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荆楚网 > 荆楚评论

荆楚评论:“银龄支教”让乡村教育绽放新光彩

发布时间:2025年10月23日15:48 来源: 荆楚网 ​(湖北日报网)

近日,教育部与财政部联合发布《关于做好2025年银龄讲学计划有关实施工作的通知》,明确全国将招募7000名优秀退休教师赴乡村学校讲学,标志着该计划进入大规模实施阶段。尤其是湖北计划招募1225名退休教师,约占全国总计划的五分之一,规模之大令人瞩目。这一举措为乡村振兴战略筑牢了教育支撑,更让“银龄教师”群体再次走进公众视野。当白发映着黑板、经验融入课堂,“银龄教师”们正以独特的光芒,照亮乡村教育的沃土,用专业与热忱为乡村教育的“夕阳红”注入新光彩。

“银龄支教”的价值,在于填补乡村教育的“短板”。“银龄讲学计划”让经验丰富的退休教师重返讲台。这些“银龄教师”不仅能承担学科教学任务,更能凭借丰富的教学经验,为乡村年轻教师提供“传帮带”指导。武汉大学在教育部2020年启动银龄教师支援计划以来,先后选派30余名退休教师赴多所高校支教,选派人数位居全国高校前列。比如来自哲学学院72岁的教授孙思、电子信息学院69岁的孙洪教授,2021年起先后奔赴西昌学院支教,指导青年教师备课授课,助力学院组建遥感应用科研团队、建立省级重点实验室,为西部高校留下“带不走的师资力量”。这种“输血+造血”的支教模式,既解了乡村学校的燃眉之急,更为当地教育留下了可持续发展的火种。

“银龄支教”的意义,更承载着教育的“温度”。乡村孩子中,留守儿童占比不低,他们不仅需要知识的滋养,更渴望情感的陪伴。武汉市委党校的教授张葆珺,退休后参加了“银龄讲学计划”,一干就是5年,她表示“将不遗余力呵护好学生的心理健康,用爱带他们走出阴霾”,并将这作为自己的使命。在乡镇学校,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有其复杂性和特殊性。“银龄教师”大多有着为人父母、为人师长的双重阅历,更懂得倾听孩子的心声,能让乡村孩子感受到超越师生关系的温暖。他们带来的不只是知识,更让孩子有相信“努力就能改变命运”的底气。这种情感层面的滋养,对乡村孩子的成长而言,或许比课本知识更显珍贵。

“银龄支教”的长效推进,也离不开政策的“护航”。当前,“银龄讲学计划”已经为参与的教师提供基础保障,政策明确他们在讲学期间享受合理的报酬和待遇保障,但部分地区仍存在服务保障不到位、支教资源分配不均等问题。后期,政府还需进一步完善政策体系,比如优化交通补贴、住宿保障、健康体检等支持,解决“银龄教师”的后顾之忧;搭建精准对接平台,根据乡村学校需求匹配教师特长,让银龄力量用在“刀刃上”。同时,也可鼓励社会力量参与,为“银龄支教”项目提供物资支持、志愿者协助,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协同、银龄参与”的良好格局。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7000名“银龄教师”的奔赴,是个体理想与国家战略的同频共振。他们用退休时光,诠释着“教育者永远年轻”的初心,每一堂课、每一次陪伴,都在为乡村教育的未来播种希望。期待更多“银发”加入这支队伍,也期待更完善的保障体系让这份“夕阳红”持续绽放,为城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力量。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杨菁(武汉市武昌区“昌言家”团队、珞珈山街道办事处)

责编:李燕


【责任编辑:艾凌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