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新闻频道 > 最新成果

【2021.11】网络评论写作能力提升的“六字诀”

发布时间:2021-11-11 10:17:00 来源: 荆楚网
  此文刊发在《新闻前哨》2021年第11期
 
  基于互联网的交互性特点,网络评论无处不在。有别于社交平台的互动留言,网络评论写作有其体裁要求及内在的规律性。随着主流媒体的深度融合,网络评论的舆论引导功能愈加凸显,平台的创新力度持续加大,对用户参与内容生产更加欢迎。这为不同行业领域的网评作者赢来良机,参与网评写作的人也越来越多。本文为网评作者梳理出稿件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并结合网评写作实践,提炼出助益网评写作提升的“六字诀”,以期网评作者能更顺畅的行文,更接地气的分享观点。
 
  一、网络评论的发展态势及创作机遇
 
  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各种社交平台、新技术应用层出不穷。为增强与用户的黏性,媒介平台纷纷开放留言互动功能,吸引用户参与评论或参与内容生产。在人人都是“麦克风”的互联网场域,“无评论,不社交”或“无跟帖、不新闻”的说法,在一定程度揭示了用户评论的重要性。作为互联网交互性、即时性的最好印证,互动评论打破了传统大众媒体单向传播的限制,让传受两端的互动变得更加频繁,关系更加亲密。用户生产的内容为读者发表意见、了解他人立场、接触多元观点提供了便利。不少互联网头部平台为吸引用户参与互动,拿出诸多的奖励措施,激发用户生产积极性。
 
  问题在于,互联网并不缺乏信息,互动平台的开放一方面让平台充满活力,另一方面也导致观点鱼龙混杂,部分言论出格、失当,还严重扰乱清朗网络空间。因此,迫切需要主流媒体想在前面,写在前面,在众说纷纭中一锤定音。当前,网络评论已成为网络强国的重要抓手,主流媒体也纷纷主动适应互联网舆论生态的新变化,不断丰富观点的表达形式,开放投稿渠道,培养和激励一批优秀的网评作者,为他们提供展示的平台。通过网评作者原生态的体悟和表达,让观点更具贴近性和共情力,共同营造良好的网络氛围。
 
  网络评论文章的创作不同于社交平台的留言,有一定的写作要求。不过随着媒体深度融合,网络评论呈现形式也愈加丰富。譬如,除了纯文字的观点表达,主流媒体还会借助音视频、动漫、漫画、沙画、图解、直播、曲艺等形式来形象的展示观点。这对于网评作者而言,既可以学习多样化的观点呈现,发挥各自特长,又可以提升作品的传播效度,积攒自己的影响力。吸纳不同类型的作者参与网评写作,契合主流媒体深度融合的要求,也利于聚合正能量之声,更好的发挥网评的舆论引导作用,网评评论的价值愈发彰显。
 
  二、网络评论稿件中存在的几类共性问题
 
  网络评论是指由网络媒介传递的具有评论性质的观点性信息。对于网评作者而言,面对任何选题,首要的就是要简洁明了的提炼核心观点,这是一篇网评作品的“魂”,后面的谋篇布局,逻辑铺陈均由此展开。尽管每天的热点选题不同,但网评作者们的来稿却存在一些共性问题。
 
  1、主观表述占据全篇,给人空洞说教之感
 
  网络评论天然带有互联网属性,作为一种公共文体,面对的受众是不特定的网络群体,如果全篇都是纯主观的观点输出,就类似于《大话西游》里面的唐僧说话,让人难以接受。互联网的受众是很挑剔的,没有人愿意听“说教”,更没有人愿意“被安排”,没有吸引力或者没有亲和力的作品,网友不会点开阅读,哪怕是点开了,也会毫不犹豫的关掉,更别谈分享了。我们常说网评是“摆事实,讲道理”,通篇大论无一支撑核心观点的权威例证,这样讲出的“道理”可信度又有几分?
 
  2、提纲化痕迹明显,谋篇布局的意识有待增强
 
  网评写作最关键的就是围绕核心观点厘清逻辑思路,好的言论作品一定是提前思考清楚的,如果是没有思考清楚就匆忙动笔,那么写的时候就很痛苦,往往会出行卡壳现象,甚至写到后面偏离了核心观点而不自知。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不少作者有列提纲的习惯,这是很好的写作习惯,体现了谋篇布局。但部分作者又误解了提纲的作用。写作提纲是提示作者始终不偏离核心观点,而不是将提纲搬到文章里面。读者是很聪明的,不需要刻意排比,或者通过提纲化语言提醒读者起承转合。
 
  3、习惯于盲写盲投,缺乏与平台编辑沟通
 
  对于网评创作,作者与编辑是一体的,作者负责内容创作,编辑负责把关、推送,如果两者之间毫无交流,既不利于作者成长,更不利于平台发展。因此,网评作者在创作前,应带着选题和思考与平台编辑沟通,双方就选题角度、逻辑思路等充分沟通后再动笔,效率会大大提升。通过交流,编辑了解作者擅长的选题领域,作者也了解了平台的选稿要求,事半功倍。相反,未有效沟通的来稿,往往时效性难以保证,反复沟通修订中,不仅耗费不必要的时间成本,还有可能挫伤作者的创作积极性和自信心。
 
  三、网络评论写作水平提升的方法
 
  任何事物都是有规律可循,有方法可以借鉴的。网评写作绝非简单的码字,而是一个思维提升、笔力锤炼、倒逼学习,凝聚拔节成长的重要媒介,是一辈子受用的本领。结合网评写作实践,总结“六字诀”,分别是“选”“破”“梳”“衡”“琢”“恒”,六个字贯穿网评写作全过程。
 
  1、选题精准,紧跟网络热点
 
  互联网信息是海量的,对于网评作者而言,能否快速准确从中找到适合自己的选题,十分考验选题能力。“选题”是引发作者思考的“引子”,也是作者评论的缘起。好选题意味着强关注度和好传播力,因此作者一定要注重选题,而不是随意挑个选题提笔就写。
 
  选题从何而来?网评作者可重点关注权威媒体的热点新闻,百度、微博等平台的热搜榜,还有本部门、本行业领域的重点工作,以及生活体验。这些选题大致可分为时政热点、社会热点及小众选题。
 
  选题来源众多,如何选择适合自己的选题?首要的是选择自己熟悉的、有话说、不吐不快的选题,这样的选题具有贴近性,作者容易上手。再者就是选择跟自己行业领域关联度高的选题,这样的选题在例证选择上,具有强识别性;另外,错过就不再有的重点选题,譬如重大历史节点,重大活动等。即便这样的主题有写作难度,也要倒逼学习,主动创作。
 
  2、破题要快,找到独特角度
 
  观点是存在竞争的,作者找到合适的选题,关键还要善于破题,即找到合适的角度。角度是网评的生命力,也是体现作者独特思维和思考深度的利器。提升破题能力就需要作者跳出就事论事的框架,不受新闻报道本身的影响,而是有自己独立的思考。
 
  首要的一点,打破思维惯性,养成灵活的思考习惯。不停留在浅层的道德评价,不盲从他人的本能互动,要善于从大众忽略的细节入手,通过小切口来呈现核心观点,或者逆向思考,或者关联到其他方面,或者看似观点奇特与热点新闻关联度不大,但能自圆其说,论证严密,读者读完有恍然大悟之感,也是可行的。
 
  3、梳理结构,逻辑清晰顺畅
 
  不少网评写作的初学者,对网评有畏难情绪,认为网评的逻辑性很强,一提逻辑就“头大”。网评自带互联网属性,这也是网评区别于报纸、杂志评论的一个显著特征。作者在写网评文章时,一定要把自己还原为一名普通网友,面对不特定的网友群体真诚分享思考,目的是希望更多的人能够认同自己的观点。基于这一点,不可能人为的设置阅读障碍,阻断观点传播。因此,网评的逻辑不是逻辑学意义上的逻辑,所需要的是最低限度的常识逻辑,表达出常识常情常理即可。
 
  此外,网评作者抛出一个观点,想让其他人接受,一定是需要论证的。不少作者习惯于下结论,缺乏论证的结论一方面让文章显得空洞,此外还有说教之嫌。殊不知,网评的论证过程恰恰是在深化观点、增强观点可信度。网评的逻辑架构通常有三种,层层深入“递进式”,三段论的“并列式”,典故或关键词“串联式”。无论是那一种论证模式,始终是围绕作者核心观点展开,偏离核心观点或者与核心观点关联度不大的,尽可删除。
 
  4、述例衡平,形成夹叙夹议
 
  不少作者来稿要么全篇都是主观评述,给人空洞之感;要么就是逻辑层次中大篇幅摘录新闻报道原话作为例证,导致文章结构失衡。网评的逻辑架构梳理出来后,每个逻辑层次需要充分的运用论据展开,通过论据来充分的论证,自然引出作者的主观表述,形成夹叙夹议的风格,给人观点可信表达可亲之感。例证的使用是有严格要求的,需要选择来源权威且被大众公认的论据,譬如权威媒体报道、权威机构发布的报告、政府公布的文件等,这样的例证具有较强证据力。
 
  例证与核心观点的贴近性十分重要,一分的例证就说一分的理,切莫超越例证本身强行拓展。在例证的使用上,切莫原封不动的复制新闻报道里面的内容,可用内化后的语言准确概括新闻事实。通常一个逻辑层次里面,用2-3个类似的证据链,增强说理的气势。如果用到了数据例证,一定要交待原始出处,而且要用最新的数据。譬如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第4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1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10。11亿,如果使用这个数据来论证,用到47次调查的数据就不妥了。此外,除了使用正面例证,还可以使用反面例证,在正反例证的支撑下,网评作品的逻辑才会增强,内容也得到了拓展,整个作品也鲜活起来。
 
  5、琢磨修订,潜移默化提升
 
  好的网评作品不仅是写出来的,更是修改出来的,作品从作者完成,编辑与作者沟通修订,到平台三审三校发布,肯定是有很多细节的调整,这个修订的过程恰恰是作者写作能力潜移默化提升的过程。
 
  稿件完成后,一定要大声的朗读出来,把拗口的词语修订为接地气的表达,长句读起来吃力增加理解难度的,及时修订为短句,段落呈现繁杂的及时予以简化……稿件经过诵读修订后,及时发给身边的家人朋友看,寻求意见。此外,可及时与平台编辑沟通,稿件发布后,可以通过比对来稿,编辑修订的细节部分就是写作中需要注意的部分,及时总结。也可以同题比较,看看其他作者的作品,拓宽思路,借鉴提升。
 
  6、持之以恒,一路邂逅惊喜
 
  网评写作贵在坚持,保持一种学习热情及创作规律。不少网评作者平时工作忙,因为热爱,基本都是挤时间在思考创作,这种精神是值得肯定的,但关键是坚持。断断续续的,难以形成思考的延续,一旦停下笔,再捡起来又比较难动笔。保持一种热点选题的思考习惯,哪怕是在脑海中构思。譬如一周思考两个选题,动笔完成一篇,那么一年下来,也累积了不少原创作品,对自己也是一种激励。加之主流媒体不断加大对网评栏目的建设力度,出台了扶持、奖励措施,助力不少作者成长为知名网评员。同时,随着笔力、思考力的提升,不少作者在成长路上不断邂逅惊喜,遇见了更好的自己。(伍佳佳)
编辑:杨虹磊

Copyright © 2001-2020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营业执照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互联网出版机构网络视听节目许可证广播电视节目许可证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广告服务在线投稿网站地图

版权为 荆楚网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