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网络用语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迭代,各类“热梗” 在社交媒体上快速传播,成为不少人尤其是青少年群体的交流“密码”。然而,一些裹挟着低俗、恶意的“烂梗”悄然滋生蔓延,不仅污染了语言环境,更对青少年的价值观养成与成长轨迹带来隐忧。这其中不乏有的梗将真实悲剧当作调侃素材,有的梗用戏谑语气消解严肃议题,当表达失去应有的分寸,当幽默建立在他人不适甚至痛苦之上,我们赖以沟通的语言,正逐渐偏离文明的轨道。
网络烂梗的流行,并非偶然。从使用者角度看,青少年处于社交需求旺盛的阶段,渴望通过新奇、小众的表达融入圈层,获得同伴认同,而部分烂梗因“猎奇性”“话题性”成为他们眼中的“社交工具”。从传播机制看,平台算法对流量的追逐,让简单粗暴、带有争议性的内容更容易获得曝光,形成“越热门越推送,越推送越滥用”的循环。更值得警惕的是,网络匿名环境弱化了表达者的责任意识,让原本可能被约束的冒犯性语言,得以像“病毒”般扩散。某句不当表述起初或许只是少数人的无心之举,却在缺乏引导与规制的传播中,逐渐突破语言文明的底线,甚至演变成群体跟风的“恶俗狂欢”。
真正值得警惕的是,这类烂梗不仅扭曲了词汇的本意,更模糊了是非边界,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使用者的价值观。例如“绿茶”等词汇被关联低俗含义,可能导致对传统文化的误解。语言是思维的载体,也是文明的标尺。当我们习惯于用“绝绝子”表达赞美,用“芭比Q了”表示无奈,是否还能体会到“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的深情。
面对这一问题,我们并非要全盘否定网络用语。语言如流水,始终处于发展变化中。一些网络用语如“点赞”“刷屏”因其准确生动的特性,甚至已经“转正”为正式用语。关键在于如何辨别哪些梗可以丰富表达,哪些只会造成污染。
普通网民尤其是青少年,在使用网络语言时不妨把握三个原则:不影响正常沟通逻辑,不借语言进行人身攻击,不将小众烂梗带入正式场合。就像教育工作者倡导的“不笑天灾、不笑人祸、不笑疾病”,这既是对他人的尊重,也是对自身语言行为的约束。
整治网络烂梗,需要构建“多方联动”的治理合力。2024年10月,中央网信办与教育部联合开展“清朗·规范网络语言文字使用”专项行动,重点整治编造网络黑话烂梗等问题。网络平台应切实履行主体责任,优化算法推荐机制,建立非规范语言过滤功能。学校和家庭则需加强引导,帮助学生明确“场景边界”,明白什么该说什么不该说。家长不妨主动了解网络文化,加强与孩子的对话交流;教师可将“网言网语”纳入语言教育,引导学生辨析界限。
语言是文化的根,是民族的魂。从甲骨文的刻痕到活字印刷的墨香,从《诗经》的赋比兴到唐诗的格律,我们用千年时光打磨出“文字”这把打开文明之门的钥匙。今天,我们虽不拒绝语言变革,但必须守住文明传承的底线。唯有让有话好好说成为每个人的自觉行动,才能护住文明的风骨与魅力。
对青少年而言,语言不仅是交流工具,更是认识世界、塑造自我的“镜子”。别让低俗烂梗模糊了他们对文明的认知,别让粗糙表达限制了他们对美好的感知。每一次理性的语言选择,每一次善意的沟通表达,都是在为青少年筑起一道“文明防线”,让他们在健康的语言环境中,学会尊重、懂得共情,成长为有温度、有素养的时代新人。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张思义(武汉市黄陂区“木兰墨客”团队、蔡店街道办)
责编:陈泉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 4212025003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鄂B2-20231273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鄂)字第00011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1706144 -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鄂)字3号 -
营业执照
鄂ICP备 13000573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0206号
版权为 荆楚网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