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新闻频道 > 绿色环保

长江有鱼:科学放流 迎接鱼儿回家

发布时间:2025-05-25 02:57:00 来源: 荆楚网

   

  2025518日下午,在汉口江滩公益放流站,400余尾国家二级保护动物胭脂鱼苗从亲子家庭手中顺着水流游向远方。这是由武汉中海地产、中海物业联合长江生态保护基金会、湖北自然足迹生态科技服务中心共同举办的“溯源·护归”长江生态守护之旅活动的志愿行动环节,也是“长江有鱼”项目实施的生动实践。“长江有鱼”项目自2021年上线以来总筹款已达到1500万,在推动公众科学放流,开展长江濒危物种保护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科学放流 助力数百万尾各类濒危本土鱼类重归长江 

  长江拥有4300多种水生生物,其中170多种为特有种,是维护我国生态安全的重要屏障,但其生物多样性持续下降。科学放流被认为是恢复濒危鱼类种群的有效方式之一,而缺乏科学指导的盲目放生反而可能造成更大危害。 

  根据相关法律规定,用于增殖放流的水生生物必须是本地种,严禁放流外来种、杂交种、选育种及其他不符合生态要求的水生生物。同时,应遵循“哪里来哪里放”原则,确保种质纯正,避免跨流域、跨海区放流导致生态风险。在增殖放流工作实施前,要认真开展增殖放流适宜性评价,在科学论证的基础上,确定增殖放流适宜水域、物种、规模、结构、时间和方式等。 

  为此,为了向公众开展放流提供法定的场所,2021年以来,长江有鱼携手湖北省慈善总会、国强公益基金会、中国国航等机构,在各级农业部门支持下在全国多地建立11个公益放流站,通过开展濒危鱼类放流,开展科学放流科普以及组织示范性放流活动,引导公众了解科学放流。同时连续四年在3.28中华鲟保护日、5.22生物多样性日、6.6全国放鱼日等重要节日举办科学放流示范活动,结合“数字公益节”的宣传,联合政府、NGO伙伴和公众放归中华鲟、长江鲟、胭脂鱼、长吻鮠、团头鲂等珍稀濒危鱼类和土著鱼类共计约350万尾以上,参与公众人次达10万人,“科学放流”日益深入人心。 

   

  科普宣传 促进科学放流和生态保护理念深入人心 

  “在场的小朋友有谁知道江豚生活在哪个流域呢?”“江豚的食物都是哪些呢?”“目前长江的江豚一共有多少头呢?”2024年,1124日,湖北省科技馆联合湖北省长江生态保护基金会旗下“长江有鱼科学放流科普志愿者服务队”在省科技馆一楼院士展厅为观众带来了一场关于“长江大保护”的自然科普教育活动。在志愿者的讲授与提问中,现场小观众们纷纷举手抢答互动,踊跃发言回答,配合着答题收获的可爱江豚玩偶、钥匙挂件、绘画、贴纸等江豚文创奖品,保护江豚、守护长江的观念已经悄然进入了他们的脑海里。 

  类似的活动还有很多,在汉口江滩公益放流站,长江生态保护专家、自然足迹自然教育师青葙老师以《科学放流助力长江水资源修复》为主题带来了一场精彩讲座,向公众系统讲解了科学放流的意义以及放流规范。在东湖社区青少年空间,一场名为“从高山到大海·助力濒危鱼类回家”的公益科普活动,以图文并茂的方式向学生们缓缓展开了一幅中华鲟的生态画卷,增强学生对中华鲟这一濒危物种的保护意识。 

  据了解,“长江有鱼”项目是由湖北省慈善总会、湖北省长江生态保护基金会联合发起,广东省国强公益基金会、上海长鱼长江水生生物保护基金会等单位共同推进实施,中国科学院长江水产研究所提供技术支持的长江濒危鱼类保护项目。项目旨在通过开展科学放流示范活动、科普宣传、自然教育等活动,面向公众进行长江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和绿色发展宣传教育,促进科学放生规范化、科学化,带动更多公众参与长江大保护,在全社会营造保护长江生态环境的氛围。  

编辑:刘阳

Copyright © 2001-2020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营业执照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互联网出版机构网络视听节目许可证广播电视节目许可证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广告服务在线投稿网站地图

版权为 荆楚网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