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专题 > 全省老干部工作先进个人

交通违章权威查询
李征康:用毕生精力传承民间文化
发布时间:2017-03-28 20:18:13来源:湖北日报网进入电子报

  丹江口市六里坪镇文化站原站长李征康

  有这样一位老人,虽只有小学四年级的文化水平,却是湖北汽车工业学院客座教授;虽未从事系统的文化教育,却是省民俗文化研究馆员;虽在基层乡镇文化站工作,却是享受着国务院特殊津贴的专家。这位已是79岁的老人就是丹江口市六里坪镇群众文化掘宝人李征康。李征康,中等个头“枣核”脸,质朴谦和,虽头发花白,但精神抖擞。这位农民出身,扎根基层的群众文化研究馆员,在退休后的20世纪80年代末和90年代中后期,他因相继发现伍家沟故事村、吕家河民歌村、青塘武当神戏和太极拳发祥地杉沟村而享誉海内外。2014年,又因发现范氏曲艺口头传承人,而再次引起中外媒体关注。这位将自己一身都奉献给群众文化发掘工作的长者,用他充满神奇色彩与富有魅力的奋斗历程诠释了一位中国基层文化工作者为民俗文化发展而戮力竭心的铮铮誓言。

  一、不甘平庸,用热情开启追寻民俗文化的征程

  1938年,李征康出生在武当山下六里坪镇的一户农民家庭。小学时代的他,成绩优越,本可以继续接受更高的学习教育,但因为出身问题而不得不被迫中止学业,开始了长达数十年的务农生活。但思想是影响一个人成长成才的重要因素。刚出校门的李征康,不甘于耕地务农的生活状况,不甘于碌碌无为的人生轨迹,他将自己对民间创作的热爱之心付诸于实际行动,用无限的执着与热情勇敢追逐着自己的人生梦想。在那一个书籍和网络都匮乏的年代,不能用眼睛一页一页的翻看民间故事,他便用自己的耳朵细心的倾听着老人们讲述的一个又一个有趣的民间趣事。对于听来的故事,细心的他还将这些故事偷着记下来。到现在,李征康身上每天还带着一个小本子和笔,不时记录当天所听到的趣事。此外,他还热衷于文学创作,利用劳动间隙创作出了《鸳鸯传》文学专著。由于对文学工作的热爱,中断学习达数十年之久的李征康在1977年才又开始读书,写作。在此后的几十年中,他不辞劳苦的遍访各个民俗文化村,收集各种民间文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圆梦自身的同时,也极大的传播了民间文化故事,为民间文化发展注入了强劲的新生活力。

  二、不畏艰苦,用诚心助力发展民俗文化的高峰

  1977年,在重启读书、写作之路后,李征康不畏艰难困苦,用自己对文化事业热爱的诚心坚决的走在文化之路上。“人挑担子,猪坐轿子”是当时伍家沟行路难的写照。李征康初进村时,人们见他整天背着录音机串东家走西家,在人们看来这多少有点不务正业。他人生地不熟,迷路、野宿、饿饭是常有的事。一次,当他发现了两个民间传说线索时,就背上干粮,追踪到100多里外。夜里,寒风刺骨,李征康在山林摸不着路,只好在山上冻了一宿。次日,好不容易找到了会拍古今(讲故事)的老汉,可人家说什么都不愿讲。他厚着脸皮住下,老人下地干活他就帮忙干活,老人家里的缸没水了,他就去挑水,老人想吃面,他就挑着麦子到十几里的地方去给他磨面。精诚所至,老人终于打开了话匣子。让他收集到了两个特别有意思的故事。那时,不仅有求索路途上的艰辛,更有写作所需的硬件设施的限制。谈及至此,李征康无限感概的说:“最可怜时,我只能在烟盒纸上写作。”然而,正是李征康老人的这种不畏艰难,不畏困苦,对事业孜孜不倦的追求精神,才最终促成了中国民间民俗文化发展新的高峰。

  三、持之以恒,用恒心成就民俗文化的持续繁荣

  30多年的文化求索生涯,使这位乡镇文化站长头顶着湖北省民俗文化研究馆员、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湖北省民间文艺家协会副理事长、武当山文化研究会副会长、湖北汽车工业学院的客座教授、终身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等多项光环。1980年秋,他参加了湖北省民间文学培训班,修改了近10万字的作品。1983年底,李征康光荣地登上了北京的领奖台,他的作品《以德报怨》《公养父母》被评为全国优秀民间文学作品三等奖。次年,他的第一本专集《桃花洞》由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并获全国第二届优秀民间文学作品三等奖。他先后出版有《桃花洞》《武当山传说》《伍家沟民间故事集》《武当情歌》《伍家沟民间歌谣集》《张三丰寻踪传说》《吕家河民歌集》等10余本民间文学专著,达400余万字。面对如此之多的荣誉与成就,李征康老人并没有停止为文化事业出谋出力的步伐。如今,李征康谢绝一切社交活动,几乎闭门不出,除了接待热心民间文学的来访学者,还在整理即将出版的《吕家河民歌村民俗与研究》的收尾资料,研究中国太极拳发祥地的开发和保护事宜。现在,李征康正专心致力于将伍家沟民间故事、吕家河民歌和青塘武当神戏3个项目打包,联合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为武当山的“双遗”发展增添新的内涵。

  下得了真工夫,坐得了冷板凳,是李征康在同事眼里的印象,也是李征康辛辛苦苦三十几年发掘民间文化的真实写照。从最基层的乡镇文化工作者到享誉中外的民俗文化研究专家,甚至终身享有国务院特殊津贴待遇,他一步一个脚印,将浮躁与功利抛于脑后,一生只做一件事——传承民间文化。

(作者:  编辑:郝菁

更多资讯,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湖北日报官方微博、微信。

-->
  • 湖北焦点
  • 国内要闻
  • 娱乐推荐
新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