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漫步在整洁的社区街巷,享受着便捷的养老服务,看着邻里间和睦相处时,或许很少有人留意到,这背后藏着一群默默付出的身影——社区工作者。他们不是“坐办公室的办事员”,而是扎根基层的“战斗员”;不是社区治理的“旁观者”,而是连接党和政府与群众的“桥梁纽带”。武汉黄陂前川街道的新入职社区干事培训,让我们看到了这份职业的责任与温度,也读懂了基层治理“最后一公里”的重要意义。
社区工作者的日常,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却满是“接地气”的坚守。他们是网格里的“信息员”,挨家挨户采集人口、房屋信息,动态跟踪老年人、残疾人等特殊群体的需求,把社区的“活情况”摸得一清二楚;是邻里间的“调解员”,用“拉家常”的耐心倾听诉求,用“讲政策+讲情理”的智慧化解矛盾,让“小问题”不拖成“大隐患”;更是居民身边的“服务员”,帮老人代办证件、为困难家庭落实帮扶政策,把关怀送到“一老一小一困”的心坎上。在武汉的老旧小区里,他们协调加装电梯、改造菜市场;在新就业群体聚集的社区,他们搭建休息驿站、安装充电插座;在疫情防控、防汛救灾的关键时刻,他们又冲在一线,帮居民买药送菜、排查危房隐患。这些看似琐碎的“小事”,却是居民心中的“大事”,也是社区工作者用脚步丈量责任的生动注脚。
这份工作,既要“有温度”,更要“讲规矩、有方法”。《武汉市社区工作者管理办法》和《社区工作者守则》为他们划定了行动指南,既要恪守“以民为本,用心服务”的初心,也要严守“不吃拿卡要、不推诿扯皮”的底线;既要当好政策“宣传员”“民生服务员”“治理协调员”,也要做好党建“组织员”、应急“战斗员”。每年不少于40学时的培训,让他们不断提升专业能力,从“新手”成长为“政策通”“活字典”;“入户走访+线上问卷+居民议事会”的需求调研机制,让他们精准对接居民期盼,用“绣花功夫”做好社区治理。社区工作没有“标准答案”,但“把居民需求放在第一位”“用实干赢得信任”,就是最朴素也最有效的工作方法。
社区工作的成效,离不开街道与社区的高效协同。街道统筹区域发展、组织公共服务、维护公共安全,为社区提供资源和政策支持;社区扎根居民中间,落实服务、组织自治、调解纠纷,将街道的部署转化为“家门口”的便利。信息共享让政策传递“不打折”,资源统筹让服务供给“更精准”,工作联动让难题破解“有合力”。这种“上下联动、协同发力”的机制,让基层治理形成了“1+1>2”的效果,也让居民的获得感、幸福感有了更坚实的保障。
社区是城市的“细胞”,社区工作者是激活“细胞”的“活力因子”。他们没有耀眼的光环,却用日复一日的坚守,守护着社区的和谐与温暖。他们没有惊天动地的业绩,却在平凡的岗位上,书写着基层治理的动人篇章。每一位社区工作者的付出,都在让我们的城市更有温度、更具韧性。向这群扎根基层的“暖心人”致敬,也期待更多人理解、支持社区工作,携手共建我们身边的美好家园。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万莹(武汉市黄陂区“木兰墨客”团队、前川街道办)
责编:陈泉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 42120170001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鄂B2-20231273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鄂)字第00011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1706144 -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鄂)字3号 -
营业执照
鄂ICP备 13000573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0206号
版权为 荆楚网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