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 2010-04-20 13:48 来源:
进入电子报

荆楚网消息 (楚天都市报) 图为:62岁的上海志愿者朱乐年,每天出发前都会检查自带的救援设备 本报记者黄士峰摄
本报特派记者陈世昌黄士峰
每次灾难降临后的土地上,总会闪现着这样一群人:他们从四面八方涌来,不计名利得失,尽己之力减轻受灾同胞的痛苦。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志愿者。
这次玉树大地震后,他们中有人冲锋在最危险、最辛苦的废墟上,有人在受灾群众安置点上抬伤员送水。昨日,记者遍寻几个受灾群众安置点,寻找这些感动中国的身影。
总理对我说了声谢谢
“这是一套扩音器,这是救人用的扩张钳!”站在玉树格萨尔王广场的帐篷外,62岁的朱乐年兴奋地讲起了他背包里的一件件宝贝。这些东西,一直陪伴着他从汶川到玉树。
朱乐年是上海的一名退伍老兵。前年的汶川地震,患有糖尿病的老朱悄悄地给家人留了张小纸条,就跑到了四川。他当时的想法很简单,就是要给灾区人民做点贡献。这次玉树地震,他当天就从上海出发,第一时间赶到灾区。
前日,老朱带着他的那套设备找到了消防部队,申请加入救援队伍,成为一名编外人员。在禅古寺救援现场,朱乐年钻进废墟,爬上爬下,不放过任何一个角落。他的精神也感动了在场的消防官兵,官兵们纷纷对老朱伸出了大拇指。
随后的一幕让老朱终身难忘。当日上午,温家宝总理来到救援现场看望受灾群众和救援人员。当温总理走到他身边时,朱乐年说:“温总理,我是来自上海的志愿者,带着救援设备来到灾区,请总理放心!”温总理紧握着老朱的手说:“谢谢志愿者!”“总理的一句感谢,让我们这些志愿者备感温暖。”尽管高原反应让年过六旬的老朱很累,但他表示为了灾区人民,还要坚持几天。
护士志愿者不肯留名
玉树体育场内,安置的都是震中受伤的受灾群众。在忙碌的抢救伤员现场,总是闪现着一个瘦小女孩的身影。她是来自玉树巴塘卫生院的一名护士,但她自始至终都不肯向记者说出自己的名字。“我也是玉树人,看到同胞在地震中饱受创伤,没有理由不过来帮忙!”由于她承担着替伤者清理伤口的工作,记者对她的采访都是见缝插针进行的。
地震发生时,她幸运逃过一劫,但家里的房子倒了。不过她很快擦干眼泪,赶到了结古镇,因为这儿需要救助的伤员多。她告诉记者,作为灾区的居民,她比其他志愿者更能理解灾区的同胞需要什么。
自从成为志愿者后,她每天早上天亮就起床,帮轻伤患者包扎伤口、打点滴。每天忙到晚上11点多,实在太困,就靠在椅子上打个盹。第二天清早,她又精神饱满地投入到工作中。对于这种从未有过的高强度工作,女孩说:“我心甘情愿,再累也要继续,直到伤员康复!”
公司总经理尽己之力
在玉树受灾群众安置点上,记者遇见了一名特殊志愿者,他叫王昌华,是安徽芜湖一家公司的总经理。几天来,他一直和武警官兵来回奔波在救援现场。“也许,我帮不上很大的忙,但多个人就多一份力!”王昌华说,地震发生后,他带着6000多元的药品,简单和家人商量后,便从安徽赶到了灾区。他到灾区的第一件事,就是脱掉西装,换上救援服冲进废墟。
每每看到有同胞的遗体从废墟中被抬出来,王昌华的心就禁不住颤抖一下;每晚从救援现场回来,他腰酸背痛,还伴随着高原反应,整宿难以入眠。他说,其实,现在公司业务繁忙,特别需要他。但一想到受灾的同胞,他的心就发疼。
昨日上午,玉树体育场内,一个不起眼的角落里,工作人员在桌子上贴了一张“志愿者报名处”的条子。桌子上,摆放的是报名表,全是志愿者的名字,密密麻麻写满了6页纸。据中国青年志愿者接待中心的负责人说,地震发生后,像王昌华这样的志愿者,非常多。每天他们会接待数十人。他们来到灾区,不为名不为利,只为了奉献。