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三届长江读书节颁奖仪式在省图书馆举行

  • 2018ECGC电竞大赛高校片区赛海选正式启动 全省150余支队伍参赛

  • 楚地祭祀遗风

  • 汉剧

  • 伍家沟里多故事

  • 山二黄“赶时髦”

  • 提琴悠悠戏韵长

  • 恩施傩戏

  • 唐手拳

  • 三棒鼓

  • 西塞神舟会

  • 撒叶儿嗬

  • 兴山民歌

  • 南曲

  • 当阳关陵庙会

  • 肖港抬故事

  • 仙桃雕花剪纸

  • 五虾闹鲇

  • 汉绣

每年农历二月初二,传说是龙抬头的日子。湖北省潜江市龙湾镇百姓都要舞起传统民俗——草把龙,庆祝“龙头节”,以示敬龙祈福,求老天保佑丰收。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潜江草把龙,是中华民族舞龙习俗的一个分支,主要流传于潜江市龙湾镇一带的湖区和毗邻的老新、张金、熊口、浩口等地,为世人沿袭传承和推崇。当地盛传,远古时代,一条行云布雨的苍龙不慎坠于此地,百姓以稻草盖住龙尸,后演化成了草龙,民众十分敬畏,逐步演变形成了一种具有地方特色的民俗活动。据董仲舒《春秋繁露》记载,楚地最早舞草把龙灯舞见于汉代,盛行于唐,历代相沿承袭。潜江古县志记载,早在清朝光绪年间,以龙湾为代表的潜江境内水网湖区就形成了用草把龙灯驱邪送神的习俗。草把龙灯通常在春节、元宵和农历二月二龙抬头等传统节日表演。遇重大灾害,瘟疫流行,也会扎制草龙,驱邪消灾。[详情]
  • W020170428592202629487.jpg

  • W020170428592259882691.jpg

  • W020170428592320725627.jpg

  • W020170428592376251031.jpg

武汉有句形容“忙”的俏皮话:一末带十杂,烧火带引伢。比如:屋里要来客,老婆收拾完屋子又慌忙火急地跑到集贸市场采购鸡鸭鱼肉,回来后又是洗又是剁又是炒又是蒸。客人来了还要倒茶搭白,嘘寒问暖。这个时候,她的苕老公还要叫她去接儿子放学,老婆烦了:“这屋里我一末带十杂,烧火带引伢,百事都做完了,要你这个男将打鬼?”   这“烧火带引伢”好理解,又要做饭又要带伢,忙得屁直流啊。但何为“一末”,何为“十杂”?懂的人就不多了。   “一末”到“十杂”,是汉剧特有的行当分工,即一末、二净、三生、四旦、五丑、六外、七小、八贴、九夫、十杂。一末:指白胡须老生;二净:指文花脸;三生:指黑胡须老生;四旦:指青衣,亦称正旦;五丑:指文武丑角;六外:指着重做功方面的老生;七小:指文武小生;八帖:指花旦、刀马旦;九夫:指老旦;十杂:指武花脸。 [详情]
  • W020170428561339746241.jpg

  • W020170428561341929785.jpg

  • W020170428561343956255.jpg

  • W020170428561346145447.jpg

“各位乡亲听我言哪,我来唱一个二十出头的大姑娘,针线茶饭她不会做,在婆婆面前出洋相。这大家要问,咋出的洋相呢?好,听我给你们讲……”   这位披着艺术家长发,精瘦干练的汉子,名叫李天有,是伍家沟民间故事市级代表性传承人,有一肚子的故事,是公认的“故事篓子”。   李天有所在的伍家沟村被誉为中国南方民间故事村,座落在中国道教圣地武当山北麓的深山峻岭中。这个只有200余户,800多村民的小村子,却有300多人会讲故事。故事内容涉及婚丧嫁娶、忠孝礼仪等方方面面,而这些故事,全部都靠着村民的口口相传保留至今。有“中国民间故事的半坡遗址”的美誉,2006年,伍家沟故事被国务院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详情]
  • W020170803579656798579.jpg

  • W020170803579656806535.jpg

  • W020170803579656812920.jpg

  • W020170803579656817339.jpg

“八百里竹溪茶飘香,梅子垭茶娘好风光!为女择婿的大排场,王者荣耀的炒茶王。”由十堰市竹溪县山二黄剧团新创的现代小戏《茶乡情缘》,通过讲述勤劳致富的“茶王”为大龄女儿择婿的故事,反映了农村种茶产茶脱贫奔小康的乡村幸福生活。剧中不乏“王者荣耀”、“剩女”、“高大上”等时尚用语和“rap”等现代元素。2017年底,该剧在第三届湖北地方戏曲艺术节期间亮相海军工程大学,引得全场“90后”观众欢笑不已、掌声不断。山二黄,又称汉调二黄,形成于清乾隆年间,是流行于鄂西北地区的皮黄剧种,2008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一方山水,一方乡音,造就一个剧种。“汉剧进京成就了京剧,汉剧进山则演变成了山二黄。”山二黄省级代表性传承人周毓成说,当初,黄冈、黄陂“二黄”的商客自长江而汉江而襄阳而汉中……一路生意一路长腔,把山河人家唱得入梦入寐;再有大西北贩子,驭着骡马,自商洛步入汉江,他们的吼腔雷震一般,秦音、晋声等西戏(亦称西皮),响彻了秦巴走廊。皮黄相逢,一见如故。[详情]
  • QQ图片20180207091252_副本.jpg

  • QQ图片20180207091343_副本.jpg

  • QQ图片20180207091406_副本.jpg

  • QQ图片20180207091440_副本.jpg

  具有浓厚地方特色的崇阳提琴戏,是我国300多个戏曲剧种中的一枝独特奇葩。在崇阳,老百姓们不仅爱听爱看,而且很多人都能哼上几句提琴调。相传,多才多艺的崇阳先人利用崇阳山上的梨木,剐蛇皮制作了一种杆短筒长的土琴,别在腰间站着也能拉。三两个演员随场就势,提着土琴,一台好戏就开演了,当地人因此叫它"提琴戏"。在发展过程中,崇阳提琴戏不断从周边地区花鼓戏、地方民歌、山歌等民间艺术中汲取养分,改良变革,成为深受当地群众喜爱的“家乡戏”。提琴戏使用的唱腔语言是原汁原味的当地方言,演唱中有象“公鸡打鸣”的甩尾腔,崇阳人十分形象地昵称为“杀鸡调”,这种古老的运腔方式,如今已经很难在别的剧种里听到。2008年,提琴戏入围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详情]
  • QQ图片20180207083712.png

  • QQ图片20180207084128.png

  • QQ图片20180207084157.png

  • QQ图片20180207084227.png

傩,神秘而古老的原始祭礼,起源于商周时期,汉代以后,逐渐发展成为具有浓厚娱人色彩和戏乐成分的礼仪祀典。宋代前后,傩仪由于受到民间歌舞、戏剧的影响,开始衍变为旨在酬神还愿的傩戏。湖北省恩施市现仍存有“傩愿戏”和“坛傩”两部分,都包含有非常古老而典型的祭祀仪式。过去,恩施土家人民都会在自家的堂屋里供奉家神,就是自己祖先的神位。岁末年初之际,家家户户都要给祖先的神位换一下坛钵。而换坛钵之时,就必须做一场法事,以祭祀祖先。整个祭祀过程共有24坛法事,需要24个面具,每个面具都对应着一尊神,也就对应着一年中的24个节气。傩祭是用来驱邪、祈福的,是演给神看的,以祈求神灵保佑东家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由于整个祭祀过程耗时较长,上半夜做法事唱给神灵听,到了下半夜,人们都很疲倦了,就开始唱戏给东家和当地的老百姓听。[详情]
  • 恩施傩戏

  • 恩施傩戏“度职”仪式(坛主接班仪式)

  • 恩施市红土乡漆树坪傩戏班表演《鲍家庄》之鲍秀英招亲

  • 恩施市三岔乡傩戏表演队在恩施州非遗调演上表演《还阳傩》

唐手拳,是流传于湖北天门、仙桃、京山等地的一门古老的,技击性很强的武技。其创立之初人们用它搪挡御敌,积累了一些实用的制敌招法,故称“搪手拳”,取“搪挡遮拦的散手招法”之意。因其在唐朝大为盛行,而改称为“唐手拳”。现年49岁的彭碧波出生于湖北天门的一个武术世家,自幼习练家传武艺,18岁时就在汉阳开办武馆,现在江苏苏州开办武术健身俱乐部。他告诉记者,过去,各宗族间经常因争湖水和田地而发生大规模争斗,加之湖蛮草地常有强盗出没,逼得天门一带的百姓是家家习武户户练拳。谁如果能开武馆带徒弟,是一件非常风光的事情。唐手拳有踢、打、摔、拿诸技,但以掌法为主,擒拿见长,腿法暗藏,拳法肘法辅助攻击,尤以手部动作最为突出,是一种非常霸气的武道,讲究快速干脆及攻击的杀伤性,有一击必杀之说。[详情]
  • 唐手拳第15代传人彭碧波

  • 唐手拳第15代传人彭碧波

  • 彭碧波已经获得国家级武术比赛金牌69枚

  • 彭碧波在教苏州市吴中区车坊小学学生练唐手拳

“三棒鼓”源自唐代的“三杖鼓”,作为民间曲艺走唱形式广泛流传于湖北恩施、湖南湘西及重庆酉阳等武陵山区一带,现已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其分为文武两戏,文戏就是抛着三根特制的棒子击鼓再敲锣来伴唱,武戏则为抛耍刀技。湖北省来凤县土家族农民向前和经过40多年的悉心钻研和自我挑战,利用砍刀、尖刀、菜刀、斧头等四种不同利器,将“三棒鼓”的刀技表演与土家人民生产、生活中的动作相结合,创造了一项独特的飞刀绝技,其动作优美、惊险、刺激,让观众惊呼叫绝的同时,也给自己带来了可观的收益。观看向前和表演飞刀绝技,让人心惊肉跳,叹为观止。采访当天,记者在恩施土家女儿城观看了向前和表演的“三棒鼓”。渐渐聚拢的游客看着向前和抛着菜刀打着鼓,敲着锣镲唱着词,一心四用地表演“三棒鼓”时,已然目瞪口呆。而这还只是文戏,向前和更擅长的是武戏——飞刀绝技。[详情]
  • 土家刀王向前和

  • 土家刀王向前和

  • 向前和与他的徒弟

  • 向前和在恩施土家女儿城表演

端午节前夕,黄石市东郊的西塞山下神舟宫内,一艘长约7米、宽约2米、高约5米的龙形神舟已基本扎制完成。旁边的香案上供奉着一尊被称之为“黑爷”的神像,另有“屈原”、“娘娘”、“都天府”等107尊神像摆放在一侧。待到农历五月十八,这些神像都会与神舟一起被送入长江。据现年80岁的西塞神舟会原会首黄太征介绍,神舟会的核心是神舟,而108位舟神则是神舟的灵魂,他们来自天界、冥界、仙界、神界、社会、自然等各个方面。“来的都是神,香火祀三界”,黄太征说,西塞人对神的信仰无分贵贱、没有门户。这些神祇自农历四月初八开始扎制,直至农历五月十八乘神舟登江,始终寄托着端午期间西塞人的各种心理诉求。每年农历四月初八,西塞神舟会都要举行“收禁”仪式,将“春瘟诸秽百毒”尽数收入“黑爷”的腰袋之中,再把“黑爷”请入神舟宫供奉起来。等到农历五月十五[详情]
  • 西塞神舟会“送神舟”仪式

  • 西塞神舟会“送神舟”仪式

  • 西塞神舟会“送神舟”仪式

  • 西塞神舟会“送神舟”仪式

“情哥哥说今黑哒来,炕上的腊肉煨一块,吃不得肥的吃精的,不吃别的喝点汤,免得玩耍心里慌。”在湖北省长阳土家族自治县,每当有人家里“老人哒”(老人去世),四山五岭的乡亲们都会主动来到亡人的灵柩前,高高兴兴地跳一夜“撒叶儿嗬”,并伴着鼓声在丧鼓场上唱起“五句子情歌”。“这是丧事喜办的典型表现,”宜昌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艺术指导白晓萍告诉记者,土家人送别亡人是真正做到了欢欢喜喜。土家人“高高兴兴办丧事,欢欢喜喜送亡人”,讲的就是“热热闹闹”。因为在乐天的土家人看来,人的生死犹如自然的更替,就像春夏秋冬四季的变化,是自然而然的。享尽天年的老人辞世是顺应自然规律,值得礼赞和庆贺。所以丧鼓场上越热闹,孝家后人就越觉得对得起亡人。“要达到丧事喜办的效果,最好的办法就是唱情歌,”白晓萍认为,只有唱情歌才是最能让人感到快乐的。[详情]
  • 长阳资丘的民众在悼唁亡人的现场跳“撒叶儿嗬”

  • 长阳资丘的民众在悼唁亡人的现场跳“撒叶儿嗬”

  • 长阳资丘的民众在悼唁亡人的现场跳“撒叶儿嗬”

  • 为去世的人跳撒叶儿嗬

Copyright © 2001-2010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