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专题 > 道德群英
交通违章权威查询
王崇儒:篆刻在墓碑上七十年的守候
发布时间:2016-01-12 15:55:45来源:荆楚网进入电子报

  王崇儒:篆刻在墓碑上七十年的守候


  满头白发,身着一件洗得十分干净的白衬衣,脚穿一双黑布鞋,满脸平和的笑容,这就是为革命先烈守了18年坟墓的退休教师王崇儒。这个三代都是共产党员的家庭,用诚信完成了70年的接力守墓,王崇儒还会继续守候下去。
  罗田县大崎乡西城岗村三组王崇儒,有一个患了小儿麻痹症的二儿子。王崇儒的家是一间刷了白粉的平房,与周围的小洋楼显得有些格格不入。院子一亩见方的花池里,菊花、海棠、月季等各种鲜花舒展着蓬勃的叶子。正屋十分空荡,家具简单陈旧,墙上悬挂的"党员示范家庭"、"第二届黄冈市道德模范"等奖牌显示出这个家庭的与众不同。
  从王崇儒家里出发,沿着两三里羊肠小道,就是革命烈士陈文钦的坟墓。它处在一个小山坳里,四周是茵茵芳草,墓碑正前方一个小池塘清波粼粼。坟的两侧各有一株松柏,碑前的一小块平地上,还插着清明节上坟烧完的香杆。
  陈文钦是国民党鄂东保安第四旅副旅长,李先念任新四军第五师师长时,陈为其部队送过枪支弹药。
  他是大悟县人,1941年向中共投诚,1942年被国民党骗至罗田县西城岗秘密杀害。王崇儒的父亲王海兰得知消息后,冒着生命危险将其尸体背到蕙兰山上悄悄掩埋。王海兰是一名老共产党员,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时,他就帮共产党组织送信。
  距离陈文钦坟墓两公里远的磙子湾还有一座无名团长的墓,当地村民从他身上携带的小本子中得知这是八路军的一名团长,中原突围时掉队了,在上个世纪40年代的战乱岁月中被杀害。一米高的墓碑上写着"光荣的战斗英雄团长大人之墓"。"当时穷,实在拿不出钱,这是1991年我们请人做的。"王崇儒介绍说。
  怀着对革命烈士的敬仰之情,王海兰开始了漫长的守候。上个世纪60年代,王崇儒还是个少年时,就经常跟着父亲上山为烈士扫墓。王崇儒回忆说:"那时虽然不懂事,但是我常怀着一种信念,那就是我今天的和平生活是这些烈士用鲜血换来的。"
  1974年,已经退役的王海兰寻思着为陈文钦竖墓碑。因贫穷拿不出钱,王海兰便带着儿子王崇儒上山采草药攒钱修墓。一次,王海兰不小心掉下山崖,脚摔骨折了,在家躺了两个多月,但他依然坚持采药。经过多方求助,终于弄来一些长石条,请人为陈文钦墓立了碑。
  1996年10月,65岁的王海兰因病去世。父亲50多年的身体力行给了王崇儒很深的影响,他记下父亲的叮嘱,每年春节、元宵、清明、七一和重阳节都要前往两名战斗英雄的墓地祭扫。每年正月十五的晚上,王崇儒还会去墓地上灯。为了便于祭扫,王崇儒夫妇将父亲安葬在陈文钦的墓旁。
  这么多年来,王家已经把陈文钦和这位不知名的团长当做自己的已故亲人。2005年,王崇儒把大儿子王利军带到山上,交接守墓重任。2009年11月,王利军突发脑溢血逝世。小儿子因患病腿脚不方便,眼看守墓重担后继无人,2011年清明节,王崇儒带着当时仅9岁的小孙子上山祭扫。
  看着爷爷专注的神情,小孙子王哲说:"以后我赚钱了一定要修条路通往那位无名团长的墓前,让大家都能够瞻仰革命先烈,一定不忘记革命先烈洒过的热血。"
  村里有的人不理解,这两名烈士与王家非亲非故,但是祖孙4代坚持守墓70余年,一些人问道:"你守墓人家有没有保佑你呀?"王崇儒很认真地说:"这不是迷信不迷信的问题,我只是尽一份心表达对革命先烈的敬仰。"
  1988年6月底,陈文钦的儿子陈光迪多方打探,终于找到了父亲的墓地,他对王家人的义举感激不尽。陈文钦的孙子陈昌元在大悟县阳平镇担任领导工作。他说,爷爷的革命事迹在大悟县政协编撰的书籍上有详细记载。他很敬佩爷爷,曾前往罗田为爷爷扫墓。"爷爷安葬在那里很好,我们暂时还没有将坟墓迁回大悟老家的想法。"陈昌元在电话里说。
  人无信,则不立。为了父亲王海兰的一句遗言,王崇儒坚守了整整18年,而且他还会将这份"守候"传递给孙子王哲。王崇儒说:"我要把父亲传给我的正能量传给下一代,传给我的孙子。"这位成长在和平年代的老者,在大山深处用几十年如一日的坚守唱响革命赤诚之歌。

(作者:  编辑:张鹏

更多资讯,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湖北日报官方微博、微信。

-->
  • 湖北焦点
  • 国内要闻
  • 娱乐推荐
新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