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我们以新的《慈善法》作为慈善事业发展的行动指南,通过专题研讨、案例分析等形式系统学习法律条文,深刻领会“弘扬慈善文化,规范慈善活动”的立法精神,紧扣全市发展脉搏,深耕民生保障领域,推动慈善工作实现了质的突破与量的增长,为荆州市慈善事业构建起高质量发展的崭新格局。
展望2025年,我会将锚定四大核心任务持续发力:其一,夯实基层组织根基。持续推进县市区慈善总会换届工作,优化组织架构与运行机制,着力提升基层慈善服务效能,推动全市慈善事业均衡协调发展。其二,深化专项基金建设。积极搭建合作平台,加强与爱心企业、社会组织的深度联动,以战略合作、跨界协同等方式,整合各方资源优势,精准对接合作需求,稳步推进专项冠名基金的各项工作,切实开展契合群众需求的慈善帮扶项目。其三,强化联动协作机制。以全省慈善联动项目为桥梁,深化“省级指导、市级统筹、县域落实”的三级协同模式,推动慈善资源高效下沉与精准对接。其四,拓宽募捐网络路径。顺应“网络慈善”时代潮流,精心策划“数字公益节”“99公益节”等品牌活动,通过广泛社会动员、优化项目设计,完善“互联网+慈善”生态体系,充分释放数字技术赋能慈善事业的创新活力。
今天,湖北省数字公益节正式拉开帷幕。回顾荆州市历届数字公益活动,我市除公安县积极参与外,其他县市区的参与度普遍较低。为扭转这一局面,推动各县市区在数字公益节中实现突破、有所作为,我会多维度动作,扎实推进相关工作:
一、提前谋划 凝聚共识
今年三月,我们组织部分尚未参与过数字公益节的县市区慈善总会负责人,前往兄弟慈善机构开展学习交流活动,通过实地观摩与经验分享,帮助他们深入了解数字公益节的运作模式与社会价值。四月,我们特邀省慈善总会项目负责人,面向全市慈善机构开展数字公益节专项培训;同时,由会长带队走访各县市区,围绕数字公益项目的策划与实施,进行 “一对一” 深度研讨,进一步统一思想、明确方向。
二、强化队伍 提升能力
荆州市慈善总会成立了以秘书长为负责人的项目工作专班,构建专业化的项目推进机制。针对各县市区慈善工作人员,专班开展了多轮分层分类培训,深入县域组织 9 场专题推进会,围绕项目设计、线上募捐技巧、平台操作规范等内容进行系统讲解与实操指导,着力打造一支懂业务、善创新的慈善人才队伍。
三、示范引领 扎根基层
我会充分发挥市级统筹协调作用,推动市、县两级工作专班紧密联动,开展“项目下基层”行动。通过现场演示、案例解析等形式,在全市乡镇一级累计举办42场培训推进会,将数字公益的理念与实操方法送到基层一线,以示范带动效应激发各村社的参与热情,尝试打通数字公益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
四、以点带面 重在参与
面对大部分基层对数字公益项目认知不足、参与意愿薄弱的现状,我们采用“以点带面”的推进策略。聚焦那些具有创新意识、乐于接受新事物的村社,通过政策引导、资源倾斜与精准帮扶,鼓励其率先参与数字公益项目。让这些先行村社在实践中收获帮扶实效、积累运作经验,实现从“零参与”到“尝甜头”的突破。以其成功经验为范例,发挥辐射带动作用,逐步影响周边村社由点及面、层层递进,最终构建起全民参与、共建共享的大众慈善新格局。
五、规范组队 成效初显
通过系统开展镇级动员后,在各镇的统筹推进下,截至5月15日,荆州市已有235个村社在专业团队的全程指导下,成功发起 248个慈善项目。经全面摸排乡贤群体与爱心企业等重点募捐资源,结合项目规划与社会反响综合测算,本次活动预计募集善款总额将突破1800万元。
六、实施有阻 逢碍有策
在推进数字公益事业的进程中,网络诈骗风险防控与公益推广并行开展,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活动公信力的传递。对此,我们积极响应湖北省慈善总会文件要求,协调荆州市民政局及各县市区民政局、乡镇,通过正式文件下发工作提示,以行政背书强化活动的真实性与规范性;同时,充分借助往届数字公益节官方媒体报道形成的品牌积淀,进一步筑牢公众信任基础。
面对村社留守群体中老年人、儿童占比高,手机操作能力薄弱的实际困难,我们创新构建“第三方机构+志愿者”服务网络,采用网格化管理模式,明确人员分工、压实服务责任,为特殊群体参与数字公益提供全程指导与贴心帮扶。
针对个别县市慈善资金账户受财政监管、善款拨付延迟的问题,我们及时优化资金流转机制,通过县级委托授权的方式,建立市级慈善总会与项目方的“直达通道”,确保善款快速、精准落实到位,切实保障慈善项目高效推进。
目前这些工作举措已全面铺开,但实际成效仍需时间检验。我们坚信“零”的突破是质变的起点,更是慈善事业量质齐升的关键契机。未来,我们清醒认识到仍面临诸多挑战:资金拨付流程的规范化管理、项目实施过程的精细化把控、项目成效的系统性评估等,都是亟待补强的重要环节。
接下来,我们将以省慈善总会的工作部署为指引。维护“慈善形象”、强化“资源统筹”、聚焦“急难愁盼”、倡导“人人参与”,为荆州市慈善事业行稳致远筑牢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