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荆楚网 > 荆楚评论

荆楚评论:打破“模板化” 年轻干部要勇于破局

发布时间:2025年09月03日22:06 来源: 荆楚网

近日,在武汉市黄陂区“青蓝结对”导师帮带交流展示活动现场,96名2024年新录用的公务员正围绕一个议题展开激烈讨论:年轻干部该如何挣脱“按模板办事”的惯性,跳出“混日子”的平庸?他们以充满个性的路演汇报,勾勒出各自不同的成长路径。这场活动,既是黄陂区“干部素质提升年”的一项重要实践,也折射出当前基层治理体系对年轻干部能力迭代的真实渴望。当“模板思维”禁锢创新、“平庸倾向”消解热情,什么样的培养方式,才能帮助他们实现真正的突破?

基层工作的“模板依赖”,其实就是逃不出工作思维的“舒适区”。不少年轻干部在传统培养机制下,逐渐陷入“按流程办事、依模板执行”的惯性,沉浸于重复性劳动,创造力被无形消磨。久而久之,填表格套模板、写报告抄范例成了常态,重复劳动多了,琢磨“为什么要这么做”“能不能做得更好”的心思就少了。黄陂区此次“青蓝结对”活动,正是直击这一现实痛点,它鼓励干部跳出“标准答案”,在观点交锋中重建认知框架。倒逼年轻干部撕开“标准答案”的茧,重新审视自己的工作。

而要真正避免模板化,就必须为年轻干部构建多维度的成长坐标系。他们既需吃透政策条文的“规定动作”,也要洞察辖区里的“本土情况”;既要能把琐碎的民生事办得扎实,也得有“站在村口看全区”的全局眼光。这正是黄陂正在探索的方向,通过“木兰菁英集训营”中无领导小组讨论、公文写作、项目路演等“三位一体”的实战训练,与“青蓝结对”的个性化展示相结合,形成“输入—输出”的闭环培养机制,推动年轻干部实现从知识到能力的真正转化。

“导师帮带制”成为破解同质化的关键。在“青蓝结对”计划中,导师不再仅是传授经验的“老教师”,更是担任个性化成长的“设计师”。有法学背景的年轻干部,导师会带着他在调解现场,教他把法条变成老百姓听得懂的“家常话”;学经济的新人,被带着跑遍辖区企业,琢磨怎么把惠企政策变成“企业能拿到手的实惠”。这种“一人一策”的培养,不是让大家都“长”成一个模样,而是帮每个人把专业特长和基层需求接上轨。基层需要的从来不是“流水线上的标准件”,而是能啃各自“硬骨头”的“专业人才”。

培养年轻干部,最终是要让他们从“被动干活”变成“主动想事”。在路演展示环节,没人再念“我做了以下三点工作”的流水账,取而代之的是“我在跟岗锻炼的时候,解决了王阿姨的司法诉求”。这种“用成果说话”的机制,激发他们在日常工作中持续思考:“这么做,老百姓真的能受益吗?”“换个思路,会不会更省事?”这一过程,正是从“完成任务”到“创造价值”的关键一跃。

黄陂区的实践,给我们几点启示,其一,打破“模板化”不能只喊口号,得从“怎么想”“怎么干”“怎么改”三个层面使劲,辩论时敢质疑,实践中敢试错,带教中补短板,缺一不可;其二,防止“平庸化”要兼顾“打底子”和“长本事”,基础能力要练扎实,但也得给每个人留块“试错田”,让特长有地方生长;其三,干部培养不是“培训完就完事”,从选苗、施肥到结果、再调整,要形成闭环,不然再好的苗子也长不壮。

当96名年轻干部在舞台上展现出风格迥异的成长轨迹,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个人能力的蜕变,更是一种基层治理生态的焕新。拒绝“模板”、拒绝“平庸”,归根结底,是要为每一个人找到适合的成长坐标。他们既需有仰望星空的格局,也要有脚踏实地的干劲;既要传承经验,也要敢于破局。只有这样,这些基层的年轻力量才能真正热起来、活起来,在时代的考卷上,写出既接地气、又有锐气的答案。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江梦云(武汉市黄陂区“木兰墨客”团队、黄陂区前川街道)

责编:陈泉

【责任编辑:艾凌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