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专题 > 项目奖

交通违章权威查询
以虾——稻产业为核心的潜江市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发布时间:2017-04-14 16:32:17来源:湖北日报网进入电子报

  近年来,潜江市始终把虾--稻产业作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标杆产业,坚持虾稻、稻虾双轮驱动,加快打造全国虾--稻产业第一市。全市依托水稻和水产两大资源优势,经过多年不断的改革创新和强力推动,探索出了一水两用、一田双收的“虾稻共作”稻田综合种养模式,形成了一二三产业齐头并进的虾稻产业发展良好势头。“虾稻共作”这一生态循环、优质高效的模式既稳定了粮食产能,保障了粮食安全,还破解了农民增收的难题,真正实现了粮食稳产、农民增收、农业增效,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明显。该模式在全国全省可借鉴、可复制、可拓展,是现代农业发展的成功典范,为全国全省提供了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新样板。2016年农业部在潜江市召开了全国稻田综合种养现场观摩交流会,向全国推广“虾稻共作”稻田综合种养模式。近年来共有湖南、四川、江苏、安徽等26个省及监利、沙洋等周边县市的考察团以及大量农业合作社的负责人前来潜江考察学习这一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鲜活案列。目前已引领带动全省稻田综合种养面积达到387万亩,带动农民平均每亩增收3000元。今年4月,省委省政府将在潜江市召开全省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现场会议,进一步向全省推广我市以虾-稻产业为核心的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做法。

  今年2月,农业部“百乡万户”调研组赴潜江市深入调研,认为潜江市虾--稻产业在落实今年农业部关于“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四推进一稳定’(推进结构调整、推进绿色发展、推进创新驱动、推进农村改革,稳定粮食生产)做好农业农村工作”有关精神方面成效显著。

  一是虾-稻产业精准推进农业结构调整。2016年潜江市“虾稻共作”面积已达50万亩以上,建成9个万亩和50个千亩集中连片“虾稻共作”生态种养基地,形成了布局合理、集中连片、产销功能齐全的“虾稻共作”养殖新格局。

  二是“虾稻共作”模式深入推进绿色发展。在虾和稻优势互补的生物链中,小龙虾和水稻的品质都得到了提升,稻米成为一种接近天然生长的生态稻,其品质最低都可达到绿色食品级别,多项指标可达国际一级。

  三是小龙虾良种选育研发大力推进创新驱动。潜江市也是全国率先开展龙虾苗种人工繁育并取得成功的县市,建有全国规模最大的龙虾工厂化育苗基地。潜江市水产龙头企业与中科院合作建立了桂建芳院士专家工作站,整合科技资源,以力争五年内培育出小龙虾优良品系为核心,实现龙虾良种选育和苗种规模化繁育的攻关突破。

  四是虾-稻基地土地规模流转积极推进农村改革。因虾-稻产业催生的“华山模式”(围绕虾-稻产品加工业与现代农业的融合互动,探索出企业、农户、集体合作共赢的经营体系和“产城互动”的城镇化路径)得到农业部和省委的充分肯定。五是撂荒水田复耕和“旱改水”全面稳定粮食生产。“虾稻共作”的高额收益极大激发了当地农户的种粮养虾热情,大家纷纷返乡,多年的撂荒水田全面复耕,“旱改水”工作成效明显,增加“旱改水”面积近10万亩,全市2014至2016年粮食生产稳定。

  虾--稻产业实现了“一地两用、一水两养”,既可保障“米袋子”,又能丰富“菜篮子”,既可鼓起老百姓的“钱袋子”,又能安全消费者的“舌尖子”,为全国全省提供了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样板。

(作者:  编辑:袁筱

更多资讯,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湖北日报官方微博、微信。

-->
  • 湖北焦点
  • 国内要闻
  • 娱乐推荐
新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