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武汉全力打造“戏曲之都”,汉剧这一拥有三百多年历史的地方戏曲,正从校园课堂到城市舞台,从网络短剧到街头巡演,重新走进大众视野。作为武汉的文化名片、长江流域的艺术瑰宝,如何让汉剧既“活”在舞台又“活”在人们心中,成为社会关注焦点。守正与创新并举,是汉剧振兴的关键。
汉剧的保护传承,首先要守住“根与魂”。汉剧的服饰妆造、腔调动作,是武汉地域文化的活化石。“水袖”动作源于沿江劳作,体现长江文化的包容韧性;“汉腔”融合方言俏皮豪迈,与“码头精神”一脉相承。抗战时期融入抗日主题,改革开放后吸收流行元素,这些动态演变的文化基因,只有守住地域文化和时代传统,汉剧才能真正打动人心、永葆生命力。
然而,深厚底蕴不意味着固步自封。如今汉剧面对的观众群体与传统社会截然不同,传统剧目主题、妆造习惯、语言表达等,可能与现代审美产生隔阂。创新是汉剧发展的必由之路。创作上,可从当代武汉人生活中汲取灵感,将身边事、流行语、新观念融入剧本,如疫情期间武汉人的城市精神就是极佳素材。表现形式上,借鉴电影蒙太奇、音乐剧叙事方式等,丰富舞台表现力。语言上,适度融入现代汉语元素,让唱词更易理解,贴近当代观众审美。
要让汉剧真正“火”起来,精准有力的市场运作必不可少。越剧《新龙门客栈》中,李云霄和陈丽君凭借精湛技艺和时尚演绎成功破圈,吸引海量年轻粉丝。汉剧也应培养扶持既有扎实功底又具时代气息的“名角”,以明星效应带动更多人关注。同时,汉剧要主动走出剧场,在旅游景区、商业中心、网红打卡地开展常态化、精品化巡演和快闪表演,降低欣赏门槛,形成“近距离”文化体验。此外,汉剧不必局限于纯粹戏曲形式,可跨界融合,打造“破圈”精品节目。如探索汉剧主题的音乐剧、舞台剧,与动漫、游戏结合,用多元艺术语言讲述汉剧故事。
汉剧振兴,是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是对传统与现代的深刻思考。它既需要敬畏历史的“根”与“魂”,也离不开拥抱未来的“新”与“变”。相信在全体武汉人努力下,“戏码头”旗帜将再次高扬,汉剧魅力将绽放得更加璀璨,让世界听见来自长江之畔的独特“汉音”。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李杰(武汉市武昌区“昌言家”团队、中华路街道办事处)
责编:李燕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 4212025003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鄂B2-20231273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鄂)字第00011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1706144 -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鄂)字3号 -
营业执照
鄂ICP备 13000573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0206号
版权为 荆楚网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