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胡泽洋(右一)认真听讲、做笔记
图为胡泽洋的笔记本,知识点归纳得有条有理
楚天都市报记者张屏 张裕见 习记者李碗容 通讯员肖俊杰
摄影:楚天都市报记者萧颢
来自新疆和田的高位截瘫男孩胡泽洋,是江汉大学文理学院大二学生。为了帮助他顺利完成学业,学校组建了几十人的帮扶团队,帮扶内容涵盖学习、生活、康复等方方面面。在大家的悉心照料下,即使是家人因工作不能陪读的两个多月里,胡泽洋也能独立生活,没有落下一节课(见《楚天都市报》10月30日报道)。
除了大家对胡泽洋的帮助,记者采访时听到最多的,却是“看上去是我们在帮他,其实他也影响了我们”。和胡泽洋感情最深厚的同班同学姚人龙说,大家都很喜欢胡泽洋,喜欢听他说话,并且总能从他那里得到鼓励和理解。
胡泽洋这样表露心声:“我非常感谢一路陪我走过的伙伴们。我一直想做一个不拖累社会的人,能做好自己的事,也能为社会做贡献。也许我是一道微光,却想要给这个世界最灿烂的光芒。”
他的口头禅是“我能行”
尽管不满1岁时高位截瘫,胸部以下失去知觉,胡泽洋仍自立自强,他的口头禅是“没事,我能行”。
今年4月底,胡泽洋的父亲因为工作原因要去外地,胡泽洋开始了两个多月的独立生活。临别时,胡爸爸很担心,叮嘱了许多事。但胡泽洋却有些高兴:“终于可以试试一个人生活了。”
自己上下轮椅、换洗衣服、清理房间、……力所能及的事,胡泽洋极少向人求助。记者问他是如何做到的,他总是腼腆一笑,说“不难,习惯了”。但仔细观察便能发现,胡泽洋的双臂很壮实,那是他每天上下轮椅时用力撑出来的;手上的虎口处磨出了茧子,是长期用手当轮椅刹车造成的。“他摇轮椅比我们跑步还快!”姚人龙说。
新生军训,胡泽洋执意要参加,拼命摇着轮椅跟上大家的步伐;练习敬礼,手掌打在轮椅上,被磨破了还在坚持;向左向右转,他用力转动轮椅,累得气喘吁吁。在他的带动下,班级获评军训优秀班集体。
为胡泽洋做护理的同学,大多怀着同情心而来,但很快就改变了想法。“小到拿一杯水,大到上轮椅,只要是自己能完成的,他都不让别人帮忙。”护理专业大二学生宋悦说,第一次去时彼此很陌生,场面一度很尴尬,还是胡泽洋主动说话,让大家别紧张,做错了也没事,谁不会犯错呢,“现在,我们每次去都聊得很开心,他知道的东西很多,又善谈,又大方。”
胡泽洋的英语补习老师谢娜也经常被他感动。“第一次上课时,我想把胡泽洋床上的台灯拿到书桌上来,胡泽洋却让我坐下,他自己用双手摇着轮椅转向床边,用双手撑着身体爬上床,把台灯拿下来,再摇着轮椅过来。对我来说不到10秒就能做到的事,他花了一两分钟,但他做得很自然,表情也很平常。当时我就想,这孩子的心理好强大,他希望我们把他当正常人对待,我们不为他大包大揽,反而是对他的尊重。”谢娜说,胡泽洋还是个温柔的孩子,她觉得疲倦时,他会劝她多休息,多喝水。
他是老师最欣赏的学生
10月28日上午10时25分,胡泽洋有两节《社会心理学》课。9时50分,他就从寝室出发了。“来得早,我可以坐第一排。也可以做下复习、预习。”胡泽洋说。
在课堂上,胡泽洋非常活跃。老师提问:“肢体语言的沟通有哪些?”他立马举手回答:“有拍肩膀、拥抱。”课间,他又立即到讲台前,请老师回放两页PPT,他用手机拍下后赶紧回去补笔记。
老师们对胡泽洋的印象非常深刻。英语老师胡立莉说他是“老师最欣赏的学生”:“我一共教200多个学生,胡泽洋是第一个举手回答问题的。虽然他英语基础差一点,但他愿意投入学习。”专业课教师薛洪涛说,很少见到胡泽洋这么认真刻苦的学生,不仅课上积极,课后也经常找老师讨论专业问题。
胡泽洋还是个“笔记达人”,一年多来,他已经记了十几大本,知识点归纳得有条有理,不少同学在考试前借他的笔记做参考。平时,为了做好笔记,胡泽洋连出门办事都带着大本子,有空就整理。“有一次我带他出门办事,去早了要等十分钟,他竟然就拿出笔记本开始写。”该校宣传部老师耿湘说。
胡泽洋的班主任老师王梦说,胡泽洋总是积极地参与课程互动,在班级起了很好的带头作用,以前“安静”的班级,也变得越来越活跃了。
他一年参加几十场活动
入学一年多,胡泽洋参加了几十场演讲比赛、辩论赛、朗诵比赛等活动。
“前几天我作为评委去了‘文理书香,歌颂青春之歌’演讲比赛,竟然看到了胡泽洋,他第二个上台,讲的是《阅读——青春最好的装饰》。我听得出来,他没经过演讲训练,但他台风沉稳,讲得很流畅。讲完后,大家都热烈鼓掌,最后他的分数在30多名参赛者中排名第四。”江汉大学文理学院传播学专业大二学生方宇萍说,后来她才知道,当时胡泽洋低血糖发作,仍然坚持上台讲完。
“我很喜欢读书,特别喜欢读史书、军事书籍,外国作家我喜欢马克·吐温和莫泊桑,喜欢他们的幽默和讽刺风格。”胡泽洋说,因为读书,他的世界变大了,很多人和他成了朋友,他希望更多人和他一起感受阅读的美好。
对胡泽洋来说,参加各类活动其实是一种人生功课。“上大学后,我看到很多人过得比较安逸,宁愿在寝室睡觉、打游戏,也不愿参与到火热的生活中来。所以我想‘抛砖引玉’,我都来了,都可以做到,你们肯定能做得更好。”胡泽洋说,参加比赛还让他锻炼了逻辑思维能力,积累了与人沟通和现场演讲的经验,增加了阅历和见识。“刚见到胡泽洋的人可能会同情他,但只要你跟他接触,他的人格魅力会让你忘记他的病情,我们愿意和他交往,向他学习。在他有需要的时候帮助他,也是自然而然的事。”方宇萍说。
他还想为别人治“心病”
胡泽洋对自己的人生有着清晰的规划。他是理科生,选择应用心理学专业,是受到了两位残疾医生的鼓舞。“2013年,我到北京做康复治疗,遇到了一位刘根林大夫,他拄着拐杖,为我治疗时特别耐心,他是山东医科大学毕业的;还有一位崔老师,他双腿残疾,全靠假肢行动,可他阳光开朗,很受病友们的敬重。当时我就想,自己也要成为这样的人。”胡泽洋说,他的腿不能动,可是手能用,脑子是好的,他完全可以成为一名心理医生,为别人治疗“心病”。“从小,爸爸妈妈就告诉我,我一定有自己的存在价值,那就是在尽量不麻烦别人的情况下,尽可能地完善自我、帮助他人,为社会做贡献。”胡泽洋说,父母一直有意识地锻炼他的独立能力,带他做公益。11岁时,他就参加了宣传献血的公益活动,在大街上派发宣传单。高中时,他还参加过普法宣传活动。
上大学后不久,胡泽洋在学校作了“活着的意义”主题演讲,他和同学们分享自己的人生经历,谈自己对“活着”的理解,感动了很多人。在加入心理健康协会后,胡泽洋多次向指导老师薛洪涛提出,如果有同学存在心理困扰,他很乐意去聊聊天、开导对方,“就算我现在还不那么专业,但我想用自己积极和阳光的样子去鼓励他们。”
相关报道:新疆高位截瘫学子来汉求学 学校师生无微不至悉心关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