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荆楚网 > 荆楚评论

荆楚评论:青春扎根乡土 实干赋能振兴

发布时间:2025年10月15日12:43 来源: 荆楚网

乡村振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环,需要一代代人扎根乡土、接续奋斗。在武汉黄陂区的乡村振兴实践中,一批年轻干部以“生力军”姿态扛起重任,凭借“破题”的闯劲、“传承”的韧劲、“服务”的真情,破解发展难题、延续乡土文脉、厚植为民情怀,推动乡村从“颜值”提升到“价值”蝶变,为新时代乡村振兴注入青春动能。

以“破题之力”激活产业引擎,让乡村振兴有“实支撑”。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基础,而盘活本土资源、突破传统瓶颈,正是年轻干部的优势所在。面对黄陂乡村产业单点分散、效能不足的现状,年轻干部主动跳出“舒适圈”,在农文旅融合中寻找突破口。杜堂村推进宅基地改革,将闲置农房变身特色民宿,创新“土地租金+分红+工资+经营收入+生态种植”的“五元经济”模式,让村民共享发展红利;在农文旅重点项目建设中,年轻干部化身“服务员”,白天对接企业梳理低空经济、冰雪综合体等新业态需求,夜晚倒排工期解决土地流转、水电配套难题,推动雨霖文博小镇“非遗+红色+民宿”、低空经济科普基地等项目加速落地,让黄陂从“武汉后花园”升级为华中地区知名度假目的地,把乡土资源转化为产业振兴的“金钥匙”。

以“传承之力”延续文化根脉,让乡村振兴有“软实力”。文化是乡村的灵魂,守护好文脉才能让乡村更有“精气神”。黄陂承载着木兰文化、红色记忆等深厚文脉,年轻干部以“接力者”身份,让传统文化“活起来”、红色基因“传下去”。为让“木兰村戏”走进寻常百姓家,他们深入13个街乡摸排场地,将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稻田空地改造成 “流动剧场”,2025年以来推动291场戏曲演出覆盖262个村,惠及群众38万人次;对接专业戏曲团队开展培训600余期,孵化186个戏曲社团、培养600余名乡土艺术家,让35岁以下年轻观众占比提升至35%,实现文化惠民无死角。在理论宣讲中,他们跟着“木兰红枫”银发讲师学用乡音讲政策,把红色故事、党的创新理论转化为“黄陂话”“民谣调”,让红色基因融入乡村肌理,让文化自信成为乡村振兴的精神底气。

以“服务之力”厚植民生温度,让乡村振兴有“幸福感”。乡村振兴的最终目标,是让村民过上更美好的生活。黄陂年轻干部始终把“为民”二字刻在心头,将服务落到实处。民宿改造中,逐户征求意见保留青砖黛瓦、老灶台等乡土元素,平衡美观与实用;农文旅运营中,搭建农户与游客对接平台,引导民宿优先采购村民土鸡蛋、生态蔬菜,帮农户开设文创小摊,让农产品变身“旅游商品”;基础设施建设中,跟踪地铁延伸、乡村道路修缮进度,及时解决村民出行难题。这些“小事”,既让乡村振兴的红利直达村民,也让年轻干部在解民忧、办实事中赢得信任,让乡村振兴充满“温度”。

乡村振兴的广阔天地,是年轻干部成长成才的“练兵场”。黄陂年轻干部以向下扎根的姿态,在产业振兴中闯新路、在文化传承中守初心、在民生服务中践使命,不仅推动乡村焕发新活力,更证明了 “扎根乡土者,方能向上生长”。这种“把论文写在大地上”的实干精神,正是新时代乡村振兴最需要的力量,也为更多地区推动乡村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益借鉴。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贾仕宇(武汉市黄陂区“木兰墨客”团队、前川街道办)

责编:陈泉


【责任编辑:董育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