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楚网消息(通讯员 沈莹)经济学上有一个著名的“微笑曲线”理论:微笑嘴形的一条曲线,两端朝上,在产业链中,附加值更多体现在两端,左边是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右边是以客户为导向的品牌服务,而产品的制造就处在价值链的中间,利润空间最薄。一张笑脸不仅是经济学概念,更是优化县域经济结构,引领产业转型升级的制胜法宝。
近年来,当阳市以“知识产权示范市”创建为抓手,以创促建,走出了一条以自主知识产权发展和品牌培育相结合、突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和大众创新相结合的知识产权发展路子,有效推动了知识产权战略的深入实施,推动了知识产权工作的不断发展,使当阳市的产业发展呈现出一张甜美的“笑脸”,当阳市也被评为“湖北省知识产权示范市”。
以创促建,营造“尊知崇创”的知识产权环境
“微笑曲线”核心理论中的重要一面,是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创建省知识产权示范市的过程,实际上是检验一个县市区域创新能力的过程,也是考察县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综合能力的过程。
激发全民创造热情。开展知识产权科普活动,通过“4.26”世界知识产权日等重大节日,为企业、学校、农村开展知识产权知识培训,提升全民的知识产权意识。大力支持群众性发明创造活动。除了利用科技奖励、专利奖励等政策积极引导以外,还对专利申请开展及时辅导,有效保护每一位创新者的热情。近日,当阳市知识产权局获悉农民孙俊研制了鱼腥草挖掘分离机并有申请专利的意向的情况后,主动上门服务并帮助其在国家知识产权网站上检索,检索发现其研制的鱼腥草挖掘分离机在全国尚属首创,工作人员立即协助其将专利申报成功并对其关心的知识产权保护方面的知识作了进一步讲解,有效增进了发明人将该项发明实施产业化的信心。同时,积极开展知识产权进课堂活动,发挥青少年学生在创新发明方面的生力军作用,学生发明创造逐年增加。
部门协作推动升级。现代知识产权工作包括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各个环节,涉及条条块块等多个部门。为此,在创建过程中,当阳市加强部门协调和相互配合,形成强大合力,不断强化知识产权保护,“当阳创造”持续推进。
尊重创造迸发活力。专利申请量、授权量,尤其是发明专利,反映了一座城市的创新活力。当阳的这些数据,都与经济的发展一样,位居前列。据了解,仅在2015年,当阳市就完成发明专利申请190件,授权专利118件,商标注册27件,中国驰名商标3件,著名商标9件,登记D类省级科技成果25项。浓厚的尊知崇创氛围已蔚然成风。
企业主体,自主创新提升品牌核心竞争力
近年来,当阳市在创建湖北省知识产权示范市的过程中,充分发挥科技和知识产权战略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支撑、引领作用,形成了以企业为主体、龙头企业带动、知识产权与自主创新相互融合、知识产权支撑支柱产业又好又快发展的鲜明特色,使得企业创新元素活力迸发。
积极扶持企业创新研发,鼓励企业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品牌影响力,提升企业品牌核心竞争力。当阳市科技型中小企业新成石墨公司,近年来取得了技术上的重大突破。2015年4月初,澳大利亚Triton公司主动上门与宜昌新成石墨公司董事长岳新卿签订了20亿美元的石墨购销合同。依靠科技创新,加大产品研发力度,新成公司先后推出了填补国内石墨密封材料的空白,高倍率可膨石墨膨胀率达到1800倍,超纯超薄低硫低氯导电导热石墨材料为国内首创,产品通过三星、LG、苹果等知名企业集团认证,出口美、法、英等多个国家和地区。
同时,市科技部门积极牵线搭桥,为企业与武汉大学、中国地质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10多所院校开展产学研合作,利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六国化工从一家年产几万吨的磷酸一铵企业,发展成为固定资产8.5亿元的大型化工企业,获得12项国家专利,被确定为千亿元精细磷化工重点扶持支持企业、湖北省磷尾矿综合利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省级知识产权示范企业。
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在创建工作中,当阳市知识产权局先后深入到华强化工、弘仪电子、新成石墨、兴泽科技、东田光电、十里长坂等30余家企业和技术人员一道探讨技术保护措施、挖掘专利申请源,为全市规模以上的50家重点企业派出“知识产权特派员”,提供全程知识产权跟踪服务。2015年,当阳市高新技术企业从2010年的1家发展到27家,高新技术产值从32.1亿元增长到259亿元,高新产值增加值从 10.5亿元增长到68亿元。去年,当阳市在全省科技创新考评中的排名由33位跃为第19位,被省委、省政府授予“科技创新考评进位先进县(市)”。
“让百姓微笑”,“当阳创造”助力县域经济蓬勃发展
在“微笑曲线”中,最大化提升附加值,才能获取更大的利润空间。科技创新的最终目的就是转化为经济价值,提升产品品牌影响力,为更多的企业创收,带动更多人增收致富,这在当阳市科技局工作人员的心中,早已达成了坚定的共识。
至今被当阳人津津乐道的“养蜂大王”李平就是一个活生生的样本。潜心于科技研发,掌握自主知识产权后,成立养蜂研究所带领乡亲们一起致富。中央电视台对李平的事迹多次进行报道,阐释了一个依靠科技进步和自主创新,形成产业,发家致富的典范。他发明研制的“护蜂高产脱粉盒”远销全国各地,深受蜂农青睐。截止目前,李平的养蜂技术已拥有18项自主知识产权。
到2015年11月,当阳市连续成功举办了七期“李平速成养蜂十法”培训班,吸引了来自青海、贵州、河南等十多个省市的3500多名学员参加了该专利技术培训,使得李平发明的养蜂工具、养蜂器械等多项专利产品畅销全国,推动着“当阳创造”声名远扬。几千年的传统产业正以新的姿态焕发出耀眼的生机。
全面促进创新技术的运用,为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当阳市是大蒜种植大县,全市大蒜种植面积达8万亩,大蒜的播种一直耗费大量人力,效率低下。河溶镇民合村科技特派员赵昌军自主发明了大蒜播种机并获得国家专利,可使蒜农一亩节约生产成本800元,直接创造经济价值7000多万元。要把大蒜产业变成农民的“摇钱树”,就必须走品牌发展之路,当阳市两河镇注册了第一件农产品集体商标“长坂坡”,并被认定为驰名商标。目前,产品远销广东、上海、北京、陕西、黑龙江等17个省市,市场化率达98%以上。
立足科技创新,打响当阳品牌,助力县域经济发展。当阳市科技局始终把科技创新、知识产权示范县市建设作为工作主抓手,以点带面,积极推广,燎原科技创新的火种,充分发挥科技作用,最大程度提升科技的市场转化率,勾画出当阳经济发展最美的“微笑曲线”,为当阳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谱写了一曲动人的时代之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