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武汉经开区将街头流动的“马路集市”整体迁入新建便民菜场的举措,引发广泛关注与市民点赞。这看似只是城市管理中的一个寻常动作,但其背后折射出的治理思路转变,却值得细细品味。这不仅是简单的“搬家”,更是一场体现城市温度与智慧的“多赢”之举。
这是一次从“堵”到“疏”的治理升级。长期以来,“马路集市”是城市管理中的一个难题。一方面,它满足了周边居民,特别是老年群体对便捷、廉价生鲜的需求,充满了不可或缺的“烟火气”;另一方面,它带来的占道经营、交通拥堵、环境卫生等问题也着实令人头疼。过去,治理方式多以驱赶、取缔为主,但这种“猫鼠游戏”治标不治本,摊贩与管理者之间的矛盾时有发生。
武汉经开区此次选择建设便民菜场,主动为流动摊贩“安家”,正是抓住了问题的关键。它不再将摊贩视为需要清除的“麻烦”,而是将其视为城市多元服务的一部分进行规范和引导。这种“疏导”的方式,既尊重了民生需求,也解决了城市痼疾,体现了治理者的问题意识和担当精神。
这是一场关乎多方利益的“共赢”局面。对于摊贩而言, 他们终于有了一个稳定、合规的经营场所。不必再担心日晒雨淋,不必再与执法人员“打游击”。稳定的环境有助于他们提升服务质量,建立诚信经营的口碑,收入也更加有保障。
对于周边居民而言, 购物的便捷度和舒适度大大提升。新建的菜场环境干净整洁,菜品分类清晰,同时保留了集市“菜新鲜、价实惠”的核心优势。而且,集中管理也保障了食品安全,让居民买得放心、吃得安心。
对于城市管理者而言, 市容环境得到显著改善,交通秩序更加顺畅,长效管理机制得以建立。这远比反复投入人力物力进行“围追堵截”的成本要低、效果更好。城市形象也在这种人性的管理中得到了提升。
这一举措守住了城市不可或缺的 “烟火气”。一座有生命力的城市,不仅需要高楼大厦的光鲜亮丽,也需要市井街巷的生机勃勃。那此起彼伏的吆喝声、邻里间关于菜价的寒暄、刚出土蔬菜还带着的泥土气息……这些构成了城市最真实、最温暖的生活印记。将“马路集市”搬进室内,不是消灭这种烟火气,而是为其提供了一个更文明、更可持续的承载空间。它让城市的“面子”和“里子”实现了和谐共生。
当然,新的尝试也伴随着新的挑战。 如何确保菜场租金合理,不让成本最终转嫁给市民?如何持续优化管理,保持菜场的活力与秩序?如何吸引更多年轻人光顾,让传统菜场也能焕发新颜?这些都需要管理者持续跟进,不断倾听摊贩和居民的声音。
武汉经开区此举,是用“绣花功夫”进行城市治理的一次生动实践。它告诉我们,城市管理绝非简单的“非黑即白”,当治理者心中装着人民的实际需求,愿意用“疏”的智慧替代“堵”的懒政,我们迎来的必将是一个更有秩序、更有温度、也更具活力的城市生活。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张启程(武汉市黄陂区“木兰墨客”团队、罗汉寺街道办)
责编:陈泉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 4212025003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鄂B2-20231273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鄂)字第00011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1706144 -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鄂)字3号 -
营业执照
鄂ICP备 13000573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0206号
版权为 荆楚网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