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家公务员局发布的《中央机关及其直属机构2026年度考试录用公务员公告》中,关于报考年龄上限调整的举措,引发社会广泛关注。这一调整不仅回应了劳动力市场的现实需求,更展现了在新时代促进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的积极探索。
从现实背景来看,调整年龄限制是顺应人口结构与教育发展的必然选择。当前,我国劳动力人口平均年龄已逐步提升,延迟退休政策也在稳步推进,过往部分领域的年龄限制与当下劳动力市场现状已存在适配差距。同时,随着国民受教育年限延长,高层次人才毕业年龄相应推后,若仍固守传统年龄门槛,可能导致人才培养投入与职业发展周期不匹配,不利于人力资源的充分利用。此次政策调整,正是对劳动力市场变化的积极回应,体现了对不同年龄段劳动者职业发展权利的尊重。
在就业群体关系层面,需理性看待不同年龄段劳动者的定位。有人担心年龄门槛放宽会对年轻就业群体产生影响,实则这种担忧忽视了劳动力市场的多元需求。在行政文员等通用型岗位上,经验丰富的35岁群体与应届生可能存在竞争,但这类岗位并非主流。就能力结构而言,35岁劳动者往往具备多年行业经验、成熟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广泛的人脉资源,适合需要统筹协调、应急处置的岗位;而应届生则拥有更新的知识结构、更强的可塑性和学习能力,在技术研发、数字办公等领域更具优势。两者在就业市场中更多是“错位竞争、互补共存”的关系,所谓的“就业冲突”,根源在于部分领域岗位供给与需求的结构性失衡,而非年龄层面的简单对立。
推动就业市场健康发展,需要多方协同发力。用人单位要摒弃“唯年龄论”,建立以能力、业绩为核心的人才评价体系;应届生需跳出“一考定终身”的思维定式,提前规划职业方向,通过实习积累实践经验,培养终身学习意识;35岁以上劳动者则应主动突破“路径依赖”,积极学习数字技术、人工智能等新技能,实现“经验+技能”的双重叠加。创造高质量岗位是关键。社会应大力发展数字经济、新能源、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从根本上扩大就业“蓄水池”,缓解结构性竞争压力。政策监管是保障。国家需明确国考年龄标准的动态调整机制,避免从“35岁门槛”变为“38岁门槛”或“43岁门槛”,确保政策红利真正惠及劳动者。
就业是民生之本,就业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推动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唯有打破不必要的年龄桎梏,营造多元包容的就业环境,才能让不同年龄段的劳动者都能找到发挥自身价值的舞台,充分激发劳动力市场的活力,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持久动力。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任瑞华(武汉市黄陂区“木兰墨客”团队、长轩岭街道办)
责编:陈泉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 4212025003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鄂B2-20231273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鄂)字第00011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1706144 -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鄂)字3号 -
营业执照
鄂ICP备 13000573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0206号
版权为 荆楚网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