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范蠡,字少伯,春秋末楚国宛地三户人,因“佯狂、倜傥、负俗”为乡邻病诟,但身为宛令的文种却非常欣赏他。因不满楚国非贵族不得入仕的用官制度,范蠡携文种一同离楚赴吴(鲁定公十四年前后)。当时吴国已有伍子胥、伯嚭,两人觉得在吴国难以施展才华,于是转道入越。范蠡与文种尽心辅佐越王勾践二十余年,终于使勾践于公元前473年灭吴。
范蠡以为“大名之下,难以久居”,灭吴未久,即向勾践提出了隐退的想法。勾践极力挽留,并威胁说,如果坚持要走,就杀死范蠡及其妻小。但范蠡不为所动。临走时他给担任相国的文种写了一封信,信中说:“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我观勾践其人,脖子长,嘴巴象鹰嘴,这种人只可共患难却不可以共享乐,你最好也尽快离开他。”文种看完信后,便假托有病不再入朝。后来有人向越王进谗,说文种将要作乱,越王勾践听信谗言,派人递给文种一把剑,对他说:“你教给我七个灭人国家的办法,我只用了三个就使吴王国灭亡,还剩下四个方法,你就拿到先王那儿去试一下吧。”文种很后悔没听范蠡的话尽快离开,只得忍辱自杀了。
可以共患难却不能共享乐,这对天下君主而言是大数定律,并非“长颈鸟喙”的越王一人如此。传说大禹“长颈乌喙,面貌亦恶矣”[ 《太平御览》卷82《皇王部》引《尸子》:“禹长颈乌喙,面貌亦恶矣,天下从而贤之者,好学也。”]。西汉淮阴侯韩信临死前发出感叹说:“果若人言,‘狡兔死,良狗烹;高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天下已定,我固当烹!”范蠡与越王在一起呆过不下二十年时间,对越王的为人应该非常了解。当年他陪越王勾践在吴王夫差宫中为仆,文种则在越国独撑政局,所以文种的反应比范蠡相对迟钝在情理之中。
(作者: 编辑:高松)
更多资讯,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湖北日报官方微博、微信。
瀵逛笉璧凤紝鎮ㄨ璁块棶鐨勯〉闈笉瀛樺湪鎴栧凡琚垹闄!
10 绉掍箣鍚庡皢甯︽偍鍥炲埌鑽嗘缃戦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