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湖北>>随笔艺林>>本页       
 
浅谈吴文化


(2005-10-26 10:21:27)

    所谓文化,就其广义而言,是指人类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也就是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称。它是一种历史现象,每一个社会都有与其相适应的文化,并随着社会物质生产的发展而发展。文化具有民族性,通过民族形式的发展,形成民族的传统。 所谓精神,是指人的意识,思维活动和自觉的心理状态,包括情绪、意志、道德良心等等。也就是人的神气、活力,人的志气,人质的因素。毛泽东指出:“人是要点精神的”,精神是一种无形的力量,物质可以变精神,精神也可以变物质。

    大家知道,我们的国家是由五十六个民族组成的,而民族又是由姓氏组合的。中华优秀文化,是各民族和各姓氏共同建树的。

    吴文化是氏族文化,也称江南文化。是中华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份:著名教育家张其昀先生说“东南文化,不在苏杭,不在京镇,在无锡之梅里。” 吴文化的前身,是古老的民族文化,是陕西“蛮民”从中原迁徙至长江三角洲所带来的中源先进文化和江南地域“土著夷民”之风俗融合而产生的氏族文化。 泰伯、仲雍两兄弟是吴文化的缔造者。三千多年前,泰伯、仲雍两兄弟为遂父志、同心结伴,别姬易吴,三让周姬天下,从歧山周原出发,路遥遥,川条条,翻山涉水,披荆斩棘,不远数千公里来到长江三角洲的荒芜地带。他俩在这里以棚为窝,断发纹身,随乡入俗,与“土著”人打成一片,开荒立国。共同奋斗了半个世纪,变荒芜为良田,变穷为富,变小为大,变落后为先进。所创业迹,有目共睹,千口皆碑,留下了不可埋没的丰功伟绩。时过百多年,圣人孔子看到泰伯的丰功伟业之后,感动至极,拍案惊呼:“泰伯,其可谓至德也已矣,三以天下让,民天得而称焉。”这就是:泰伯三以天下让,谓之至德,老百姓心服口服完全赞成如此盛赞。中国史学之父西汉司马迁在《史记》中,把《吴太伯世家》列为三十世家之首,赞为世家第一。东汉吴郡太守糜豹,在吴如胜首创吴氏宗谱序言中赞泰伯:“德与天地同其高厚,名与日月同其光明”。后来又有人赞云:“德让两家天下,功辟万古江南”。这就是历史和人们对泰伯至德精神的赞颂和评价。评价的高度,达到绝无仅有,天高仰止。

    泰伯的至德精神,可概括为“谦让开拓”四个字。这四个字尤如磐石成为吴文化的基础,她象一颗明珠,并具有自己的特色发源于无锡梅里。泰伯至德精神的形成不是偶然的,而是与泰伯从小所受的传统教育、家庭影响和中原文化的熏陶有关,因此,研究吴文化的雏形,应追溯到古公亶父中原文化

    吴文化的创造和发展。前面谈到,文化是一种历史现象,并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而发展。历史是人民创造的,文化也是人民创造的,而不是几个人或几代人可以创造的。文化的发展也同历史一样。是一个无始无终的过程,不会停留在某一个阶段或某一个水平上面,只要有吴氏存在,吴文化的发展就不会停止。并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一代接一代地创造、更新下去。

    吴文化的内涵博大精深。自泰伯立国以来,吴国二十一世、二十五位君王,至夫差失国,时历六百多年的古吴春秋。从荒芜地带,变成美丽富饶的江南;吴国从小到大,发展到争霸中原的强国。在这个过程中,不仅有吴人辉煌业绩,而且有季札至贤延陵高风。但也有沉痛的历史教训,夫差被胜利冲昏头脑,迷于酒色,轻信奸细,陷害忠臣,致使失国

    吴国陨落之后,吴人大难临头,隐姓埋名,南下百越,北上齐鲁,大江南北,四散逃亡,甚至漂洋过海,进入异国他乡,进行历史性的大迁徙、大流亡。但吴人并没有因此而停止发展。谦让开拓的至德精神,赋予吴氏子孙以强大的生命力,使他们在国亡家破之后,向四方拓展,然后重新倔起,并发展到今天欣欣向荣之局面,成为中华民族之大姓。为中国乃至世界的发展进步作出重大贡献。 泰伯的至德精神,在吴氏历史上屡显光辉。如泰伯十九世孙季札,避位延陵,成为至德第三人;泰伯二十八世孙长沙王吴芮,立德传位,五代封王,九代封侯;泰伯六十九世孙后蜀驸马吴宣,为避孟知样继嗣蜀主,携妻公主从四川阂州出发跨越长江,潜逃江西抚州传世繁衍,后传十八孙,七十七个曾孙,三百六下五个玄孙,繁衍闽粤各个省吴氏,称为江南吴氏始祖。浙闽吴氏祖先吴翥,生前受观察府屡次召以署吏,不应。同样是至德精神的体现,这些都说明传承至德精神,后继有人。 吴人在历史上如雨后春笋,不断涌现成千上万的英才人物,名留青史者数不胜数,《中华吴氏大统宗谱》汇编的历代名人更是洋洋大观。如秦末农民起义领袖吴广,与陈胜发动同行成卒九百起义,建立张楚政权,任假王。战国时期的吴起,在楚国变法,名留千古,所著兵书传留后世,惠及今人。吴芮为汉初长沙王,传国最久,五代封王,九代封侯,保境安民,功在湖南,两千年后马王堆汉墓发掘出土,展示出长沙国的灿烂文明,使世界为之惊叹。吴玠、吴磷两兄弟,南宋时抗金保国,功在中华。被人们称为菇神的南宋吴三公(名吴星),精心实践栽培技艺,成为世界香菇栽培创始人和中国香菇文化的奠基人,为人类提供了新的蛋白质来源,为菇民开辟了谋生的道路,使香菇生产成为现代全球性的产业。明朝吴承恩,著长篇小说《西游记》,为中国文学和世界文学史谱写了光辉的一页,博得全世界人们的喜爱和好评。当今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人大委员长吴邦国、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纪检委书记吴官正,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吴仪(女)以及新加坡总理吴作栋等等,都在方方面面、各自工作岗位为中华文明作出不可埋没的贡献。正如吴郡太守糜豹所说的“文与山川同其悠久”。

    编篡《中华吴氏大统宗谱》(下称统谱),开发出大量的吴文化内容。吴文化是氏族文化,统谱的大量资料来源于锡谱(《吴氏大统宗谱》)和古今中外的各个家族宗谱。就其中序言而语,自东汉开始,收集历代序言上千篇,其中选登的就有三四百篇。其中有前人的文化遗产,也有现代佳著,其范围之广和历史之长久都是罕见的。这些序言,出自帝王将相、贤人达官、名人志士和普通百姓之手。他们以吴人的事实,出自肺腑之言书写吴氏历史和赞颂吴人的丰功伟绩。这些难能可贵的著作,蕴藏着大量的历史资料,对于开展学术研究有着重要价值,同时具有很高的欣赏价值和收藏价值,是吴文化的精髓。

    统谱收集了大量的题词、诗词和楹联。其中有东汉恒帝、康熙、乾隆和当代国家领导人的题词。历史诗人和古今中外名人,以律诗格调和传统对联形式,热情洋溢地赞颂了我们祖先的丰功伟绩。这些题词、诗词、楹联可曰吴文化的瑰宝。同样具有很高的欣赏价值和收藏价值。

    统谱编排的源流世系,自黄帝姬氏至泰伯吴姓后裔,将近一百四十代。自源流到各个支系,构成系统的吴氏千万人的纲络,就象一棵大树或一条大河,枝枝叶叶,涛涛不绝,“树发千枝归一本,川流万水同一源”。《中华吴氏大统宗谱》,是一部活生生的生命史、血缘史,是吴氏血缘文化的产物。

    统谱还收集了大量的历史文物。如泰伯生前用过的水井图片,挖掘河流图片、泰伯、仲雍、季札庙墓图片、季札和夫差生前用过的宝剑以及吴人绘画作品等等。这些文物是祖先从事生产活动遗留下来的轨迹。观看之后,对祖先有“远在天边,近在眼前”之感,留传至今,十分珍贵,是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份。 吴文化发展到浙西南山区,成为中国香菇文化。泰伯八十世孙吴昱,尊称吴三公,被1988年于香港召开的第八届国际应用微生物会议,公认为香菇栽培创始人,同时,认定香菇源自中国浙江省龙泉、庆元、景宁三县交界的龙岩村。因此,吴三公不仅是世界香菇栽培始祖,而且是香菇文化的奠基人(缔造者)。

    吴三公缔造的浙江省龙庆景三县菇民文化,代表着中国的香菇文化。香菇文化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一代代菇民在为生存而与自然的斗争中,顺应其规律而产生的,并不断完善、逐步形成一种区域经济文化。这种文化以吴三公创造的“砍花法”栽培技术为核心,由此延伸而产生为其服务的菇民组织、菇民法权、菇民信奉,群体语言、特殊技巧等等,进而发展到香菇的食用文化、药用文化。经过文人墨客的描述以后,又产生大量的诗词文化。这使香菇文化的含义远远超出菇民的范围,而成为民族文化的组成部分。现在香菇生产成为全球性产业,其文化内涵更为精深广泛。龙泉吴氏统谱编委写有专题《香菇文化》上报统谱编委,因此不再阐述。 总之,吴文化内涵博大精深,述不甚述,有待吴氏子孙代代探索研究。

(来源:新华网-无锡外宣办)

[相关链接]:
文史专家聚会研讨吴楚文化
楚文化的六大支柱及其精神特质
浅谈吴文化
古公亶父
《中原文化志》
夫差贪迷美色亡国之谜(1)
夫差贪迷美色亡国之谜(2)
夫差贪迷美色亡国之谜(3)
荆楚文化的八大特点





发表评论  
 
请进入东湖社区“新闻时评”发表评论>>

[新用户注意!在东湖社区发表评论必须注册]
 

 热点推荐

散文随笔
·
写字不易
·
瞧俺这眼力
·
[语丝]天梦
·
[怀念逝者]飞机飞过,不带走一片云彩
·
坚守 才有美丽的风景
更多
读书札记
·
《她死在QQ上》:谁的恐怖游戏
·
夕阳下的诉说
·
超人气华语小说:《成都 今夜请将我遗忘》(图)
·
《兄弟》:离畅销很近 距经典还远
·
谈《水浒传》续书连环画
·
《爱情句号》:反思女性不幸的自身责任
更多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