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楚国有个叫卞和的人在楚山中得到一块未经加工的璞玉,捧着去敬献给楚厉王。厉王让玉匠鉴定,玉匠说:“这是块石头。”厉王以为卞和欺骗自己,就让人砍掉了他的左脚。厉王死后,武王继位,卞和又捧着玉石进献给武王。武王又让玉匠鉴定,玉匠仍然坚持原来的说法:“这就是块石头。”武王也认为卞和行骗,让人砍掉他的右脚。
楚武王死后,文王继位,卞和抱着璞玉在荆山脚下哭得天昏地暗,整整三天三夜,眼泪哭干直到流出血来。文王听说后,派人去询问他哭泣的原因,对他说:“天下被砍掉双脚的人很多,为何独有你如此悲伤呢。”卞和说:“我并不完全是为砍掉双脚悲伤,明明是宝玉,却被说成石头,明明是忠于君王的诚民,却被指斥为骗子,这才是最令我悲伤的啊!”文王于是指派新的玉匠重新鉴定,果然得到一块价值连城的宝玉,于是命名为“和氏之璧”,并封卞和为陵阳侯。卞和没有接受,辞别时作《追怨之歌》唱道:“悠悠沂水到荆山,精气凝聚在半山。中有神宝发光明,欲采碧玉难登攀。进献璞玉楚先王,先王昏昧信人谗。紫之乱朱粉墨同,俯仰嗟叹心难安。一片忠心天可鉴,沂水滚滚泪如泉。进宝得刑体离分,断腿难续实太冤。”[ 参见《韩非子?和氏第十三》。发现和氏璧的地点在今湖北南漳凤凰山。《渚宫旧事·周代上》载《追怨之歌》曰:“悠悠沂水到荆山兮,精气郁决谷岩岩兮,中有神寳灼烁明兮,宂山采玊难为上兮,于何献之楚先王兮,遇王暗昩信谗言兮,紫之乱朱粉墨同兮,俛仰嗟叹心摧伤兮,天监孔明竟以彰兮,沂水滂滂流于汶兮,进寳得刑体离分兮,断者不续岂不寃兮!”]
这个故事给人的启示是:平反冤假错案很难;坚持真理,有时候需要付出高昂的代价;名声比信念更重要;玉不琢不成器,是金子未必会发光;文王是个好君主。[ 《新序·杂事第五》借进献宝玉之难来感慨推举人才的艰难:“夫欲使奸臣进其仇于不合意之君,其难万倍于和氏之璧。”]
(作者: 编辑:高松)
更多资讯,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湖北日报官方微博、微信。
瀵逛笉璧凤紝鎮ㄨ璁块棶鐨勯〉闈笉瀛樺湪鎴栧凡琚垹闄!
10 绉掍箣鍚庡皢甯︽偍鍥炲埌鑽嗘缃戦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