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染黄陂,层林尽染。大余湾古村的晒秋图景、清凉寨的红枫似火、木兰草原的粉黛如烟、木兰花乡的菊海飘香,让这片土地成为八方游客的赏秋胜地。黄陂“赏秋经济”的蓬勃兴起,不仅带火了交通运输、餐饮住宿等传统行业,更催生出乡村采摘、非遗体验、农产品加工等新消费增长点。然而,秋色有尽时,如何突破“季节限定”的桎梏,让“一时之热”转化为“常年之兴”,成为黄陂文旅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命题。
以文塑旅,为秋色注入灵魂。黄陂打破“看山看水”的传统观光模式,将“木兰文化”深植于赏秋体验。黄陂坚持以文化塑造景区,用故事盘活景点,深度挖掘木兰精神,打造实景演出,在节庆活动、文创产品中植入黄陂元素,做优“近郊深度游”。这种“以文化塑景区、用故事活景点”的思路,推动游客体验从“视觉观赏”向“精神共鸣”升级。当游客不再是单纯的“看客”,而是沉浸式感受木兰精神的内涵、品味黄陂的文化底蕴,赏秋之旅便突破了季节的物理限制,成为可回味、可传播的文化体验,为文旅发展注入了跨越时令的持久吸引力。
以多元融合,破解季节难题。黄陂以“文旅+”思维打破业态壁垒,推动赏秋经济与美食、乡宿、农事、夜游等场景深度结合,构建“春赏花、夏避暑、秋观叶、冬泡汤”的四季旅游体系。四季互补、循环发展的产业格局,让黄陂文旅季季有主题、月月有活动。
要留住游客、赢得口碑,既需“美景引人”,更需“服务留人”。黄陂持续完善旅游基础设施,优化“木兰游”品牌宣传,提升景区接待能力;始终以游客体验为核心,从停车场的便捷性到景区导览的清晰度,从餐饮住宿的性价比到应急服务的响应速度,全方位打磨服务细节。更重要的是,黄陂将文旅与乡村振兴紧密结合,让发展红利惠及当地居民。旅游带动的就业岗位、农产品转化的增收渠道,让居民从“旁观者”变为“受益者”再到“参与者” ,这恰是给黄陂文旅长期发展积累了“无形资产”。
秋色有时尽,发展无穷期。把自然资源转化为长久的发展资本,考验的不仅是资源禀赋,更是精细化的管理和长远的战略眼光。让“赏秋经济”超越季节性的热闹,需要立足长远,以“四季之功”深耕文化内涵,优化产业布局,以文化为根、以服务为基、以产业为脉,推动文旅融合向更高质量、更可持续方向发展。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石晓靓(武汉市黄陂区“木兰墨客”团队、前川街道办)
责编:陈泉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 4212025003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鄂B2-20231273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鄂)字第00011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1706144 -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鄂)字3号 -
营业执照
鄂ICP备 13000573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0206号
版权为 荆楚网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