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荆楚网 > 荆楚评论

荆楚评论:荣登双榜,洪山大学之城如何成为投资“强磁场”?

发布时间:2025年09月28日09:39 来源:

近日,2025年中国中小城市高质量发展指数研究成果发布,武汉市洪山区同时跻身“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区”第34位和“全国投资潜力百强区”第19位。两张榜单,双重认可,洪山凭什么?

答案,或许藏在洪山独特的基因里。

洪山之名,源于南宋。当年为避战火,大洪山寺迁至于此,“洪山”由此得名。而从农业郊区到千亿城区,从“鱼米之乡”到“大学之城”,洪山的变迁,恰是中国城市化与创新驱动发展的一个缩影。

如今的洪山,左手握历史,右手握未来。

这里拥有220平方公里的实际管辖面积,是武汉中心城区中“块头最大”的;175万常住人口,占全市近1/7,相当于一个中等城市规模。更难得的是,其中77%是15—59岁的青壮年,55%拥有大专以上学历——每2个人中就有1个是大学生。这不是简单的人口红利,而是实实在在的“人才红利”。

如果说人才是洪山最厚的家底,那么高校就是这座家底的“金矿”。35所高校、55名院士、14个国家重点实验室聚集于此,“北有中关村,南有广埠屯”的美誉流传了20年。国内第一根光纤、第一个科技企业孵化器在此诞生,小米从这里走向世界。洪山不产矿石,但盛产“智慧”;不靠海域,却是创新的“蓝海”。

但洪山没有躺在资源的温床上。

近年来,为支持武汉整体发展,洪山先后5次实施区域托管,划出约260平方公里的面积。有人说洪山“吃亏”,但事实上,懂得舍、才能得。如今的洪山,以全市1/7的人口,贡献了超1300亿元的GDP,现代服务业占比超八成,高新技术企业突破1500家,文化企业营收超百亿……“舍”出了格局,“得”来了发展。

真正让洪山脱颖而出的,是它把“科教优势”转化为“产业胜势”的能力。

很多人说高校资源是“沉睡的宝藏”,而洪山致力于做一个“唤醒者”。

洪山在全国首创“先投后股”支持模式:政府先出资支持科技项目,亏损可核销,成功则转股退出。目前已支持30个项目,其中12个属于人工智能领域。洪山打造“环大学创新发展带”,建设“星创空间”,让高校师生“下楼搞创业、出门做转化”。洪山设立总规模610亿元的产业基金群,六年培育22家上市“金种子”企业。

洪山明白,创新不能靠“单打独斗”,而要打造“热带雨林”式的生态。在这里,政府是“园丁”,而不是“木匠”;是“搭台者”,而不是“唱戏人”。

于是我们看到:阿里云来了,共建开源人工智能开发者中心;腾讯系8家企业落户华中科学生态城;低空经济试验区启动建设,汇聚企业200余家;小游戏孵化基地揭牌,成为全国首创……

资本是用脚投票的。洪山产业基金参股的子基金规模已达246亿元,70只产业基金聚集在洪山科创大厦这一栋楼里“找项目、投未来”。这不是偶然,而是机制创新、政策开放、服务到位的必然。

洪山的营商环境,没有停留在“一网通办”的便利上,更体现在一种“与企业共成长”的长期主义理念中。它不当“管理员”,甘当“服务员”;不追求短期GDP,而专注培育“明天的企业”。

这样的洪山,不是湖北的洪山,也不是武汉的洪山,而是全国的洪山、时代的洪山。

在高质量发展成为鲜明主题的今天,投资洪山,不仅是投资一个区域,更是投资一种“科教——人才——产业——资本”高效循环的发展模式,投资中国式现代化的“洪山样本”。

如果说,“百强区”是洪山今天的成绩单,那么“投资潜力第19位”则是洪山向未来发出的邀请函。洪山准备好了,你呢?

大学与城市共生,创新与资本共舞。洪山的故事才刚刚开始。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邓洲(武汉市洪山区“新声洪亮”团队、区融媒体中心)

责编:董育雄


【责任编辑:董育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