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 金贵满 严晓冬
五峰,湖北28个国家级连片贫困县市之一。牛庄乡,平均海拔1540米,是五峰最偏远最贫困的乡。“吃粮靠供应,用钱靠贷款,穿衣靠救济”。在这片高寒山区,8000多农民世世代代都在与贫困作斗争。
阳春三月,生机萌动。记者在牛庄乡看到,一栋栋新房掩映在树林间,通村公路绕山蜿蜒,村民们正在种植中药材和蔬菜。“去年,全乡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7508元,比20年前增长了近5倍。”乡党委书记肖永奎深情地说,“牛庄人民能基本脱贫,得感谢罗老,是他帮我们打下了产业基础。”
在牛庄村一个木板房和瓦房相间的小院,记者见到了皮肤黝黑的罗官章老人。这位79岁的老干部,退休回乡19年,苦苦探寻产业扶贫“拔穷根”的路子,带领和指导1500多个农户种烟叶、药材、蔬菜,累计增收5.1亿元。
相约儿时老友,两人共同寻找“一条新路”
1997年12月20日,寒意料峭。刚从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位置上退休的罗官章,悄悄回到牛庄村的老房子。
第二天一早,罗官章就去爬山了。从屋前的招风岩,到屋后的庙湾岭,他每天早出晚归,带着那条狗,尽往山里钻。
左邻右舍议论说:“罗老在城里呆久了,回乡来锻炼身体享清福。”虽然心中藏着个“大秘密”,他却是笑而不语。
半个月后,罗官章找到他儿时朋友、从陕西地质调查队退休回乡的工程师陈孔焕。“牛庄山里中药材品种多,最出名的就是乌天麻,野生的产量很低。”罗官章从屋里拿出一小袋干天麻,向陈孔焕道出请他上山的真实目的:“如果攻克了天麻有性繁殖栽培技术,就能带动群众大面积种植,你有文化,我们一起搞。”“既然退休了,就别折腾了。”老家在牛庄的陈孔焕好心劝他。“何况天麻有性繁殖栽培技术难度大,搞不好,你这把老骨头会赔在大山里。”“在任上的那些年,我们解决了百姓的‘粮袋子’,始终没有解决群众的‘钱袋子’。群众吃饱了,荷包是瘪的”。罗官章说,他曾在牛庄乡当了13年“一把手”,带领群众种地膜苞谷、香菌、白肋烟,收入有所增加。但多年来,贫困的大山仍然没有搬掉,他始终对乡亲们有种“亏欠”感。“不让乡亲们荷包里有钱用,我死了也闭不上眼。”那晚,围着火炉,罗官章和陈孔焕谈到深夜,他不断敬烟奉茶,恳求陈孔焕帮他完成这个心愿。最终,老哥俩达成一致:利用退休后的“黄金十年”,干好一件事:为群众找一条脱贫的出路,一条致富的门路。
1998年春节刚过,积雪未化。老罗和老陈怀揣15000元,远赴陕西、山西学习天麻种植技术。
取经处处碰壁,百次试验换来“一粒种子”
天麻,作为名贵中药材,人工栽培难在突破有性繁殖关。
在当时,谁攻克了人工有性繁殖技术,谁就掌握了致富的“金钥匙”。所以,罗官章和陈孔焕取经途中一路坎坷,对方不是索要高昂转让费,就是对关键技术三缄其口。
“别处能繁殖成功,牛庄也能行。”罗官章和陈孔焕一股“牛脾气”爆发,决定在自家搞天麻有性繁殖试验。
第一年,失败。4、5月天麻开花季节,罗官章和陈孔焕日夜守着,生怕错过天麻授粉期,但最后还是没结出天麻种子。
第二年,再失败。他们将萌发菌母菌涂抹在树叶上,覆盖到林间的枯枝层及表层土壤中进行培育,在埋入地下第7天后,获得了足够的萌发菌。而天麻生长周期中离不开密环菌,因为杂菌侵噬,仍然没有培育成功。
第三年,成功。他们不断调整木屑、麦麸等5种原料的比例,加强技术环节的温度、湿度控制。2000年5月,罗官章终于在冰冻期长达4个月的高山上,收获了天麻有性繁殖的第一粒种子。
为了这粒种子,罗官章和陈孔焕进行了100多次试验,锯掉的菌材堆成山,观察记录整整写了3大本。
为了这粒种子,罗官章在切割菌材时,因杂木突然扭滑,两个手指被锯掉。
“锯掉的两个手指头落进一大堆锯末,找了半天没找到。”谈起这事,罗官章的老伴李传春眼圈红了,“如果住在县城,就不会这把年纪还弄丢了手指头。”
3个月后,罗官章将这粒天麻种子播在密环菌材上,通过密环菌提供营养,生长为42颗栽培种。
次年,罗官章将25平方米试验田扩大至46平方米,收获的天麻卖了5万多元。第一批跟着他种天麻的10多个贫困户,每户增收超10万元,成为轰动全县的新闻。经过推广,牛庄乡天麻种植面积从19年前的220平方米发展到去年的1.68万多平方米,共增收1.8亿元。
赔钱不变信念,终于撞开“一扇大门”
2000年,罗官章在产业扶贫路上,遭遇最大的一次失败。
当年8月底的一天,罗官章的小院里突然变成了蔬菜市场。几十户农民把卖不出去的萝卜拖到他家,要他包销。
原来,罗官章从县农业部门得知湾潭乡正在试种韩国白玉春萝卜,他赶到湾潭考察后发现,白玉春萝卜是反季节蔬菜栽培的理想品种,亩产量5000公斤以上。于是,他引进种子,在牛庄村一组116户中推广种植了196亩。
看着长势喜人的萝卜,村民们都以为会挣到钱。不料市场行情大变,当年的收购价格只有0.05元/斤。为了不让农户受损失,罗官章毅然拿出1.5万元补贴给村民。
虽然“栽了跟头赔了钱”,但罗官章坚定地认为,产业,才是脱贫的“造血机”,高山蔬菜非搞不可。
第二年,他吸取教训,组织村民成立专业合作社,与大批发市场签订销售合同,终于打开了销路。白玉春萝卜也从牛庄村种到了凌云村、沙河村、松木坪村、横茅湖村、九里坪村,种植面积超过8000亩,农民增收2000多万元。
19年来,罗官章带领村民先后试种过香菌、白肋烟、中药材、蔬菜、魔芋、百合等品种,还尝试养猪、养羊、养鸡和特种养殖。家在他对面的村民朱坤说:“从罗老回乡起,他就没闲过,不是在种什么,就是在养什么。”
不愁吃不愁穿,月月还有工资拿,罗官章在折腾什么?他在为山区群众脱贫致富奋力撞开“一扇大门”:为拔掉穷根铺垫一条产业路。经过罗官章为首的一批示范户的不断探索,牛庄乡逐步形成了烟叶、药材、蔬菜三大支柱产业,明后年又将有2个市级贫困村脱贫。
“他一辈子都在干一件事,那就是带领群众摘穷帽子。”牛庄乡原副乡长李思达如此评价罗官章。
时光阅,天地鉴,百姓评。罗官章,终于在耄耋之年,帮助山区群众搬走了那座贫困的大山,实现了他“热爱山区,扎根高山,立志带领群众改变穷困面貌”的誓言。?
(作者: 编辑:郝菁)
更多资讯,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湖北日报官方微博、微信。
瀵逛笉璧凤紝鎮ㄨ璁块棶鐨勯〉闈笉瀛樺湪鎴栧凡琚垹闄!
10 绉掍箣鍚庡皢甯︽偍鍥炲埌鑽嗘缃戦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