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荆楚网 > 荆楚评论

东湖评论:干部脚下沾泥土,群众心里才有底

发布时间:2025年09月07日11:21 来源: 荆楚网

基层是政策落地的 “最后一公里”,基层干部是连接党和政府与群众的 “桥梁纽带”。随着《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若干规定》的出台,犹如春风送暖,为长期奋战在一线的基层工作者注入了新动力。过去,基层干部常被困在“文山会海”中,各种检查考核应接不暇,“5+2”“白加黑”成为工作常态。过度留痕、重复报表、层层加码等形式主义问题,让基层干部疲于应付,难以抽出时间深入群众、解决实际问题。一纸减负令,为广大基层干部送来了“及时雨”,也为群众带来了“暖心茶”。这场变革正在悄然改变基层工作生态,让干部脚下沾满泥土,让群众心里有了底气。

干部减负,从“案头”到“地头”的转变。减负政策实施后,最直观的变化是基层干部的工作重心发生了转移。以往埋头于文件报表的时间少了,走进田间地头、社区小巷的时间多了。这种转变让干部能够将更多精力放在走访调研上,真正了解群众需求,而不是坐在办公室里“拍脑袋”决策。干部们开始主动走进群众家中,倾听民声民意;深入项目现场,协调解决实际困难;聚焦民生实事,推动政策措施落地见效。这种工作方式的转变,不仅提升了工作效率,更重塑了干部队伍的形象。

群众受益,从“堵点”到“通点”的突破。基层减负的最终受益者是广大群众。随着干部下沉一线,群众反映问题的渠道更畅通了,解决问题的效率更高了。以前群众办事常常要“跑断腿、磨破嘴”,现在随着基层工作重心下移,很多问题在社区、村镇就能得到解决。干部主动上门服务,变“群众跑”为“干部跑”,切实解决了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的问题。这种变化让群众感受到了实实在在的获得感,也增强了群众对基层党组织的信任度。

治理增效,从“形式”到“实效”的飞跃。减负不是减责任,而是提质效。基层减负让治理工作从重形式转向重实效,从重过程转向重结果。会议减少了,但解决问题的效率提高了;文件精简了,但政策落地的速度加快了;检查考核规范了,但工作质量提升了。这种转变让基层治理更加精准高效。基层干部从形式主义的束缚中解放出来,真正成为推动发展、服务群众的“实干家”。

基层减负是一场深刻的变革,它重新定义了基层工作的价值取向。当干部不再被形式主义所困,当群众不再为办事难发愁,当治理效能得到全面提升,我们看到的是一幅干部踏实干事、群众安心放心、治理精准高效的生动画卷。这场变革让干部脚下沾满泥土,心中沉淀真情;让群众心里有底,生活更有盼头;让基层治理更有温度,更具效能。这才是基层减负最根本的价值所在,也是推进基层治理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陈乐雅(武汉市黄陂区“木兰墨客”团队、横店街道办)

责编:陈泉

【责任编辑:董育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