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荆楚网 > 荆楚评论

荆楚评论:荆楚“尖刀”破长空,科创强国势正雄

发布时间:2025年11月17日12:03 来源:

湖北“尖刀”工程正以令人瞩目的创新速度,在科技创新赛道上奋力领跑。手术机器人实现国际先进水平的临床转化,自动驾驶达成信号盲区厘米级定位,一系列突破性成果的背后,是荆楚大地敢为人先的创新思维与锐意进取的精神品质深度融合,更是湖北在新时代科技自立自强征程上的生动实践。

“尖刀”之利,首在思维破冰,敢闯创新“无人区”。湖北的“快”,根植于一种不甘人后、勇于挑战巅峰的思维模式。它不满足于在既定赛道跟随,而是敢于向“无人区”挺进。从145GHz电光调制器实现“一倍超越”到170GHz闯入技术“空白地带”,从量子计算机从“跟跑”到“领跑”并实现商业应用,这些突破清晰地表明,湖北的科技创新已从“追赶型”思维转向“引领型”思维。这种思维破冰体现在“尖刀”机制的设计上,便是以市场需求和实际应用为导向,倒逼研发环节聚焦产业真问题、对接国家大需求,将自身发展融入国家战略大局,驱动科研工作者不断突破认知边界,把不可能变为可能。

“尖刀”之疾,贵在机制创新,打造转化“加速度”。科技成果转化,常被喻为“死亡之谷”。湖北“尖刀”工程的卓越之处,在于用一套精准高效的“五个一”机制和“61020”全链条攻关体系,为跨越这道鸿沟架起了高速桥梁。“下游考核上游、应用考核技术、市场考核产品”的价值导向,极大地压缩了从“想法”到“产品”的周期。它打破了传统科研管理的窠臼,通过制度性安排,将政府、企业、高校、金融等创新要素紧密耦合,形成目标明确、责任清晰、接力推进的协同攻坚格局,让创新活力充分涌流,让成果转化步入快车道。

“尖刀”之韧,源于精神铸魂,彰显进取“硬内核”。湖北“尖刀”的锋芒,不仅闪耀于技术指标,更熔铸于一代代科技工作者的精神品格之中。冯裕才四十年坚守数据库领域,不改初心;杨代常十八年甘坐冷板凳,甚至以身试药;数千科研人员协力攻关千余日夜,只为芯片完全国产化……这些鲜活事例,深刻诠释了“尖刀”精神,是知耻后勇的觉醒,是长期主义的坚守,是甘于寂寞的定力,是协同攻坚的合力。这种锐意进取的精神品格,让湖北科技创新拥有了超越一时得失的持久耐力,支撑着科研工作者在 “卡脖子” 难题面前迎难而上、步履不停。

“尖刀”之志,归于超越自我,勇攀科技新高峰。科技创新的终极目标,在于不断突破自我、服务国家发展大局。从存储芯片到北斗应用,从超大功率激光到无氟光刻胶,每一项“尖刀”技术的每一项突破,都是为了提升国家产业链供应链安全水平,服务于发展大局。这种以解决实际问题为导向的价值追求,使得湖北的科技创新始终保持着正确的方向和强大的内生动力。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提出“加快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湖北的“尖刀”工程正是对这一战略的率先响应和扎实落地。

荆楚“尖刀”,以其创新之思、进取之志、破壁之勇、协同之智,正在中国乃至全球的科技创新版图上镌刻下鲜明的“湖北印记”。这柄利刃,劈开的是技术枷锁,开辟的是产业新路,凝聚的是国家力量,昭示的是一个民族迈向科技强国的坚定步伐。未来已来,湖北“尖刀”,其芒愈锐,其势正雄!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游智文 ( 武汉市汉阳区“阳观道”团队、区委组织部)

责编:陈泉



【责任编辑:董育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