡缺少老师,我责无旁贷。我的要求也很简单,自己能养活自己就行了。"毕竟是读过高中的,他相对大方些,能主动地与我交流。

  四个老师,四颗平凡而伟大的心灵。他们在用行动诠释着什么叫人性美、心灵美。但是,美的背后竟然是生存的危机,这何尝又不是一种孤寂的美丽!

  (四)学生

  学校的学生是幸福的。相对城里的孩子来说,他们没有升好学校的压力。他们有着无忧无虑的童年,他们春天可以看到漫山的野花,夏天可以在小沟中捉 "石蚌",秋天享受着野外做饭的乐趣,冬天能穿着很少的衣服在漫天雪花中追逐……

  但是,这些看似美丽的背后竟是如此的辛酸,是没有来过此的人无法体味到的。

  我发完资助款,就等学生放学,然后与校长一起家访。首先去的是张亚林家。他原本有个幸福的家庭,几年前爸爸妈妈都在外面打工,家里生活还很"滋润"。但是,好景不长,他妈妈在打工时被人拐骗走。此后,他爸爸也就消沉了,一直在找妻子,直到现在还没找到。现在张亚林就跟他爷爷、叔叔相依为命。

  我们去的第二个学生家是王朝富、王朝贵兄弟家。一路上"险象环生",道路与悬崖并存。因为天黑,我无法用相机记录我们的行程。王朝贵今年13岁,读三年级,王朝富听觉有障碍,也读三年级,他们的父母都已经60多岁了,父亲还是村里少有的老党员。因为家里没有劳力,所以温饱都不能解决,每年都要问别人借食物,但是总不能还,所以现在也没有多少人家愿意给他们东西了,导致一年中有半年处在饥饿之中。

  到他家时已经八点了,他们正在生火做饭。家里的情况让我无法用语言形容。因为缺水,所以物品的清洗无法完成,床上的铺盖都黑得不能再黑了,灶台里面只有丁点的火星。屋子旁边是两头牛,只用一块木板隔开,随时有跑出来的危险。

  之后我们又陆续去了其他几个学生家,各家的情况都差不多,但却仅仅用简单的一个"贫穷"是不能完全形容的。看着孩子们的生活情况,我真的一时失语了。内心的辛酸充斥着我的整个家访的行程。

  回来的路上,在月光下看着险峻的青山,山顶不时有点点萤火虫的微光,在这夜里格外的显眼、美丽,但是孩子们的苦楚让我无心欣赏。在这青山之中的孤寂让我再次流泪。

  (五)幕后英雄

  到金校长家已经接近11点了,金校长的夫人给我们端出了饭菜,边吃边聊学校的过去,让我知道了更多的幕后英雄。

  金校长的父亲金明香。这是一位经历了新寨小学四起三落,年过花甲的老人。老人在当地非常有威望,哪家有个什么争执,哪家有什么困难,都来找老人。

  老人在60年代就开始有办校的想法,当时还是计划经济时代。他发现适龄学生较多,但是都无法读书。于是和当地一个叫王成义村民,一起办学,但是学校只办了一个月,就因为政治原因被迫停办。

  1981年春,老人又有了办校的想法。他又与一位叫洪小年的村民商量并开始办学。当时政府的回答是"不给一分钱,不给一砖一瓦,要办你们自己办"。尽管不能得到政府的支持,但是至少不会反对。这次办学持续了一年,因为孩子们都交不起学费加上当时经济不景气,再次被迫停办。

  1991年,老人又一次找到了志同道合的人,他叫陈强。学校办了两年多,基本能解决孩子们读书的问题,但是好景不长,政府要求停办私校,两年的成果再次付诸东流。

  直到2004年春,老人此时已经无力再做这些事情了,他将这件事情委托给了他的孩子们,此时金正平站了出来,承担起了完成老人未完成心愿的重任。这一办就到现在,其中风风雨雨无人能知。第二天我去看老人的时候,老人躺在床上,问了才知:为了给学生的窗户安上木板挡风,老人到5里之外的山上去坎树,因为风大,树倒下来压在老人身上了。

  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与老人交谈,老人说的最多的就是"毛泽东他老人家说过"。说到他经历的风风雨雨时,老人的神情很淡然。但是当谈到学校学生越来越多,关注学校的人越来越多的时候,老人露出了微笑,很灿烂的微笑,能够让人安心的微笑。

  金正勇,金校长的弟弟。虽然在老人托付希望的时候,他没能站出来,但是他一直把自己当作学校的人。学校对外联系的所有相关事物都是他在完成,每当有志愿者或者好心人来学校时,他必定到县里面去接,并丢掉生意送到学校。学校的包裹、汇款也都是他取了之后送过去,还经常给学校买点必需品。

  朱曼,一位重庆导游,每学期都回到学校,并资助多名学生。

  ……

  像这样的英雄还很多,他们在用心与行动关爱着学校,关爱着学生。但是在他们美好的心灵背后,也存在着诸多的令人心酸的问题:比如,老人年事已高,金正勇家庭压力大,朱曼对学校的关心也是鞭长莫及等等,无名英雄的背后也是一种悲哀与孤寂。

  我的新寨之行就此结束。我答应金校长会联系更多的好心人到学校去看看,看看那里的美丽,看看那里的孤寂。也许,来年,我会看到更多的东西,值得我记忆的东西……

  四个心灵小故事

  (一)最苦的一次苦--购鞋历险受冻

  12月中旬,我们几个志愿者发现了一个问题:孩子们进教室以后的第一件事情就是脱鞋,天气那么寒冷,但是还是有些孩子光着脚丫子上课。纪律严明的我不能允许孩子们这样,没有问清楚原因就强迫他们穿上鞋子。可即使如此,也总是时不时有些学生"不守纪律"。后来跟当地老师聊天才知道,贵州冬季几乎是雨季,即使不下雨,高原的雾水也会将道路变得泥泞,孩子们一般都要走一个多小时山路才能到学校,鞋子自然就湿透了,他们也就只有脱鞋上课了。

  听了老师们的话,我对我的举动无地自容。当地老师告诉我们解决这个问题的唯一的办法就是给孩子们一人发一双水鞋。显然,学校是拿不出这笔"巨款的",后来,在另外一个志愿者李华芬的帮助下,我们筹得了一笔购鞋款。

  筹到款后的第一个周末,我放下了所有的工作去大方买鞋。大水乡到大方县的唯一一趟班车八点开车,为了赶上班车,我跟当地一个有摩托车的村民预约好了六点学校门口见。到六点半的时候我还没见他人影,只好到他家去叫。到他家时,他还在睡觉。他见到我很不好意思,我没有怨他,大冷天的谁都想多休息下。从大石到乡政府的路是一条土路,中间夹杂些大石头。连日的阴雨让道路泥泞而滑,那个村民是村里开车技术最好的一个,尽管如此,他还是多次让我下来步行。即使是他一个人行驶,期间也多次出现险情,还好他有经验,总是能化险为夷。到兴田(到大水乡要经过的一个地方)的那条路是新开的,路基还没有很扎实,遇到这样的天气基本就是泥浆,坡度也很陡,最陡的地方坡度估计有45度,而且一边是悬崖。摩托车在很吃力的攀爬着,他在前面大声的喊:"董老师,这坡太抖,路太滑,要是出现什么情况,你赶紧跳下去。"其实这样的情况我见多了,心里已经麻木了,所以他的话我没有放在心上。在行致最陡的地方,他正准备加大油门爬坡的时候,突然"嘭"的一声响后,车也开始下滑,我们俩一齐脚撑地,跳车。结果是,-链条断了,车也差点滑倒悬崖下面。我坐在泥浆里面,手被下面一块石头硌得生疼,衣服也被泥浆糊满了,湿透了。更可怕的是在这个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深山里,找不到修车的地方,要推到乡里去对我们俩来说基本不可能。他说他自己去乡里买链条,我在这看车。

  那时天还不大亮,寒风呼呼的直往我衣服里面灌,加上衣服已经湿透,我不停地跺脚、运动,可越动身体越僵硬。那一刻,是我到大石以后最想家的一次。

  好在半个小时候,又有一辆摩托车过来,也是大石村的,他们看到我一个人在那个地方,问清情况后,他们中的一个替我看车,另外一个带我到大水乡赶车。

  到大水乡的时候,车已经走了,我只好让带我的摩托车主带我到沙场(另外一个乡,车的班次的多一些)。坐了一个小时的摩托车,身体就颤抖了一个小时。终于坐上到大方的车,很狼狈的样子,迎来了别人异样的眼光。

  到大方以后还算顺利地买到了水鞋。运回大石又是一件比较麻烦的事情,租一个货车需要700多元,经费不足以承担,几乎问遍了货运场所有的车主,要不就是太贵我们承受不了,要不就是人家根本不愿意走那条路。出来的时候遇到一个三轮车(当地称麻木),他说愿意过去,只要140元钱,我欣喜不已。

  在车行驶出大方县城的时候,我的欣喜变成了后悔。因为三轮车前面不能坐人,我只好坐在车厢里面,在摆满了水鞋的车厢里,我根本不能动弹。车厢除了顶棚没有挡风的东西,寒风灌进来我只有硬硬地承受,运到路不好的地方,车还得"腾腾"的蹦几下。当时我就感觉我坐在冰棺里面一样:不能动弹,身体冻得僵硬。只企求能快点到学校,只企求不要出现早上历险的那一幕。

  五个小时,终于回到学校。到学校以后四肢已经麻了。因为颠簸,脑袋已经木然了;因为寒冷,身体已经僵了,在火炉旁边加四床被子烤了一会火才慢慢有了知觉……后悔的念头在那一刻是那样的清晰,但是孩子们脚下的温暖却让我觉得应该坚持下去,一切都是值得的!

  (二)最遗憾的遗憾--错过的孝顺

  这次记忆的实体,其实只是一封信,一封没有寄出去的信。信的由来是这样的:有一段时间,母亲生病了,是很严重的那种,母亲很想听听远在他乡孩子的声音,可我的电话怎么也打不通,父亲无奈之下,准备写一封加急的信件发给我。可是,他们不知道,即使快递,也需要我们自己到另外一个乡去取,至少需要两个星期(我们基本上是一到两个星期去取一次包裹,否则租车不划算)。那封信至今也没有寄出去,他们考虑再三,觉得不应该给我更大的压力,他们怕我看到信以后会赶回去……寒假回家的时候,父亲拿出了那封信,不到300字的信件里面只字未提母亲的病情,但是我能看出父亲当时的焦急,能看出母亲病情的严重。我默默地收藏了这封信,到现在我一直保留着它,每每看到它,无形之中我就会有满身的力量。

  信的内容如下:

  桥锋:

  近日好。惦念!

  路途遥远,电话不通,爸妈十分挂念,当然我们也知道那个地方交通不便,信息闭塞。每晚上你妈都会打好多电话,但却无法打通,甚担心。要知可怜天下父母心。

  收信之后,建议每周还是打两次电话回家,告一下平安,说一些成长过程,一些贵州的变化,以便父母放心 。

  "十一"就要放假了,我们估计你也不会回来,但要注意身体,以防秋季发病。生活上不要太紧钱,尽量改善好生活。冬天到了,要防寒保暖,当然,要尽职尽责工作,不要留人话柄。

  就这些,祝你健康!

  爸 亲笔

  2006.9.13晚

  其实,之前母亲是极力反对我过去的,后来我用一句话说服了她:吃过百分之一百的苦以后,在遇到百分之九十九的苦的时候就不叫苦了。可能是她老人家希望我能更快的成熟,也可能是她在用另外一种方式--理解,在疼爱她唯一儿子,总之是同意了我的选择,并一直在支持我,她还鼓励其他亲戚资助我的学生。但是,作为子女,一年未尽孝道,不无遗憾。

  (三)最幸福的幸福--师生之情永难忘

  在离开之前,我们三个的意见很统一:不告诉孩子们。否则他们肯定会买一些本子、笔之类的礼物送给我们,无形中给他们造成了负担。可在临行的前几天,还是有不少的孩子,我教过的没有教过的,用信件、礼物将我们的抽屉塞得满满的。在走的前一天,有几个学生问我什么时候走,我说至少还有一个礼拜吧,他们听信了我这个老师的"谎言"。当他们第二天到学校的时候发现我的宿舍已经空了,在车上就接到了一个学生的电话,责问的口吻问我为什么要骗他们,我无言以对。

  回学校以后,陆续收到了很多孩子的信。其实,支教的一年,我的严厉是出了名的,孩子们都很怕我,没有想到的是他们都没有记住我的严厉而是感谢我对他们的教育。

  2007年12月份,接到六年级叶宪的电话,她跟我说了他们在那边的生活、学习状况,并邀请我再次去看看他们,其实我何尝不想再去看看我亲爱的孩子们,何尝不想去看看那块我战斗过的地方,但是学业、生活的压力让我没有余力奔波,电话里我说下次本禹老师去的时候我会跟他们一起去,可能在明年三月份吧。后来本禹的行程也因为种种原因打乱,次年三月份的贵州之行终究未能成行。之后在那边的志愿者跟我说,我跟孩子们约好的那天,十几个孩子到来了学校,一直等着我们。我知道,即使我过去了,他们可能也是默默在远处看看,然后很害羞的叫声老师好,就会很快的跑开,但是我知道,他们已经在心里接受我并且在学会感恩。

  孩子们的信件里细数着他们的成长,讲述着他们对我的思念,每每看到他们的信件,我都会激动不已,幸福不已!

  (四)最委屈的委屈--筹款建房受误解

  在当地老师和志愿者的共同努力下,大石小学得到了很好的发展,良好的教育质量吸引了外村外乡乃至外县的部分学生到大石就读。之前规划的250人的极限学生容量很快就达到了,06学年甚至有了300多人,一年级一个班甚至有70多人,基本上是2个人甚至三个人公用一张桌子,05学年开的学前班也因为教室不够而停办,看到这样的情况,我萌生了为大石小学筹款修建两间教室的想法。

  在当地老师的帮助下,找了两个包工头做了一个预算,两个人做的相差无几,需要三万两千多元,这对于我们来说是个天文数字。我把大石小学的情况做成了一个材料,先后发到大方县委、县政府、县教育局、大水乡党委、政府,都石沉大海,没有音讯。只好求助于母校--华中农业大学。团委王从严书记很支持,说到基建处备案尽量解决此事,他说华农大石希望小学也是华农的一部分,现在有困难一定要帮助。听后很受鼓舞也很感动,但是那一刻,我觉得给学校增加了太多的麻烦,我希望凭借我自己的力量解决这个问题。当时也算是我的一时冲动,我对王书记说,我们自己先想想办法,要是实在不能解决再找学校,王书记也同意了我的意见,并一再叮嘱有什么困难尽管找学校。那时,我觉得做什么都不害怕,因为学校永远是我们坚强的后盾。

  正值寒假,回家后,我跟父亲说起此事,父亲开玩笑说我不知天高地厚,三万多元钱不是说筹就能筹到的。其实之前对于筹款我有一个大致的思路:先寻求政府;在寻求媒体,贵州日报、湖北日报都有认识的记者;再借助网络并将实际材料做成实体的宣传板宣传;最后是在不行只好找学校。我很坦白地告诉父亲前面两条路已经行不通了,只有试试第三条路了。父亲听后给了我四要求:一是不能借助本禹之名;二是不能借助华农之名;三是不能借助研究生支教团之名;四是我一分钱都不能沾。我知道父亲的意思,网络是一个大杂烩,形形色色的人会说各种各样的话,你有好心不一定能办好事。那时正值出现了一些网络骗子,伤了网友的心,网友开始不相信网上种种了。本禹之名、学校之名、研究生支教团之名都不能坏,我只有以我自己的名义做这件事情,我做好了最坏的思想准备--别人觉得我是骗子!

  但是一年级那种拥挤着上课的状况让我选择了行动!我清理了我带回来的3G多的照片,花了三天两个通宵整理了一篇文章--《我的支教生活组图》,在文章中,我只借用了本禹一张很小的照片,对于研究生支教团也只做了一个简单的介绍。后来,我将文章发到了天涯和网易论坛。帖子发出去以后,很快就被天涯加为精华并推荐,网易更是将帖子设为置顶,并放在网易首页的图片新闻上。一个下午的浏览量就达到了10万之多。并且很快就有人要捐款。绝大部分人说自己没有能力捐助那么大一笔现金,但是看到帖子中我非常瘦弱,并且身体也不大好,希望给我本人邮一些生活费补补身体,但我都回绝了。给出的邮寄地址统一是:贵州省大方县大石希望小学。

  正在欣喜之时,开始有些人在回帖中提出种种质疑,尽管我都一一作了回复,质疑声也在我的解释以及照片为证的证据中慢慢消逝,但还是有少许的人投来不屑甚至鄙夷的目光,更有甚者,语言非常难听,期间有一个人一直打我公布出去的电话,说我是个骗子,借助贫困山区的孩子谋自己的私利,说我根本就没支教,就是去那旅游了下,我母亲看到这些话以后责怪我太冲动,其他朋友看了一些负面的消息以后也觉得我很不值。我每次都很耐心地跟他解释并一再承诺会公布详单,而且很诚恳地邀请他要大石看看,这样他才开始相信我。这样的委屈有很多次,遇到更难听的我甚至有哭的冲动。

  十几天寒假结束后,大石小学收到了接近两万八的捐款,其中本禹个人捐了5000,包裹更是多,基本每个星期都要拉一车回来。每接收一笔捐款或者收到一份包裹我都会记录,并且让校长和其他志愿者过目并入学校的专账,钱由张进保管,帐由秦丽负责。在我觉得万无一失的时候,很多寄钱的人打来电话询问钱是否已经收到,在得到已收的回复后很多人都质问为什么不给答复。于此,我听了很多难听的话,说我收到了钱就不管他们了,还说要过来查账。后来查找原因,才知道,一般寄信最多只要7天就能收到,但是在我们这个地方,因为交通不便捷,会拖上好几个星期,甚至出现遗失的情况。最后我想到了更多的补救办法:将账目公布到了那个帖子后面并放到我博客上面;给好心人的信都寄两封,以免丢失。

  最后房子终于建成,每当看到那两间教室,我都会想到经历种种委屈,心酸不已。不过想到来年70多个孩子们不用挤在一个教室上课就欣慰了!

(作者:  编辑:

更多资讯,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湖北日报官方微博、微信。

-->
  • 湖北焦点
  • 国内要闻
  • 娱乐推荐
新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