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荆楚网 > > 襄阳滚动播报

82岁老党员初心不改 毕生心血献给老河口这片土地

发布时间:2019年11月18日18:49 来源: 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荆楚网客户端—荆楚网消息(通讯员 姜雁冰 闫丽 洪诗军)11月18日,秋风萧瑟。在老河口市新马路3号的一个小区,来了五六个村民,引头的是今年66岁的老河口市酂阳办事处八一村村民马永顺。“群众们听说张主任病了,大伙很牵挂,特地让我们来看看,这都是为了我们累下的病根!”马永顺说。

马永顺口中的“张主任”名叫张宏庆,今年82岁。退休前,曾是原老河口市农委党委委员、副主任,优秀共产党员。

一位普普通通的基层干部,为什么得到八一村这么多村民的牵挂?带着这个疑问,笔者走进素有“三千里汉江第一洲”之称的王甫洲,倾听了一名共产党员几十年如一日坚守初心、扎根基层,为百姓脱贫致富而殚精竭虑的感人故事。

农民的儿子不忘初心 用所学专业帮衣食父母脱离贫困

1960年7月,刚过完23岁的张宏庆顺利从华中农业学院(现华中农业大学)毕业,放弃了继续深造和留校工作的机会,毅然回到了生他养他的故乡——光化县。

“我的专业是土壤化学,只有农村才有我的用武之地。”张宏庆说:“再说,我的家乡还很穷,我是农民的儿子,要利用自己的所学去帮我的衣食父母脱离贫困。这是我的职责,并会为此坚持一生。”

1960年8月,张宏庆被分配到当时的光化县农业局,当上了农业技术员。自此,开始了他一辈子与“土”打交道的历程。

经过一段时间的勘察,张宏庆发现,农村耕地土壤普遍存在地板结、有机质少、肥力低,不利于作物生长。再加上人们为了解决吃饭问题,耕地复种指数高,耕地得不到休整,地力透支严重,从而导致粮食产量不高,严重地影响了农业生产。

经过一番思索,张宏庆认为,要想粮食增产,首要解决的还是土壤问题。他向当时的局长领导提出了一个大胆的规划——种绿肥。

张宏庆“种绿肥”的得到了时任局领导的支持。当年秋季,他在当时的红旗大队(现童营社区)搞试点,次年喜获丰收,小麦增长十个百分点。1961年至1962年,“种绿肥”在光化县全县推广,一直到上世纪七十年代末。经过比对,小麦增产二十个百分点以上。

20年痴心不改  让荒芜沙洲变成“花果园”

在张宏庆的家里,有一份特殊的荣誉证书,上面没有头衔、没有公章,只有一行醒目的大字——“科技致富带头人”和100多枚鲜红的拇指印。

科技致富引路人红手印。通讯员供图

张宏庆告诉记者,这是1996年7月,他退休后八一村的1500多名果农祝贺他光荣退休给他颁发的特殊奖品。

原八一村村主任马永顺告诉记者,这个“特殊奖品”是果农们对张宏庆20多年来,扎根王甫洲,一步一步让这个荒芜沙洲变成“花果园”的褒奖。

1988年张宏庆手把手教群众管理果树。通讯员供图

据张宏庆回忆,与王甫洲结缘,是他1974年-1976年间在那里推广“种绿肥”时开始的。当时的贫穷景象深深地刻在了他的脑海里——24平方公里的沙洲,仅有10000多亩可供来耕种的薄地。村民们住的茅草房、刮风漏风、下雨漏雨,吃的红薯包谷糁、全年人均纯收入只有63块钱。

1989年夏天,张宏庆在八一村指导果农。通讯员供图

看到这些,张宏庆想,自己是农技干部,有责任帮助群众解决生产问题、吃饭问题。于是,他就暗暗下了决心,一定要找一条适合王甫洲发展的路子,不能让这里的百姓再穷下去了。

1980年1月,张宏庆参加了全国第二次土壤普查工作。在这期间,他参与了枣阳市原姚岗镇(现并入太平镇)、新市镇白砂岗园艺场的土壤调查。当他来到这里,看到成行的果树时,他大脑里灵光一现,猛地想到:王甫洲的地理纬度、土壤、日照、温度等气候自然条件与这里差不多,为什么不能种果树呢?

1990年底,张宏庆在八一村为群众讲果园冬季管理课。通讯员供图

经过张宏庆半个月的现场调查,最终得出结论:王甫洲最适合种植的就是砂梨。最终张宏庆分别在王甫洲上洲的农业中学、中洲的浦洲村、下洲的八一村选择了三个试点,落实了85亩梨园面积。

同时,为了尽快让果农们掌握梨树的大田管理技术,他先后6次跑到武汉请林果专家作指导。不论刮风下雨、严寒酷暑,他像钉子一样钉在了王甫洲。饿了就啃一口自带的馒头,渴了就喝一口白开水。

张宏庆精心扶持杨遂胜栽培大仙桃,使他成为果树栽培专业户。通讯员供图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辛苦的付出,终于结出了幸福的果实。

王甫洲梨树实现了当年栽树、当年挂果。经测算,一亩果园相当于十亩种庄稼的收入。

王甫洲沸腾了。1984年,王甫洲上的砂梨种植面积发展到300亩;1985年,又扩展为500亩;到了1992年,砂梨种植的面积再次扩展到3000亩。在当年全省举行的水果评比当中,王甫洲选送的黄花梨、湘南和华梨1号、华梨2号以其质地、口感、果型等获得全省荣誉,得到了时任省委书记的肯定批示。

仅仅才10年,王甫洲从贫瘠荒滩变成了富饶地,摘掉了贫穷落后的帽子,有5000人从“种果树”中受益,家家成了万元户,建起了“小洋楼”。其中王甫洲八一村还被老河口市评为“科技兴农第一村”。

1997年,中国科协授予市果树研究会“全国星级农村专业技术协会”。通讯员供图

65岁再出发  关心下一代由“十年树木”到“百年树人”

“不喜欢空谈,只喜欢实干。”这是熟悉张宏庆的人给他的评语。

一次偶然的机会,让张宏庆决定,要为关心下一代工作干点事。

张宏庆回忆,那是2000年5月,他参加了全国关心下一代委员会表彰大会,听了一些典型发言,深受触动。

2000年5月,张宏庆获得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颁发的奖章和证书。通讯员供图

2002年,在张宏庆的提议下,老河口市有10名老同志在该市第八小学设立了“家教科文卫咨询站”,为家庭教育提供教育咨询、为问题孩子提供解决良方。这一年,张宏庆65岁。

这期间,他先后为一些困难家庭和困难学生捐款10多万元。申根善是一家破产企业的下岗工人,下岗后没有稳定的经济来源。2007年7月,申耕善的女儿为了弟弟能上大学准备从大学退学外出打工。张宏庆得知这一消息后,将募集来的1万多元“爱心款”送到了申家。并鼓励姐弟两人,要好好学习,学成后多做贡献,有困难,他来想办法。现在,姐弟两人都在北京参加了工作,逢年过节要回来看张宏庆,都被他婉言拒绝了。

初心永恒,张宏庆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着自己入党时的誓言。50年来,张宏庆从改良土壤入手,使老河口的水果产业由小到大,最终发展为该市的支柱产业,为王甫洲的绿色转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面对荣誉,张宏庆说:“是党培养了我,是党给了我一份工作,现在又给了我这么多荣誉,我受之有愧。作为一名农业科技工作人员,作为一名党员,我只是做了一名农业科技工作者、一名共产党员应该做的事!”

【纠错】编辑:白菲斐

Copyright © 2001-2019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营业执照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互联网出版机构网络视听节目许可证广播电视节目许可证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广告服务在线投稿网站地图

版权为 荆楚网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