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春秋战国时期,有无以数计的国家被灭,但灭国者大多奉行“灭国不灭祭”的原则。古人崇敬先人,认为一个国家可以灭亡,但应该保留其宗室庙祭。如果没有香火,这些国家的先人必流浪于天际之中,将怪罪征服者,降灾于他。先祖没人祭祀,是令人恐惧的事情,尤其楚国这种崇巫尚鬼重淫祀的国家。
“若敖鬼馁”这个词,源于斗子文对若敖家族的预言。馁,饥饿。什么原因导致若敖家族连逝去的鬼魂都无所依托,而在天际间流浪挨饿呢?据《左传》宣公四年记载:子文得知弟弟司马子良生了个儿子(斗越椒、子越),前往探望,一见婴儿,颇懂相术的子文不觉大吃一惊,倒抽一口凉气。子良见状,忙问怎么回事。子文说:“你看这孩子,有熊虎之状而声如豺狼,将来必有狼子野心,不可蓄养!”子文从家族的前途考虑,力劝子良杀子。子良尝试再三,终于不忍下手。
子越椒长大后,孔武有力,英勇善战,成为斗氏家族的一员骁将。子文将死,对子越椒仍然耿耿于怀。弥留之际,对守在身边的斗氏成员说:如果斗越椒做了令尹,你们一定要赶快逃命,因为灭族之祸已经不远。子文最后以十分悲哀的语调说:“鬼犹求食,若敖氏之鬼,不其馁而?”意思是鬼尚且要求食,若敖氏家族的鬼魂恐怕会因无人祭祀而挨饿啊!成王死后,继立的穆王多次以子越出使列国。子越态度傲慢,性格强横,令诸国不快。楚庄王继立后,子越几经周折,终于爬上了令尹的高位。
公元前605年,楚庄王北伐浑戎、问鼎中原归来,子越椒杀死孙叔敖的父亲蒍贾,率领叛军与庄王的凯旋之师在皋浒之地隔河相望。楚庄王提出以三王之子为质,子越向庄王射出两支利箭作为回答。第一箭飞过车辕,穿过鼓架,扎于铜钲之上;第二箭飞过车辕,直透车盖。庄王身边一阵骚动,将士皆有惊恐之色。庄王却十分镇静,让侍从传达说:“先君文王当年攻克息国,得到了三枝利箭,被越椒偷去两枝,已经用完,大家不必惊慌。”这时,楚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射手之一养由基出场了,只一箭就射穿了子越椒的咽喉。[ 一说子越椒为潘党射杀。
子越椒叛乱失败,楚庄王趁势掩杀若敖氏二宗(斗氏、成氏),百年权族顷刻覆灭,只有出使齐国的斗克黄(子文之孙)一人漏网。斗克黄坦然归国复命,庄王以“子文无后,何以劝善”为由,使其官复原职,避免了“若敖鬼馁”成为残酷现实的预言。[ 据说项氏属于斗氏家族中分衍的一支,其项梁、项羽、项伯等人,皆为秦、汉之际的风云人物。另据◎《风俗通》:斗班的后代以班为姓。东汉《汉书》作者班固也自称“班氏之先,与楚同姓”。
(作者: 编辑:陈亦帆)
更多资讯,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湖北日报官方微博、微信。
瀵逛笉璧凤紝鎮ㄨ璁块棶鐨勯〉闈笉瀛樺湪鎴栧凡琚垹闄!
10 绉掍箣鍚庡皢甯︽偍鍥炲埌鑽嗘缃戦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