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资料图:南湖硅巷
洪山巍巍,南湖粼粼,这片承载着千年文脉的沃土,如今独特的人文温度,演绎着人才与城市共同成长的动人故事。作为坐拥35所高校、怀抱60万青春梦想的大学之城,洪山以“山水星光”计划为笔墨,在环大学创新发展带的宏伟蓝图上,精心描绘着“近者悦、远者来”的生动图景。
洪山的与众不同,始于其独特的“零距离”创新生态。这里打破了传统产业园区的空间壁垒,让创新要素在街巷间自由流淌。教授下楼创业、学生转角遇机遇,已成为街头寻常风景。从“北有中关村,南有广埠屯”的创业传奇,到环大学创新带的系统布局,洪山始终保持着“推窗见绿、出门入园、转角遇创客”的独特魅力。首批6个星创空间迎来50余个师生项目入驻,首年全额免租的孵化政策让初创团队轻装前行......这种打破围墙的开放姿态,让高校的“智力富矿”真正转化为了发展的“创新动能”。
独具匠心的“星光计划”,构建起全方位的人才培育体系。洪山的初心,便是为人才播撒阳光雨露,让这片“热带雨林”枝繁叶茂、生机盎然。概念验证中心在成果转化的最初阶段精准发力,先投后股改革为早期项目注入活力,产业基金以金融活水滋养创新成长......这套全链条服务体系,让创新种子在这片沃土上生根发芽、茁壮成长。更值得一提的是,通过建立人才项目跟踪服务体系,开展常态化人才走访,已为百余位有创业意愿的专家教授建立“一人一档”的成长档案,用“一对一”的贴心服务陪伴每一位创业者走过最初的创业之路。
最打动人心的,是这里每天都在上演的“双向成就”。南湖硅巷内,老旧街区焕发新生,科技创新与市井烟火相得益彰。环理工大创新街区中,文脉传承与时代创新交相辉映。在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上,众多高校人才如鱼得水,近百项科技成果落地生金。从人工智能到生物医药,从新材料到智能制造,创新活力在这片热土上持续涌动......这些成就的背后,是招才引智工作专班常态化走访600余位高校人才、举办10余场专题培训的扎实工作,展现出人才与城市相互滋养、共同成长的生动局面。
区别于常规的人才政策,洪山围绕智能建造、大健康、低空经济等特色产业,打造多元化发展平台。区内企业联合高校建立产学研基地,推动科技成果快速转化。专项扶持资金对具有市场前景的创新项目给予重点支持,让人才在事业发展中实现价值。这种产才融合的发展模式,形成了“引进一个团队、培育一个企业、带动一个产业”的链式反应,让创新的种子在这里长成森林,让人才的梦想在这里开花结果。
尤为可贵的是这里充满温度的人才服务生态。从人才租赁房到青年驿站,从地铁站点的就业职达站到人才专属服务卡,洪山构建起全方位服务网络。人才服务组每周汇总研判走访信息,通过“一对一”服务机制,带领有意向的人才实地考察楼宇园区。各类读书会、学术沙龙、创新论坛定期举办,让专家学者与企业精英齐聚一堂。这种深厚的文化积淀与活跃的创新氛围,成为吸引和留住人才的独特魅力。
功以才成,业由才广。这座大学之城正以独特的创新生态、完善的培育体系和温暖的服务保障,张开怀抱迎接四海英才。当无数创新种子在这里生根发芽,当智慧火花在这片热土上交汇碰撞,这座承载着时代使命的创新之城,必将在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征程中谱写绚丽篇章。长江汉水奔流不息,见证着千年文脉与青春才智的温暖相遇;万马奔腾之势,正汇聚成洪山高质量发展的磅礴力量,在新时代的征程上奋勇向前。
来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桂阳(武汉市洪山区“新声洪亮”团队、和平街道办事处)
责编:董育雄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 4212025003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鄂B2-20231273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鄂)字第00011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1706144 -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鄂)字3号 -
营业执照
鄂ICP备 13000573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0206号
版权为 荆楚网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