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新闻频道 > 要闻

红色印记在江汉 | 民意一路的铅字丰碑——《新华日报》社旧址解码江城红色文脉

发布时间:2025-08-05 16:39:00 来源:
  荆楚网(湖北日报网)消息(通讯员 刘珺楠)在汉口民意一路大陆里,梧桐浓荫洒落,两排灰褐相间的石库门民居静静矗立在市井烟火巷中,4-9号门楣悬挂的“武汉市文物保护单位”铭牌,在斑驳砖墙上折射出历史沉淀的辉光。这里没有巍峨的会馆,没有宽阔的会场,却是抗战时期响彻全国的精神号角之源——《新华日报》社旧址。
  1938年1月11日,汉口府西一路大陆里(今民意一路大陆里)的铅字印刷机隆隆作响,首份《新华日报》带着油墨的芬芳传遍武汉三镇。彼时山河破碎,南京沦陷,武汉成为临时战时首都。在周恩来的直接领导下,潘梓年、华岗等共产党人冲破重重封锁,在这栋租借的普通民居中,竖起了中国共产党在国统区唯一的公开舆论旗帜。
  小楼里的抗战强音
  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国共两党实现第二次合作。为了在国统区宣传党的抗日主张,扩大影响力,中共中央决定在武汉创办一份机关报。消息传来,众多共产党人积极响应。潘梓年被任命为《新华日报》社长,华岗担任总编辑,他们带领着一群热血青年,投身于辛勤的筹备工作中。
  彼时的武汉是战时首都,局势动荡不安,日军空袭频繁,物资极度匮乏。面对困难,共产党人从未退缩。他们四处奔走,筹集资金,购买设备。在地下党组织的帮助下,从上海等地秘密运来印刷机、铅字等设备。纸张供应紧张,他们就与当地的造纸厂协商,争取优先供应。经过几个月的紧张筹备,1938年1月11日,《新华日报》终于在武汉创刊。
  创刊号上,发刊词醒目刊出,明确提出了报纸的宗旨:“本报愿在争取民族生存独立的伟大的战斗中作一个鼓励前进的号角。为完成这个重大的使命,本报愿为前方将士在浴血的苦斗中,一切可歌可泣的伟大的史迹之忠实的报道者记载者;本报愿为一切受残暴的寇贼蹂躏践踏的同胞之痛苦的呼吁者描述者;本报愿为后方民众支持抗战参加抗战之鼓动者倡导者。”这铿锵话语如火炬燎原,点燃了无数人心中的抗战热情。
  从这天起,这栋普通小楼里日夜灯火通明。编辑们在狭小的房间内字斟句酌,力求每一篇报道都能准确传达党的声音,激昂民众的斗志;记者们冒着生命危险深入前线与后方,记录下抗战将士们的英勇事迹,体察劳苦民众的真正需求;印刷工人在闷热嘈杂的印刷车间里精心调试机器,确保每份报纸能够印刷得清晰准确。
  武汉时期的《新华日报》,积极宣传中国共产党的全面抗战路线,报道八路军、新四军在前线的英勇抗战事迹——平型关大捷、阳明堡战斗等事迹通过铅字传遍全国,让民众看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在抗战中的中流砥柱作用。同时,报纸大力呼吁团结抗战,反对投降分裂,揭露日寇暴行与国民党亲日派的妥协阴谋,在国统区掀起了汹涌的抗日救亡舆论浪潮。
  辗转中的坚守
  1938年10月,武汉会战失利,城市即将沦陷。《新华日报》社被迫撤离,迁往重庆。撤离途中,报社人员遭遇重重艰险。他们带着沉重的印刷设备、珍贵的资料和铅字,在日军的炮火空袭中艰难前行。许多工作人员不顾个人安危,日夜守护着这些办报的"宝贝"。
  抵达重庆后,办报环境愈发恶劣。当局对报纸严密监视、百般打压,动辄扣押报纸、逮捕人员。为突破国民党的新闻封锁,《新华日报》与国民党当局展开了既巧妙又坚决的斗争:内容上巧用文字技巧,以委婉笔触传递党的主张,让读者领会深意;发行上拓展渠道,组织大批发行员深入城市角落乃至农村,将报纸送到读者手中。同时,报社通过举办读者座谈会、开展募捐活动等,加强与读者的联系,不断扩大影响力。
  在重庆时期,《新华日报》依旧发挥着重要的舆论引导作用。它报道大后方人民积极参与抗战的事迹——重庆人民踊跃捐款捐物、参加义务劳动等场景,展现了全国人民团结御敌的精神风貌。同时,报纸还关注着国际形势的变化,及时向国内读者介绍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进展情况,让中国人民意识到自己并非孤军奋战,坚定传达着抗战必胜的信念与信心。
  1947年2月28日,国民党当局悍然查封了《新华日报》。直至最后一刻,报社工作人员依然坚守岗位,将最后一期报纸印刷出来,向广大读者传达了中国共产党坚定的革命信念与胜利信心。
  虽然被迫停刊,但9年多的时间里,《新华日报》共出版3231期,似灯塔为黑暗中的人们指引了前进的方向。
  从铅字到丰碑
  如今,《新华日报》社旧址静静伫立在民意一路,虽已作为居民楼使用,外围也建起了宣传墙,不复当年风貌,但经过修缮保护,仍留存着历史的印记。走进其中,仿佛能穿越时空,触碰到战火纷飞年代的脉搏。
  多闻社区《新华日报》旧址长廊的墙上,悬挂着许多名人对《新华日报》的评价。周恩来曾深情赞誉:“新华日报如同茫茫黑夜中的一座灯塔,为无数在黑暗中摸索的人们照亮了前进的道路。”董必武也称赞道:“《新华日报》是党在国统区的一面旗帜,它的存在,让全国人民看到了希望。”这些评价,充分肯定了《新华日报》在革命历史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近年来,随着红色旅游的兴起,《新华日报》社旧址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游客前来参观学习。众多中小学校组织学生来此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活动,让孩子们从小了解革命历史,传承红色基因。许多单位将这里作为党员教育基地,组织党员干部前来重温入党誓词,接受党性洗礼。在这里,人们能够深切感受到中国共产党人为了民族解放事业不畏艰难、勇于斗争的伟大精神。
  从1938年那台在汉口大陆里轰鸣的铅字印刷机,到如今成为江城红色文脉的重要象征,《新华日报》完成了从一份报纸到一座精神丰碑的蜕变。它所承载的历史记忆和红色精神,将永远铭刻在人们心中,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年轻人继续发扬红色传统、赓续红色血脉。
  漫步于民意一路,望见那栋灰色小楼时,心中涌起的不仅是对历史的敬畏,更是对未来的坚定信念——这座铅字丰碑蕴含的力量,将继续指引我们前行。
编辑:

Copyright © 2001-2020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营业执照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互联网出版机构网络视听节目许可证广播电视节目许可证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广告服务在线投稿网站地图

版权为 荆楚网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